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繁就简 整体把握
——谈两篇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处理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王建中
在新世纪人教版普高必修课本中,古诗文作品要占到课文总数的40%左右,仅高一教材中的文言文,就多达24篇。浅近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受到相当重视。但由于语言形式的不同,教师在扫除文言障碍上所花的时间,却要大大超过现代文教学。反复诵读,全篇串讲,字字落实,之后,再是欣赏评价。其实,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启蒙基础,要使他们的阅读加量加速,就不能简单沿用初中教学的一些做法,篇篇小而全,繁冗拖沓,而应该强调通读的能力,培养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不是要有一点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
古人的文章之所以被选进现代教材,它一定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亮点,教师心中就一定要有盏明灯,把握这个亮点,以意为先,去照亮学生的心胸,使他们终生难忘,这和现代文教学没有丝毫差别。有了这个意念,才能使全篇语言带动起来,去繁就简,整体把握。不能使文意被繁琐的文字讲解割裂,造成古文与现代文的理解方式产生不一致。至于文言基础知识,是个长期积累、渐染的过程,一蹴而就不行,反复无序不当,教师心中要有序,每篇课文要有度。比如词法和句法,前者抓实词的一词多义(包括10来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通假和古今词义的差异;后者抓翻译(文言句式和词类的活用包括其中)。这些都要落实到训练,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这里,就如何简化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谈谈自己对《齐桓晋文之事》和《滕王阁序》两篇教材的处理。
孟子的文章在现行高中教材中选有五篇,其中高一的《寡人之于国也》和高三的《齐桓晋文之事》两篇虽然长短不一,而内容非常接近,在高一讲诸子百家的时候,可以把《齐桓晋文之事》提上来先讲。这篇文言文有现代文的篇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串讲起来时间花得比较多,我采用通读梳理的方式,一节课就将文章内容梳理清楚。梳理是一种整体阅读的好方法,它注重段落结构,不拘泥于个别字眼。它在内容上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人和事;二是作者要表达什么主题。在这之前,学生先要熟读课文,老师先要讲清作家作品的背景。
读孟子,要知道他的性善说,他的民本思想和治国安邦的“仁政”思想体系,
他反对以武力称霸天下,提倡用仁义使天下归顺。虽然在战国时期这样的理念实在不合时宜,但在这篇文章里,孟子还是一如既往地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保民而王。
梳理的过程其实比较简单——先问全文记叙了什么内容?孟子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一此有关保民而王,而不是齐桓晋文之事的谈话。再问孟子为这次谈话先后设置了几个话题,每个话题分别得出什么结论?第一个话题是王不忍以牛衅钟,不忍之术就是以羊易之。虽然老百姓说他小气,但孟子欲擒故纵,反复赞扬齐宣王“是乃仁术也”,“是心足以王矣”。心地善良的褒扬之辞说得齐宣王“心有戚戚焉”。第二个话题是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能见秋毫而不能见舆薪,这是否能令人信服,齐宣王当然不信,这就引出问题来了。以羊易牛是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这和举百钧不举一羽,见秋毫不见舆薪同样不能令人信服,可见“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权度轻重长短,具备了仁心,为何不推恩保民呢?齐宣王无言以对。第三个话题,孟子直逼齐宣王兴甲兵决策的大欲,尽管齐宣王不肯说出争霸的野心,孟子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齐国想以武力莅中国而抚四夷,是不自量力,犹缘木求鱼,必有后灾。于是他急切地规劝齐宣王“何亦反其本矣”!这个根本就是以羊易牛的恻隐之心,推恩保民之心,仁者之心。以仁义治天下,天下归心,孰能御之?能有这样一条王道可走,何不扬长避短呢?孟子的一席话,说得齐宣王有些心动,他这才想听听这位学者的施政高论。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孟子宣扬的治国安邦的仁政理想,也是要求学生背诵理解的重点段落,所谓保民而王,就是要发政施仁,制民之产,并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如此一梳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段落结构,都可以在一节课内得到理解和把握,并且可以腾出下一节课时间,专门积累训练文中的一些文言词法和句法。去繁就简,整体把握,方法还很多,接着再说说《滕王阁序》。
这是一篇著名的骈文,50多年来第一次选入高中教材,如果按浅近文言的标准,它显得太浮华太繁琐了,注释比正文多出十倍以上,其中难词横生,典故叠加,看了令人有倒悬之感,如果要字字落实,全文串讲,教师和学生都会不胜其苦。我在想,这个单元前有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后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对中学生来讲,了解一下骈体文已经够了,再来这么一篇有没有必要?这且不论,课堂上如何把握并处理好这篇课文,还真是颇费思考,值得作些新的尝试。还是用一节课来做整体阅读,留下一节课做积累训练。那么,要让学生在一节课里读什么?要使这篇文章留给学生什么教益?我用的是通读比较的方法,我以为把《滕王阁序》置于唐宋古文运动之下来加以审视,比较、鉴赏和评价,既可以清楚地看出骈体文的特点,更可以体会唐宋散文的重要意义。
为此,我特意先讲韩愈的《师说》,后讲王勃的《滕王阁序》,给学生一个骈散比较的感性基础。先用半堂课时间让学生自渎课文,自看底注,划出好词好句,然后课外该诵读的诵读,该背诵的背诵。在一堂鉴赏课上,我安排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诵读,指出韵文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并给学生划分段落,读一个段落,就归纳一个段意,帮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文意。学生划出了不少喜欢的好句子,自己说明好的理由,还摘出了不少成语,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穷且益坚、青云之志之类,不下二十个。第二个环节是向学生介绍这篇序文和作者的名气,名楼名句,美景美文,相得益彰。而且这是一篇神童的惊世绝篇,韩愈35岁写《师说》,杜牧24岁写《阿房宫赋》,王勃20岁前就写出此文震惊四座。更有甚者,他和诗人雪莱,音乐家聂耳一样英年早逝,献身大海,学生听了唏嘘不已。第三个环节是重点,让学生对比《滕王阁序》和《师说》,看骈赋不同于散文的语言特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老师归纳三点:1、句式齐整,句句对偶,四六交错;2、词彩华美,铺陈排列,多用典故;3、讲究平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到此,我掉转话题问学生,你们是喜欢多读骈文还是多读散文,为什么?回答是不言而喻的,他们说骈文虽然写得漂亮,但读起来有许多不便,所谓曲高和寡,且容易掉入形式的泥潭。我因势利导,接着问他们读了韩愈和王勃的两篇文章后,你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意义有什么具体的评价?同学们这时议论纷纷,有感而发,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韩愈柳宗元他们一伙人起来破旧立新,让骈文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阅读和写作可就惨了,文章的形式不能过分拘束,打破常规,思想才能解放,语言才能解放,才会涌现出一大批唐宋散文家,写出一大批通俗易懂,经世致用的好文章。他们对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意义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我觉得这是课文留给他们的永久教益。还有一个环节是留给学生课外训练,并在第二节课上加以讨论的,那就是根据课文骈俪对偶的特点,布置学生对对子仿写训练,这是一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高考要求相一致,且带有游戏性质受学生欢迎的训练形式,他们在练习本上对得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当然正例反例都有,于对偶句的训练都是很有帮助的。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能动性,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站得高,看得准,有所取有所舍,既有匠心,更有创意;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努力调动并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早日从翻译助读本中解放出来,在心理上与文言体正文达到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