点评也是一种写作
——通过点评一篇点评学点评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课前印发深圳市语文教研室程少堂老师的高分作文点评《以思想串连美丽》,让学生先预习)
师:同学们,我们全班在“写吧”上建立自己的网络日记本已经有两个星期,大家肯定感受到了网络写作有一个日常写作不能媲美的优点,那是什么?
生:可以互相点评。
师:对。自由地及时的广泛的点评是网络写作的优势。我们的网站上对点评有一句广告词,哪个同学注意到了?
生:我知道!点评也是写作。
(出示投影:点评也是写作。全班同学反复齐读这句话。)
师:在我们的网站上,网站管理员对好的点评还有一个称呼,又有谁注意到了?
生:“酷评”。在“写吧”上点评一则就能加2分,“酷评”积分翻倍。
师:哦,酷评,这位同学很仔细。请大家看我们对一位同学日记的点评,是酷评吗,请你来评一评。
(师投影展示从“写吧”上复制下来的对一则优秀日记的十几则点评)
生:这些点评太简单了,大部分都只有一句话。
生:这些点评的语言很重复,“很好”、“好极了”这类词语占大多数,很空洞。
生:我看出一些同学点评的态度不好,用点评来聊天,语言太随便,聊着聊着就脱离原来要点评的文章了。
生:这些点评的思路都很陈旧,没有能体现“点评也是写作”的精神。
师:对了。这些点评不仅不是“酷评”,简直就是“垃圾评”(众笑)。这样的点评,浪费了网络写作的资源优势,亵渎了网络写作的庄严,让同学们失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才情的机会。两个周的网络写作,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关于写作点评的课。这堂课的主题就是“写吧”上的那句倡议:点评也是写作!
现在请同学们看到深圳程老师点评的高分学生作文《以思想串连美丽》。听完朗读后,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从程老师的点评中,你感受到程老师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师生合作朗诵《以思想串连美丽》及点评。老师朗诵文章,学生朗诵点评)
生:从程老师的点评中,我觉得程老师是一个倚老卖老的人。(众笑)
生:程老师很尖酸刻薄。(众笑)
生:我觉得程老师是一个感情特别外露的人,他总是非常直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生:我觉得程老师是一个特别细心的人,从作文的许多细节中都能发现问题。
生:我最大的感觉是这个程老师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读了很多书。
生:我觉得程老师是一个很诙谐幽默的人。
生:我觉得程老师本身就是一个写作高手,他点评的语言非常精彩,文学性很强。
生:他懂很多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很丰富。
生:我不觉得他是倚老卖老,他对写作文的这个学生是循循善诱的,就像一个长辈在和一个小辈交流,很坦率,一点儿也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生:我不同意,他还是很霸气的,说话有点儿咄咄逼人,有点儿鸡蛋里边挑骨头。
生:这不是咄咄逼人,这是以心换心,开诚公布。读程老师的点评,读着读着,你不觉得这些话是在纸上的,而是感觉好像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在争论、在交流、在商榷,虽然有时候也很激烈,但程老师很真诚。
生:我同意。从点评中,我强烈地感受到程老师是一个非常率真的人,是那种敢爱敢恨的人。他根本就没有把这篇文章当成一张纸,也没有把文章的作者当成一个学生,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朋友。我们不是才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吗?程老师的点评根本就是一种面对面的心与心的交流。
生:你能用一些成语或者四字短语来点评一下程老师的点评吗?
生:酣畅淋漓。
生:入木三分。
生:激扬文字。
生:好像我们重庆人吃火锅——热火朝天。(众笑)
生:细腻入微。
生:奔放深沉。
生:高瞻远瞩。
生:润物无声。
生: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些点评都不是憋出来的,我读它们的时候,似乎总能看到程老师在情不自禁的拍手叫绝,在情不自禁地拍案而起,看到程老师在叹息在大笑。他有时候很沉着,有时候很激动,有时候很天真,有时候很温柔,有时候很霸气,有时候很孩子气,有时候又像一个长者……
师:说得真好。我也有同感。我在网上读到这些点评的时候,还不认识这位程老师,但这些点评让程老师活生生地站在了我面前。王老师当时就想起了一句诗: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程老师是嘻笑怒骂,皆成点评。从点评就是写作的角度来说,刚才同学们的这番讨论启示我们,点评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呢?
生:点评首先要体现点评者的个性。
生:点评是自我思想的张扬。
生:点评其实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师:说得好!要写出“酷评”,对点评者有些什么要求呢?
生:点评者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饱满的感情。
生:点评者要有真诚的一颗心,要有真诚的一支笔。
生:点评者要有开阔的思路,要有敏锐的视角。
生:点评者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有深厚的积淀。
师:说得好。点评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更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
(投影:点评更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
一颗慧心,要有独特的感受
一双慧眼,要有独特的发现
一支慧笔,要有独特的表达
全班朗读)
师:同学们,点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写作。刚才我们讨论了点评要体现出人格魅力。现在大家再说一说,从程老师的点评中,我们还可以学到哪些关于点评的方法技巧等等。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依次说下去。
生:可以抓住一个词语点评,也可以就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全篇进行点评。比如……
(生举例,略)
师:也就是说微观可以点评,宏观也可以点评。
生:可以表扬也可以批评。
生:可以在文章内部进行点评,也可以在文章结束后进行点评。
师:在内部的叫旁批,在结尾的叫尾批或总批。
生:可以评词语的应用,也可以评文章的结构主题甚至作者的思想等等。
生:点评的语言可以很精炼,精炼到一个词语,一个短句,也可以长篇大论,甚至比原文还长。
师:可以精粹也可以洋洋洒洒,关键是看表达的需要。
生:点评要紧扣原来的文字,不能像我们同学的点评一样评着评着就离题万里了。
师:对,点评针对性要强。原文是肉,点评是骨,和原文浑然一体的点评才是最精辟的。
生:这倒不一定。程老师的点评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他善于联想和想象,他思路非常开阔,引用了很多诗文。
生:我觉得程老师在点评中对比用得比较多。有词语的对比,有观点的对比,有的在句子内部进行对比,有的在段落前后进行对比。对比构成了整个点评的基本内容。
(生举例,略)
师:俗话说比较出真知。点评点评,要评必然要比,比得细,比得巧,比得深,比得广。比出了味道,也就评出了味道。
生:我想起了王老师在教“学会提问”一课的时候说到了一个原则,我觉得用在这里也很合适:点评要“进得文章”,最后还要“出得文章”。也就是说先要充分地理解原文,但最后要比原文的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深。
师:始于理解作者,和作者发生共鸣产生碰撞,终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提升作者思想,这就是“进和出”关系。就像两句诗中所说,点评者既要“只在此山中”……
生:云深不知处。
师:更要“跳出三界外”……
生:不在五行中。
师:也就是说点评者要有灵活的视角变换,既要能“进入藕花深处”,又要能“一览众山小”,这样才能在角度变换中评出广度和深度。
生:点评关键是要调动自己的积累,和作者的思想发生碰撞。
师:调动哪些积累呢?首先是生活经历,就像——
生:程老师对于自然之美的感受。
师:可以调动自己的思想经历,比如程老师——
生:对苏东坡的评论。
师:可以调动自己的文化经历,比如程老师——
生:引用的很多古代诗词现代诗词。
师:对了。让情感相融,让经历交锋,让思想碰撞,点评的内容就饱满有厚度了!
师:大家从语言的形式上再感受一下。
生:点评中,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加强点评的气势。程老师用了很多排比反问句。
(师生共读对苏东坡的一段评论,体会文气)
生:程老师还经常用了不同形式的感叹句。这些感叹句不长,但让点评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师:咱们来设身处地有感情地来读一读这些不同形式的感叹句。
生:我的天!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老写这样软塌塌的句子来!(众笑)
生:你不信拉倒!(众笑)
生:你小子大胆!(众笑)
生:这还差不多!(众笑)
师:刚才我们读了对苏东坡的一段评论,你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程老师的语言有时候很典雅,有时候又很通俗。
师:这叫什么,有个成语,亦什么亦什么——
生:亦庄亦谐。
师:好的点评语言风格是非常活泼的,有着自由美,有着变化美。
……
师:刚才那个同学的亦庄亦谐这个词语启示了老师,我们还可以用“亦什么亦什么”来归纳一下程老师的高分作文点评对我们的启示。
师:从点评位置来看——
生:亦中亦尾
师:从篇幅来看——
生:亦短亦长。
师:从点评选点来看——
生:亦小亦大。
师:从点评的思路来看——
生:亦收亦放。
师:从语言的风格来看——
生:亦庄亦谐
师:还可以总结出什么?
生:亦褒亦贬。
生:亦深亦浅。
生:亦柔亦刚。
生:亦略亦繁。
生:亦雅亦俗。
生:亦笑亦骂。(众笑)
生:亦动亦静。(众笑)
……
师:总之,程老师的点评不仅从方法上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更为关键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作文点评的价值和生命力。同学们,让我们再来朗读和体会这两句话。
(师生共同朗读:
点评,更是一种个性化的写作。
一颗慧心,要有独特的感受
一双慧眼,要有独特的发现
一支慧笔,要有独特的表达)
师:那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下,以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的第一段为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请每位同学选择一处地方写出富有个性的点评。
(生自由朗读,点评)
生:“任何人”“任何代价”、“必须有”、“必须相信”,词语重复了,表达的力量加强了。
师:能够关注语段中的不引人注目的副词,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
生:好一个自信的居里夫人!好一个坚韧的居里夫人!
师:感叹句用得好,把赞美之情表达得很充沛。
生: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天赋的才能吗?居里夫人,你是不是高估了芸芸众生?
师:你向居里夫人发问了,好!
生:这段话使我想起了《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歇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师:真好,你也能像程老师一样让思维纵横捭阖了。
生:连用三个“我们”,而不是用“我”或者“你们”,这让文字贴近读者,更能引发共鸣。居里夫人还是一个演讲家呢!
生:好一个“最要紧”的“最”字,好一个“每一件事情”的“每”字,柔弱的女子,说话却斩钉截铁,坚定异常。
……
师:在网上读了程老师的点评,王老师很受感动,曾经写过一篇《谁人解得心血丝》的短文点评程老师的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其中的几句话。
(师生共同朗读:
读程老师的高分作文点评,你更会看到一个坦荡幽默、点石成金、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深圳语文总教头。指点作文,激扬文字,粪土一切陈腐的师道尊严和条条框框。南京大学的斐显生教授说,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程老师是在这样的追求着,而他,也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位身先士卒者吧。)
师:同学们,写作展示自我,点评提升自我。让我们向程老师学习,从此以后,从每一则日记点评开始,提升日常写作特别是网络写作的质量。在作文点评中让我们的交流会更深入,让我们的感情更充盈,让我们的思想更深刻。最后,老师发给同学的文章《我们当年》是程老师的一篇新作,这次他是作者,而网络上的朋友们是点评者。这篇文章在网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朋友们的点评也非常精粹。请同学下去之后结合我们今天的讨论再仔细研讨这篇文章以及它的点评,然后写出旁批和尾批,国庆节之后我们交流。下课。
附:程少堂老师对《以思想串连美丽》的点评
2006年深圳市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以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东方有一轮红日,你的祖父看到的时候会感动,你的父亲一样会感动,而你,你的子子孙孙,每当看到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都会被它感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最经典的场面,就是安德烈公爵躺在战场上,他受了重伤,万念俱灰,祖国、民族以及他的爱情都已破碎,他觉得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个时候,是什么东西拯救了他?什么东西使他又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既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崇高的精神,而是俄罗斯的天空,俄罗斯的森林、草原以及河流。这就是美的力量。因此,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意曹文轩的这种看法。
请以“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请以“君子与小人”为题目,写一篇命题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二、优秀作文与典型问题作文点评
程老师总评:总的看来,这些作文有四大特点:一是有才气,考场能写出这样水平的作文殊多不易;二是才气虽有余,但规范嫌不足;三是长于铺排抒情,但短于分析说理。四是除了余秋雨,没有现代人了。
另外,近18000名考生,硬是找不出一篇像样的记叙文来。看来,记叙文不在了。
以下我们的评点都是一家之言,仅供老师们、同学们参考。欢迎老师们和同学们发评论反批评。
《以思想串连美丽》 (程按:标题有思想。)
汨罗是美的,不只因为它波光粼粼,更因它回响过屈子的悲歌;乌江是美的,不只因为它蜿蜒千里,更因它濯洗过霸王的银枪;赤壁是美的,也不只因为它的兀自峥嵘,草木繁密,更因它倾听过东坡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程按:开笔文思恣肆开阔,文词华丽典雅,主旨半含半露,很抢眼但是很模式——要是评卷老师看多了这种开头再看这篇,也许就会审美疲劳。)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川秀美,不胜枚举。奇山异石,良木嘉草固有着自身(的)自然美,然而这种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程按:你年纪太小,所以童言无忌,敢说大自然的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等你活到我这把年纪,你就知道,大自然的美是立体的、变化的,或说是不变中有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任其斗转星移,自生自灭,到头什么也留不下。(程按:以上语言很好地糅合了文言,但认识不到位。若真如作者所言,自然美到头什么也没留下,那如何理解贺知章“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如何理解《三国演义》开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惟有一文人骚客,倒骑毛驴,纵酒狂歌,漫步于此,觉得铺天盖地都是诗意的倩影,遂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乃至后人俱传诵之,(程按: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程按:“应着”用得好。)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程按:这些认识不错。自古美人要英雄捧,英雄要美人捧,江山要文人捧。文人捧出的江山,美得别有一番滋味。)
(程按:本段作者的思维稍有偏差,他强调人文的力量是对的,但贬低自然之美值得商榷。自古江山亦要文人捧,但自古江山也捧文人——没有钟灵毓秀,哪来地灵人杰?自然之美,造化之神,艺术只有“师神奇师造化”的份,所以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实际上,古今中外,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美,都源于大自然的启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如此。“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正唱出文人与英雄人物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无限感伤与无奈。)
这便是思想的力量。它能让本来静止的图画流动起来,让本来单调的声音交响起来,让本来独立的美丽串连起来,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程按:这一段写得好!)
就拿黄州赤壁来说。(程按:这句很不好!文气变软!)有资料称,苏轼前去凭吊的赤壁并非当年吴魏激战的赤壁,而是一不知名的小土丘。也就是说,(程按:这里宜用推测语气,而不能下断语。)苏大文豪的以赤壁为引线的一词两赋都抒错了情,言错了志,变成毫无根据的无因之言。(程按:小子大胆!你读了几天书就敢说苏东坡“抒错了情,言错了志”?你知道苏东坡是什么人吗?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有专家说其才华进入前几名是没问题的。他的诗文中经常有别人的句子,换成一般作家,就会被指责为抄袭或剽窃,但自宋以降,还从没有人指责苏东坡抄袭的,为何?他读书太多,以致他分不清自己笔下的句子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你以为苏东坡真不知道哪里是真赤壁哪里是假赤壁吗?再说,他凭什么一定要在真赤壁才能写这些诗文?他不能写自己心中的赤壁吗?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你真的以为当年清华园的荷塘有那么美吗?抗日战争时期的荷花淀,真的像孙犁笔下的荷花淀那样浪漫和诗意吗?吾爱赤壁,吾更爱东坡。建议你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当然,在中学生作文中,这样的错误不是太大问题。)而且,据说此赤壁比之货真价实的赤壁,在形象上猥琐了千百倍,(程按:“猥琐”用得好。)根本毫无气势可言,更别提什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了。可是,谁又在乎呢?赤壁在哪儿,美不美、配不配其实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苏轼的旷达,豪放犹在,苏轼的平和、随性犹在,一副伟大的思想放在小丘上,小丘亦成岱宗;一颗伟大的心脏融入一条小溪,小溪亦成长江。所以,赤壁的美,赤壁的壮,非只因着其貌,更重要的,它有了一条伟大的血脉。(程按:这个小片断写得真精彩!)
记得还在一本书中读到其作者抨击余秋雨“情感过剩”,(程按:我的天!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老写这样软塌塌的句子来!)说“看到一块牌坊便洋洋几万言,不是好文章”。我为他而悲哀。牌坊固不美,可秋雨先生却写出了中国女性绵延的苦痛,这牌坊也美了;道士塔固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国文化流失的惋恨,这残塔也美了;古城堡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雄壮,这古堡也美了。(程按:这还差不多!)走在中华文化朝圣路上的秋雨先生,无疑有着一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程按:我也喜欢余秋雨,但我不喜欢用“伟大”来形容他的思想。余秋雨虽可称大作家,但离“伟大”,如没有月亮到太阳的距离,也至少有深圳到我老家的距离。你不信拉倒!)他以思想为脚,以杆笔为路,走过中东沸腾的战火,走过埃及古老的眺望,(程按:孤立地看“眺望”,用的有才气,好。但联系前后文看,却发现用的随便——前边是实的“战火”,后边是实的“石柱”,中间却是虚的“眺望”。)走过西欧冰冷的石柱,走进所有读者心里。他所观之景也都大多残破不堪,毫无美感可言,(程按:瞎说。没有“废墟之美”吗?有一首诗就叫《废墟》:人哪/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时间开始倒流/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但他却串连起一副以良知责任为红线的美丽道路。(程按:这里“道路”又用的太实,改成“憧憬”之类试试。)
景美不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责任与良知。它美得深沉、震撼,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串连美丽的光芒。(程按:豹尾。)
总评 :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思想的力量大于美的力量”。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思维的深度,使这篇文章不同凡响,诗意的语言让文章很耐读,这是考试作文很难做到的,得益于平时,“功夫在诗外”。终评59分,理所当然。
文章紧扣“思想的力量”这个核心,进行诗意的挥洒。“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这些都是极美而又极具内涵的句子。
最具张力的应该还是文章的第三节,“这便是思想的力量”既及时对上两节内容进行了总结,又提领下文,思想“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这里没有石破天惊,只有水到渠成。在前两节论述“美”与“思想”的关系的基础上,再一次让“思想的力量大于美的力量”这个中心观点明确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
四、五节是例证,第一个论据,与课文有关,第二个论据,是读余秋雨的结果,应该说这些都是习见的,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都有了浓郁的个人色彩,读来别具意味。当然,这里也有瑕疵,第一个论据中的“一副”“思想”,“心脏”“融入小溪”,属表述不当,第二个例子的表述也有点绝对化。再就是,结尾比较仓促,匆忙收场(也可能是作文纸没有格子了)。
(翠园中学 吴春生)
程评: 这当然是好文章。但是写苏东坡和余秋雨的段落的开头句都不好——文气虽没有“再而衰”,但是很勉强接上趟。这个要专项训练。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同学作文也许可得满分。
顺便说一下,考试中和刚考完时,不少同学和老师都认为“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比“君子与小人”更难写。评完卷后大家认为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