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宋:像王小波一样地阅读
欢乐宋:男,生于1979,本名宋广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用笔名树上男爵所撰的《高考凶猛》被誉为中国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关于青春与成长、压抑与叛逆的残酷青春物语2003年在全国刮起旋风,实力不容小觑。西祠胡同“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主持,主编的《王小波门下走狗》、《王小波门下走狗三十家》均一夜之间热销大江南北。
1、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当时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它无穷的文学魅力至今依然吸引着众多的写作者和研究者。曹雪芹这部鸿篇巨制对得起“伟大”二字,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确是一部“末世圣经”,它标志着一种高度,一种境界。
2、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这是世界级文豪茨威格先生最后一本著作,一本完全凭记忆写下来的书,当时迫于纳粹迫害,他已经流亡澳洲。当自己的故乡在战火中呻吟的时候,茨威格在这本书里追忆了自己的似水年华,这个优秀的传记作家用沉重而忧伤的笔触记述了自己的早年生活,缅怀了被暴政和战争毁掉的欧洲的一个黄金时代。
3、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卡尔维诺是后现代主义的优秀作家,他辉煌的小说成就完全有实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是他生前的一份文学讲稿,这份薄薄的小册子被世界范围内的众多作家视为小说写作的《九阴真经》。
4、房龙《宽容》
房龙先生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的历史学识却通过平易生动的传记文笔表现出来,《宽容》是房龙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概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房龙指出没有宽容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思想的尊严也无从谈起。
5、黄仁宇《黄仁宇作品集》
身为一位优秀的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提倡用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去考察历史,他喜欢拨开“关系千万重”,寻找历史的纵深,从而论证历史事件的长期合理性,《万历十五年》是他的代表作。有人说:“黄仁宇有一百只脚,太多的历史匠只配给他擦鞋。”明史学者吴思的代表《潜规则》就是受到了《万历十五年》的启发。
6、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
阿斯图里亚斯是拉美魔幻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总统先生》写于1946年,是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美四大反独裁小说之一,这本小说出现之后,刺激了另一位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写出了《族长的没落》。
7、奥威尔《奥威尔文集》
奥威尔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小说作家,这本文集收录了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一九八四》和一些随笔散文。《动物庄园》是一篇寓言小说,但却准确地预言了几十年以后发生在专制国家的暴政与谎言,《一九八四》对极权恐怖统治的叙述更是读起来令人窒息。
8、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世界文学殿堂的一颗珍宝。马尔克斯的这部巨著让无数的中国作家倾倒,许多人都尝试着学习他的叙事笔法,甚至模仿《百年孤独》的开篇,但至今也无人能够超越马尔克斯的成就。在马尔克斯看来,无论小说的描写多么神奇多么有想像力,但都比不上现实生活来得更为荒诞。
9、王小波《青铜时代》
王小波先生是上个世纪末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作家,一位“文坛外高手”。他的小说成就远远在其杂文随笔之上。这部《青铜时代》由《万寿寺》、《红拂夜奔》和《寻找无双》三篇组成,既有迷宫式的格局,也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他的小说幽默有趣,又不失理性,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
10、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是法国文豪,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叙述了一位音乐家的像战斗一样艰辛的成长历程,带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给人一种在苦难中振奋的力量,从中可以看到音乐家贝多芬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傅雷先生的译笔非常优美。
大学时代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身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王小波推崇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讨论社会问题,保持价值中立,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王小波的随笔杂文幽默有趣,堪称典范,他告诉读者,“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人只要争到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
《爱你就像爱生命》:阅读背景
结婚前
许多年前云南山寨的夜晚,一个16岁少年借着月光用蓝墨水笔在一面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他是王小波。
王小波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一起赶邻居的鸡玩,不小心把鸡给撞死了。别人家的孩子都没事似的回家去了,他怕回家受惩罚,从海淀区人民大学走到西单教育部宿舍,找姐姐。一个7岁的孩子,从晚上7点钟饿着肚子走到10点,走了3个小时。又饿又累的样子叫人哭笑不得。而家里的人一夜找不到他,都焦急万分。本来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回家的王小波不会撒谎,不会推卸责任,就自找了苦吃。
1968年 十六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1971年,王小波十九岁,去了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1973年,王小波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我是因为看他的小说认识他的。他的那篇《绿毛水怪》跟我很投缘。当时在另一个朋友手中拿到的,看完后,我就觉得早晚一定会跟这个人发生点什么。”(李银河)
相识以后,他们开始了书信往来。“你好哇,李银河……”王小波每每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字里行间透出类似孩子般的对爱的渴望与无助。他曾对李银河说:“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这个184米身高的黑脸大汉,说在见不到她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旗杆上吊死的猫。他曾说恨不得一天49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李银河也曾在恋爱中致信王小波:“我希望你爱我的全部肉体,我愿意它因为你变得美。”她在给王小波的信中问道:“你能永远满足我的‘要’吗……而且我还很爱妒忌,我甚至妒忌你小说里的女主角和那个被迷恋过的小女孩。
“现在再读他写给我的那些情书,我就觉得更像一件艺术品。他的表达除了对我个人的情感以外,有一种审美意义。”李银河后来说。
结婚后
1980年元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登记结婚,因为那时王小波28岁,正在大学读二年级,学生有规定不准结婚,所以结婚是秘密的。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不注重形式。其实,在结婚之前,李银河觉得王小波长得不好看,心理有障碍,为这事儿他们俩差点儿不行了。后来王小波不服气地说:那我到动物园爬行馆去比一比。他又说,你也不太好看嘛,这样俩人就扯平了。
王小波是一个不进商店的人。他从来没买过花儿送给李银河,惟一的一次他给李银河买过一顶纯毛的帽子,是生日礼物。那时是花了5块钱。但二人之间最快乐和享受的,就是散步聊天,一切一切都可说,小波称之为“作倾心之谈”。
小波的性情不像他的外表,他善良、宽容,很会爱人。偶尔也生气,但不发脾
气,顶多不说话,就坐在那里呼哧呼哧地进气长出气短的。“他是一个很会爱的人。有时想起他那样子就特别好笑——很淘气。朋友和邻居都知道我们十分好,从不吵架。我们虽然好,但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没有太多的波折。”面对许多人对王小波小说里性描写的揣测,李银河在一次回答记者的采访中说:“小波这个人并不像他小说里写的那样,他生活中其实是比较老实的,我们连婚前性行为都没有。”
后来,李银河去了美国。1984年 ,三十二岁的王小波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无论是在学历上、还是收入上,他俩始终是阴盛阳衰。但李银河坦言自己崇拜他,“因为真正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他的”。在美读书时,王小波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两人生活全靠李银河一人的奖学金,而她还不肯让王小波出去打工。她说:“他那么一个智慧的头脑,我舍不得他去干粗活”。
1988年,三十六岁的王小波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回国以后,他们选择了最简朴的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坐在电脑前。而惟一比常人奢侈的一点就是经常下馆子,为的是省略做饭的时间,在那种顶多10块钱一个菜的小饭铺,要上俩菜一瓶啤酒,照旧可以做面对面做“倾心之谈”。王小波虽然外表五大三粗,却喝不了白酒,一喝就像红眼狼。但抽烟很凶,一天一盒。
离别
王小波和李银河没有孩子,他们结婚前就商量好,两人的世界就已经很丰富很有
趣了,不像有些夫妻需要孩子作为纽带,小波说:我们家兄弟姐妹中生男生女都有,我们也添不出什么新品种了。还戏称要成立一个“断子绝孙俱乐部”。“如果他要活回来的话,我们商量的结果肯定还是不要。他的小说就是他的孩子吧。我和小波在一起不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是就喜欢在一起。选择和自由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则。” (李银河)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在机场临别时,他用力搂了一下她的肩膀作为道别。可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在1997年 4月11日,四十五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以前我就问过他,说你嘴唇怎么老是紫的。”在英国,王小波给她写电子邮件,说最近特别显老,说都不敢往镜子里面看什么的,李银河当时说我也特别显老,没当一回事。小波逝世后,有一个记者告诉李银河,说王小波在一次开会的时候跟他说,我现在得了一种病,我可能要死了。大家就觉得他开玩笑,根本就没当真,王小波当时可能有预感。
王小波去世旁边没人,就他一个人,夜里11点半的时候,楼下的邻居听他叫了两声,因为叫的声音太大,邻居有点害怕,也没敢上去看。第二天早上才带着人上去,看得时候就发现了。
李银河赶回来与王小波的遗体告别,王小波生前在信中对她说的话一遍遍响起:“我和你好像两个小孩子,围着一个神秘的果酱罐,一点一点地尝它,看看里面有多少甜。”
李银河在北京为王小波找了好几个墓地,比如说通惠灵园、八达岭的灵园。但是那种非得要横平竖直的,一排一排弄得特别整齐的墓碑让她不满意,她觉得这个特别不符合小波的个性。后来她说要不然算了,放在家里,或者找一个机会撒海。后来有一个朋友介绍了佛山灵园,它的山上有自然的大石头,李银河直接选了一块天然的石头,上面刻上“王小波之墓”五个字,生卒年月。底下凿了一个洞,把骨灰盒放进去,一切都做得很简单。做这个墓穴花了就六千块。
小波走后,李银河精神上很孤独。她曾经说:“我们家原来有个亲戚38岁就死了,她有一个姑妈83岁还健在。临死前,她对我妈说,38岁死和83岁死没有什么区别。我也觉得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意义不大,主要是在你活着时的感觉。我从小就不太爱看星星,觉得人太渺小像蚂蚁一样在地球上爬来爬去没什么意义,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多少年后地球灭了,谁还知道马克思是谁?这么一想我就拔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