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广东省调研题(B卷)作文评分细则
广州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 对题目的解读
本次作文属于材料作文,命题方式和题目要求都与2006全国卷Ⅱ一样。
二. 对材料的解读
所给材料是新闻材料,曾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内容是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缺氧倒在攀登珠峰的路上,几十个登山者路过都见死不救,引起极大争议。争论者的观点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救人要紧,另一类以“人都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认为不救也有合情合理。显然,争论的焦点是该不该救人。所以,考生可根据两种观点立意,也可以有个人的见解,但不应偏离材料的中心,即救人问题。
三. 对要求的解读
题目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又说“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是令很多老师和学生困惑的地方。我们认为材料作文审题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学生抓住材料中心写作才是比较保险的。
本次作文依然沿用了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就自主立意来讲,虽然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看法,提倡讲真话,但如果学生赞成不救人,很难自圆其说;就自选文体来说,虽然各种文体都允许,但因所给材料是有争议性的新闻材料,所以最佳文体是议论文,且应对材料进行评说,才会议论得深入。
四. 评分操作
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评判原则与高考一致。以题意为切入点,视内容和表达上下浮动评分。
一类卷:切合题意,围绕救人问题来谈并且谈得深入,有思辨性。
二类卷:符合题意,谈到救人问题,但谈得不深不透,浮于表面。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没有涉及救人问题,但会就材料中某些字眼如压力任务等写作,或从登山者的角度切入,譬如说写登山者为了理想而死,死而无憾等等。
四类卷:不符合题意,完全抛开材料大谈与材料无关的问题。
说明:
1.由于阅卷时间比较仓促,备课组本次作文评改按平时的标准操作,没有具体细致地敲定评分标准,所以评分标准有些地方没有达成一致。如对于能否从登山者的角度切入,是否应该选择不救人等老师们意见不一。以上标准是备课组的多数老师的意见。
2.所有样卷均依据原稿,未作任何修改。
【样卷一】
并非不想救你
人活在世上,就注定了我们有自己的任务与压力。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生死离别时,我们往往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出决定。
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可以说每一秒都要面对生死抉择。长征的路途漫漫,而且途中险阻重重。沼泽地,雪山,湍急的河流都成为共产党面前的一道坎。长征之路十分艰辛,所以总会有些党员成为牺牲品。在有人掉入沼泽地的时候,战友们很想去拉他一把;在有人走不动时,战友们也很想去扶他。可是,他们不可以。为了顺利完成长征,战友们必须日夜兼程,他们不能因为救战友而浪费时间。
他们并非不想救你,可是他们有比救你更重要的事要做。
在电视剧《亮剑》中,男主人公在新婚当天,被日本人掳去新娘,企图以此要挟他投降。面对着自己的新婚妻子,面对着抗日任务,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亲自拉炮砸毁了敌人的雕堡。在战争中,这样的一幕时刻上演。但是共产党人的决定只有一个——完成党的任务。
他并非不想救你,可是国家比家事重要。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曾令世人震惊,而在电影版中,我们看到的是更震撼人心的一幕。在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时,船长安排老弱妇孺坐上皮艇逃生。巨船沉没后,无数人浸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他们向皮艇上的人求救,可是此时皮艇已经不可以再添重荷了,船上的人无奈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他们并非不想救你,可是他们肩负着船上数十条生命的安全,他们不可以救你。
并非不想救你,只是因为我们的责任太重。
并非不想救你,只是因为我们的双手提不起来。
并非不想救你,只是因为失去你而换来的结局太灿烂。
评分:内容19+表达19+发展17 总分55
【样卷二】
心灵的选择
生和死是人们最恐惧的话题,似乎所有人都害怕着有一天死神会牵引着自己的生命线。面对着生和死,有的人会选择冷漠地生存,有的人会选择英勇地就义。而心灵是真善美的体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而忽略他人的濒危,那这样的选择还有什么意义呢?死神并不可怕,而那颗熟睡心灵的错误选择便玷污了心灵的纯洁,糟蹋了人性。清醒吧,人们……
当事情发展到五雷轰顶的一刻,当生和死只差一线的一刻,心灵便开始了选择。善良的心灵选择总让人敬佩。
唐山大地震的那一天,至今仍让人感到寒颤。楼房不停地倒塌着,大地不断地张裂着。繁华的城市顷刻间化为了废墟。一位男青年被石头重重地压倒了,然而一阵婴儿的哭声把昏迷中的他唤醒。为了保护那年幼的生命,他用他的双手举起身上那块200多公斤的石头,希望有人拯救身旁的那个孩子。那是200多公斤的重量啊,是世界举重冠军也无法达到的重量啊!而他,在垂危的一刻,作出了选择。
男青年将心灵倾向了爱和善良,在面对生死的一刻,他毅然地选择了拯救了他人,甚至放弃自己。
一幢大楼的电梯索链掉了,电梯中的一男一女都紧紧地抱住摇摇欲坠的木板,眼看木板就要断掉,女人的眼泪便簌簌敞下“孩子,我的两个孩子。我死了,他们该怎么办?”男人微微地一笑,“那你好好照顾孩子吧!”说罢,便松手闭眼跳了下去。那是十几层的高楼啊,跳下去的人只有血肉模糊的下场!而他,在垂危的一刻,作出了选择。
毫不相识的两个人,在面对生死时的一刻,男人的心灵选择了拯救他人,放弃了自己,他将心灵倾向了英勇和关怀。
在乐昌洪水到来的那些日子,人民都生活在恐慌中,而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为了抢救一座即将倒塌房屋中的孩子,被活活地埋在了泥沙中。大雨浇洒着他冰冷的身体,鲜血染红了一片大地。那是坚硬的钢筋水泥啊,被压下去的人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在垂危的一刻,心灵还牵着房内那无辜的百姓,他选择了拯救他人,而放弃了自己。他的心灵倾向了尽职恪守。
心灵是一个鲜活的灵魂,一个跳动的心灵不可能眼睁睁地作出冷漠的,没有人性的选择。有那在珠峰上被遗弃的攀登者的无端死亡还不足够吗?这个教训不足以唤醒那沉睡的心灵吗?
清醒吧,人们!让心灵节奏地律动,作出它正确的选择……
评分:内容19+表达18+发展17 总分54
【样卷三】
有压力,但不应见死不救
世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们活在世上,各自有自己的生存目的和生存压力。而人并不都是自私的。仍有不少人对身处困难之中的他人伸出援手,结果双方都会受益。
面对一个极度缺氧的登山者,路过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登程而不顾而去。的确,在那样的环境里,登山者们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有随时遭遇意外的危险,在如此压力之下,要救人是很难的。也许去救他,会导致两人都死去的后果。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人会先想到自己。
无论是公众还是登山者,确实都要明白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对有困难的人麻木不仁,不给予援助,见死不救?设想一下,假如有人成功营救了哪个濒死的登山者,纵使他不能完成登顶之路,也会因为自己救了人而感到快乐。人总是要死的,人们对死有着恐惧。可悲的是,我们恐惧的是自己的死,对别人的死活则不屑一顾。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场面:一个人遇到了以外,旁边的人都来围观,却没有人想到伸出援助手。这些场面中,最“经典”的要数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车祸了。当时,离伤重的王妃最近的几名记者,明明可以对王妃实施援救,却一味在拍照,任由王妃死去。作为新闻工作者,这几名记者有他们的“任务”——报道事实,也有“压力”——不把它拍下来可能会被解雇。但是,有没有必要为了“任务”和“压力”,把自己的良心抛弃掉呢?抛弃了良心,最终也会落得无人帮助的下场。
人并不是独立地、孤立地活在世上,很多时候需要帮助。如果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而活,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为由而拒绝帮助别人,那么世界只是一个冷酷的世界。
我们不可能像雷锋同志一般,把生命全部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别人。对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并不是什么“花钱逛公园”之类的是,是让他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自己的“压力”。
评分:内容16+表达15+发展17 总分48
【样卷四】
承担压力,完成任务,实现人生价值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我们一生都为这个目标、理想不停地奋斗着,努力着,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成功、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我们在创造着奇迹的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压力与任务。
人生是一条单程路,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后退。你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你就要知道你做这个选择所付出的代价,所承受的压力,所具有的任务。1989年美国11岁的男孩约翰自驾飞机穿越了美国大陆,获得成功!同年,九岁的美国女孩杰西卡希望创造更小年龄的记录时,却在途中坠机身亡。大多部分人们人为这种行为不值得鼓励,但女孩的妈妈却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与压力,杰西卡她一定知道自己独自驾机所遇到的危险,她也作好了心理准备,她可能为此会付出她的生命,但她还是做了,她实现了遨游天空的梦想。即使付出了生命,她的人生还是积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与压力,都会遇到危险,只是,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任务,承担起这些压力,即使到最后我们不能如愿,我们也无悔这一生。我们也没白过这一生。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人生是积极的。
英国的克里克在第二次大战期间,研究的炮弹为英国海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随后便放弃了这门工作改向生物学界发展。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与同伴发现了DNA双螺施结构,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他选择的这条路充满了多少的压力与风险啊!而对英国各界带给他的压力,与说不定没有原来那么大造益的风险,在他做出选择之前,他一定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知道自己往后所面对的压力与任务,他始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认清了自己的任务。只有勇于承担这些风险与压力的人,正视自己任务的人,才没有虚度这一生。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压力与任务,生命虽然是有限的,我们仍要积极地面对压力,努力去完成好自己的认务。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能在黑暗里找到光明,在暮色中仍能看到彩虹,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我们承担着压力,有着自己的任务,它们同时可以为我们带来动力,让我们一直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评分:内容18+表达14+发展14 总分46
【样卷五】
我的告白
我是一个登山者。
当我坚决买了我第四张飞往中国的往返机票时,邻居不解地问我:“嗨!为什么你总是乐此不疲呀?不就是爬山吗?”我严肃地告诉他:“哦,吉尔,这不是“爬山”,请注意,“登山”,是“登山”!”
是的,我曾成功地登上“世界屋脊”上的高峰——珠穆朗玛峰。从我第一次登上她的时候,我便为她所倾倒。当时的我在心里想:“如果以后我有什么意外,这里倒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没想到,现在这里倒真的成了我的归宿。
当我满怀愉悦地走到山腰时,我对种种不适的症状并不在意,我以为那只是较为剧烈的高原反应。可是,慢慢地,我离“世界之巅”越来越近,步伐却越来越沉重。从一开始的呼吸困难,到脑中的一片空白,我对此感到无所适从。我尝试着想歇一会儿,却发现自己已倒在雪地中,无力去挣扎着站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在过去,我感到了天使的降临。有人从我身旁走过,停留良久,还是走了。混乱中他们戴着头套的脸变成了我的哥哥和弟弟。“嘿,我们是兄弟呀!你们竟然弃我于不顾!”我感到十分愤怒,但愤怒很快平静下来,因为我听到了圣洁的歌声。
或许你们为我生命的消逝感到惋惜。但我却不后悔,虽然我留恋我的家,但这是我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今天。在这世上,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没有任何人有帮助你的义务。帮助,只是出于友善的同情,却不是出于必需。如果我不是过于轻率,如果我不是如此固执,今天的我仍然是有温度的而不是珍珠白色半透明的。
我不再怪责任何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要对自己负责。对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我又怎么应该寄希望于他人?更何况,山上的天气瞬息万变,捉摸不定,我更没有资格把别人也拖下水。他们也有家庭,他们的生命也是宝贵的,他们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明白,这是极限运动,不是玩翘翘板。
心中默念着父亲“对自己负责”的教诲,看着青藏高原湛蓝的天空,我感到平静。
评分:内容17+表达15+发展12 总分44
【样卷六】
尊重生命 唤回人性
登山者的生命如一支凋零的花,在寒冷和风雪中结束了,而路过他身边的人却无一伸出援手,也许只需要一口新鲜的氧气就足矣换回他年轻的生命。对生命的漠视导致难以计数的灾难,对生命的漠视使得千万人沉寂在痛苦之中。重视生命,重新拾回人类尚未泯灭的良知。
生命是一个奇迹,生命是一个永远也解释不清的迷,从微小的细胞到巨大的红杉,无一不透露出鲜活的气息,不同于一块硬梆梆的石头或是一盘毫生息的散沙。在生命的背后蕴藏着终极的美。从鲜花的多姿多彩到海底世界的五彩斑斓,无一不完美的表达着大自然最神奇的美感。忽然,一声巨响,开天辟地般的——人类诞生了。人类是自然最伟大的杰作却也是最大的失败品。因为人类正在杀死他的母亲。
十九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了工业时代,永无至尽的掠夺着地球的资源。在此期间,人类对于人性的泯灭达到了最高点。从欧洲到美洲的移民,将美洲大陆作为自己的狩猎场,仅仅几年,就将美洲大陆的数百万头野牛屠杀待尽,可以就“成就”历史上最疯狂、最残无人道的屠杀。对自然野生动物,更是不顾一切,在利益和人性之间,他们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利益。于是数以万计的生物遭到了灭顶之灾。它们中的许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地球上。这是人类对大自然范下的罪行。
而泯灭人性的“最高境界”无疑就是对同类、同族的屠杀。这比破坏自然更无耻,不救人于危难中更遭人诛骂。二战期间,仅波兰境内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日就杀万人以上犹太人,整个二战期间残遭杀害的犹太人更是达到惊人的六百多万。这是对人性的公开摧残,对于灵魂的无情践踏。
从形同陌路的登山人,到永无止境的破坏生态,再到毫无人性的屠杀同类,人类的良知何在?尊重生命,这世界最奇妙伟大的奇迹,唤回人性。相信人类的明天会变得更美好。
评分:内容14+表达14+发展12 总分40
【样卷七】
为自己的任务而死
人,终有一死。有的人死得重于太山,而有的人死得却轻似鸿毛。唯有重于太山去死的人,才会名流千史,唯有重于太山去死才是人生的最大价值。因此人要为自己的任务而死,要为国家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死;才死得其所。
为民族兴起,复盛而死,是死得其所。铺开近代中国的历史,不少英烈仙辈为了完成复兴中华的伟大任务而英勇就毅,他们都以复兴中华为己业。谭嗣同为了惊醒中华人民而把死作为自己振兴中华的任务。闻一多,更不怕死,以死来表现出他的爱国之情,带动起人民反对阻碍中国强盛的敌人。在战火中牺牲的,在敌人严刑之下失去生命的。这些英烈,无一不以有朝一日强盛的中国,完成自己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任务哪怕最后献出了生命。因此,他们死得其所,死得重于太山,他们的名字因而名流千史传唱于后代。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死,是死得其所。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有不少值得让人尊敬的科学家,他们不惜为了科学,人类的发展而献出了生命。著明科学家布鲁诺为了宣扬真理科学,被封建势力下的教会夺去了生命。创办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的一家,为了火药能为人类生产和安全发展贡献其力量,不惜以失去生命的代价去研究,研制火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为己任,不惧实验的凶险,不怕死亡的威胁,毅然去死,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转动了科学的齿轮。因此,他们死得其所,死得重于太山。
每一个伟大的人,生下来就会为自己挑上一件任务,他们有的工作在人类科学发展上,有的工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上,死亡是没人所想要的,但在这些重任的推使下去死,他们都是乐意去死的,并且他们的死更是加速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实现人生的价值,要有死亡重于太山的思想,要有为任务奉献的精神。
评分:内容14+表达12+发展12 总分38
【样卷八】
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
花,应该开在春暖的日子,可腊梅怒放在寒冬里,为萧瑟寒冬带来点缀;雨,应该下稻田中,可它下在城市里,也别有一种风情。同样,人或许有被公众认为他应该干什么的时候,但这时听听自己的心,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彼黍离离,李陵归家不得。李陵在援军不至,逃离无望时下令弃兵投降,以为他的士兵谋一条生路。尽管史书上对他的贬责从来未停止过,但他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我认为他没有错。一将成名万骨枯,既然胜利无望,何必做无谓的牺牲和反抗,不如暂且留一命,等待时机再反抗,“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可惜汉武帝不懂这个道理,硬要判他的罪。李陵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尽管他命途多桀,但也过得无悔。
当《相对论》发表之初,许多人无法理解因而纠集了一班所谓名流对此书进行非难与攻击。可爱因斯坦笑对非难:一万个零加起来还是零,我的理论并未有错所以不会撤消。事实证明他的对的,《相对论》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若爱因斯坦屈服于所谓社会名流的非难声中,不去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那么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相对论》大概会被湮没在那非难声中,得不到应有的发表,那么,将会是他个人乃至全人类大损失。可爱因斯坦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并发表之,因此这不幸的事并未发生。
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并不是我行我素,不听劝阻。常言道“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不听。若不听劝阻,即使是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亦会酿成大错。《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不听扁鹊进言,坚持认为自己无病,结果最后一命呜呼。这样的坚持,这样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变成了固执己见,就变成了不撞南墙不回头。
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客观地审视这件事情是否正确。若是正确,那么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评分:内容10+表达12+发展8 总分30
【样卷九】
死?可怕吗?
死,乃自然界之一大规律。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死也是不可变更的规律。所以我们对待死时也不必畏惧。
世界上时时刻刻都不断重复地上演着死的悲剧。
然而,每个人死的方式不同,其意义也不相同。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
小的时候,时不时就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当时就觉得很害怕,认为人死了就会变成鬼,扰乱社会。可是有一次,却从此地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
那时,我还是读小学,对国家的伟人只略知一二。在人们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邓小平。一次我和父母亲出外吃饭,来到一家饭馆,里面的气氛比往常沉寂了许多。我不知其故。一会儿,我看到电视上不停地在播放邓小平伟人去世的消息,我看见人们的眼光都凝聚在电视机前,神情十分凝重。我问妈妈怎么了,妈妈说:“我们国家的伟人去世了。他可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轻轻地“哦”了一声,仍然在看着电视机。新闻不断地在播放他的丰功伟绩。那时候我小小的脑袋就懂得了:伟人受人关注,伟人的逝世更受人关注,因为他不能在这世上为人类造福谋利了。
我问妈妈:“邓小平老人的逝世是不是重于泰山的?”妈妈说:“当然是。可能还要比泰山更加重。”
从那时起,我突然发现死并不是我原本所想的可怕。
到了稍稍长大之后,明白死是我们不可抗拒的事实,既然每个人都会遇到,何不坦然面对死呢?
人最悲痛的时候莫过于亲人的离去。婆婆的离去是发生在我懂得死的真谛后的。
外婆曾经是最疼我的一个老人之一,我也很喜欢她。就在她离开人世的恶耗传来时,我真想大哭一场。可是我没有,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因为既然人已不在,再多的悲伤也回天无术,也唤不醒已永远沉睡的外婆,何不让自己坦然去面对这一事实,要知道死的概念分分秒秒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倘若极度悲伤,不仅挽留不到亲人,反而自己都累垮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坦然对待死。
死?可怕吗?不可怕!只要我们坦然面对,死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评分:内容10+表达12+发展6 总分28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评分细则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l 文学类文本阅读《狼情》
20.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但也有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践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到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12分)
解析:问题可分为两类:有情有义的狼与无情无义的人作对比是否成立;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可以从中选一个作回答。
答题规范&得分点:明确观点(2分);分析理由,恰当引用原文(3分)、联系现实(3分);艺术效果(2分);表达(2分)。
示例:我认同“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的说法(明确观点,2分)。文中进行了多次这样的对比:第一次在人们听了叫声围拢起来对狼大声喊叫,而狼却仍在用流血的手挖土试图拯救妻儿,第二次是公狼在母狼死去后撕心裂肺的叫和人们根本不知为什么的无知和无情。第三次在公狼死后,有人却说出了“可惜了两张好狼皮”这样充满物质主义的话,直到最后的生态失衡的恶果无一不是人类的无知和无情造成的(具体分析,6分)。这样的对比突显了作者斥责无情无义的人的用意,人和万物都是生活在天地下的一体,无论有情与无情,猎食还是被猎食的关系,都应和睦相处(艺术效果,2分)。 另外语言表达可得2分,总得分12分。
l 实用类文本阅读《银牌,重似金牌》
24.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12分)
答题要点:明确观点(2分);“浓墨描绘赵宏博成功”的目的(3分);“更浓墨描写张丹失败”的目的(3分);点明“突出、深化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和主题”(2分);语言表达(2分)。
示例:我认同第三种观点,详略得当地表现主题(表明观点,2分)。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是为了赞扬赵宏博受伤半年后又站在冰面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使文章所要表现的永不放弃的主旨贯穿全文(分析“赵宏博”的细节,3分)。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是为了后文作铺垫,表现出她受伤的严重性,突出她后来选择重新开始表演的决心,永不放弃的精神(分析“张丹”的细节,3分)。全文描述详略得当,将赞扬永不放弃精神的主旨贯穿全文,承上启下(提法不当),自然而有说服力(能联系主旨,1分)。
另外语言表达可得2分,总得分11分。
对“2007广东省调研题(A)”选考部分的分析与思考
广州市第六中学 吴玛琍
本次调研测试,我校使用的是A卷,全级平均分89。在这份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选考题,学生还不太适应。面对选考,学生该如何选择,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备考,都很值得研究。按教研室的要求,我将结合我所教两个班的考试情况,对此做一点分析与思考。
我所教的两个班,一个是文科普通班(政治班),其中女生50人,男生9人,本次考试平均分92.96;另一个是理科重点班(化学班),其中女生38人,男生21人,本次考试平均分97.58。经过调查统计,在本次考试中,文科班有68%的学生选做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均分18.59;32%的学生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分17.41。理科班有52.6%的学生选做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均分16.37;47.4%的学生选做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分17.74。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文科学生、女性学生及一部分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偏向于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是以主观问答题为主,题型较为开放的选考题,对文科学生似乎更为有利。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可以更详细了解学生的考试状况。
在考试时,面对选考的两篇阅读文章,32%的学生是在大致浏览两篇文章及题目后作出的选择,而18%的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直接作出了选择。但经过这次考试后,80%的学生表示今后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形式和文后的问题来作选择,只有14%的学生表示一定选文学类,8%的学生表示一定选实用类。
35%的学生选择文学类的原因是“小说比较有趣”,19%是因为“平时爱好文学,对理解文学类文本有信心”,还有13%只是因为“它位置在前面”。
34%的学生选择实用类的原因是“觉得文学作品很难把握,只好选实用类文本阅读”,42%的学生因为觉得“实用类作品文字平实,通俗易懂”。
学生对文章的选择倾向于内容有趣的,自己感兴趣的,体裁和题材是自己熟悉的;对问题的选择倾向于在文中能找到答案的、谈自己感想看法的、题型是自己熟悉的等。
如此看来,影响学生在考场上作出选择的因素是复杂的,高考备考恐怕不可能只准备文学类文本阅读或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语文素养是综合性的,每一种语文学习都有其意义,都可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促进作用,更何况两类文本的阅读还有不少相通的地方。另外,顾之川在《关于新课程语文高考改革的思考》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新课程的必修模块是共同基础,应成为语文试卷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进一步在更广泛、更本质意义上体现选修模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内容,以体现高考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相关高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专业培养目标等要求选择相应的选考科目。”可见高考不同的考试内容,既适应不同个性的人,也满足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对人才选拔的需求。所以,虽然学生对不同文本可以有程度不同的喜好,也可以在考试时自主地作出选择,但在复习备考时,对二者都应一样的重视。
在对选考部分失分的原因的分析中,文科班18.6%的学生认为自己“平时读书少,阅读的感悟力差”,而理科班这样的学生则占29.8%;50.8%的文科生认为是“平时练习少,没掌握阅读的技巧”,理科生则占66.7%;39%的文科生认为自己“没掌握答题的规范”,理科生则占80.7%。从以上数据也能看出文科普通班选考部分的阅读成绩比理科重点班更高的原因。不独是我所教的两个班这样,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我校高三级16个班中的文理科均有这样的差异。学生阅读积淀少的状况,用高三整一年时间也不可能有多大改观,只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阅读技巧、答题规范掌握不好的状况,却是可以通过教师指导,科学训练加以改善的。
在完成全部阅读后,文科学生平均剩余50分钟写作文,作文平均分37.58;理科学生平均剩余60分钟作文,作文平均分40.07。这个速度基本算正常。文科生在阅读上费时较多是因为他们写得更多,今后要进一步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和语言的简洁度;理科学生训练主观题的回答,首先要克服懒于动笔的困难,要做到不吝笔墨。
要科学指导备考,首先要认真研读考纲。因此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考纲对选考部分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部分的说明做一个对比:
选考内容
能力层级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C |
分析文本体裁/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语言特色 |
D |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
F |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
通过研读考纲我们发现,必考部分的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层级落在B(理解)和C(分析综合)上,选考部分的能力层级则重点落在D(鉴赏评价)和F(探究)上,也就是说,选考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要求更高。因此鉴赏评价和探究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上面表格的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既有共通之处,也有所侧重,复习时应该把握。其共通之处是都要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是两类文本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复习时应以此为突破口。在“C”的能力层级上,实用类文本阅读更强调“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D”的能力层级上,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强调体验与感受,重在鉴赏,而实用类文本阅读则重在评价;在“F”的能力层级上,文学类文本阅读强调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阅读则强调要有质疑精神和能够分析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总之,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训练的侧重点,但对考纲提出的所有考点都要落实。“F”(探究)这个能力层级是在2007年的考纲才第一次提出的,它最能体现新课改的新要求,应该要重点训练。对所有的旧的阅读材料我们都可以用新的要求去审视它,结合选修教材的学习或复习来加以训练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我在上《现代散文选读》这本选修教材时,就侧重在鉴赏和探究方面设计教学,给学生提供发言和讨论的空间,效果似乎不错。
以上浅见拙言,望大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