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差的课,也有其闪光点
李益华
http://cache.baidu.com/c?word=%B3%CC%3B%C9%D9%3B%CC%C3&url=http%3A//acad%2Ecersp%2Ecom/article%2Easpx%3Fid%3D636134&b=34&a=16&user=baidu
今天我最喜欢的句子有: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感受最深的案例是程少堂的《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对一种评课现象的批评》。
第一眼看了这标题心里有点不大舒服,听了刘良华老师点评之后,再仔细阅读全文,觉得在不少方面,程老师讲得不无道理。同时,我赞成刘良华老师的观点,将标题解读为:上课的人有时候聪明,评课的人有时候可能犯了愚蠢的错误。
的确,公开课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要付出多倍的工作量,按一些老师所说:会死很多脑细胞。我虽为教研员,但也曾在基层任课10年,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上了数十次,感同身受。公开课的任务提前一天告诉你,你就会紧张一天,提前一周告诉你,你就会紧张一周,而提前一月告诉你,你则会紧张一整整一个月。紧张归紧张,怕倒不怕,心里还是蛮自豪,颇有阿Q 精神:干吗偏偏叫上我,可能我上得不错吧。紧接着是没日没夜的冥思苦想,因为公开课上多了,听多了,感到多少要比前有所突破才是,有所新意才行,正是这个“突破”、“新意”、才“折磨”得人久久不敢入睡,就是睡着了,梦里全都是上课的场景。辛辛苦苦上完课,等待是专家的评课了,那感觉就与法庭上等候法官的判决差不多。当然,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还没有被判死刑或无期徒刑那种,而且经常是无罪释放,或带罪立功(哈哈哈),也应该说我所碰到的专家评课是没有像程少堂老师所说的那种所谓的“愚蠢”,经常是以赞扬为主,建议为辅,刚柔并济。尽管如此,我的心情还是很紧张,压力也大。举个生动的例子,以下是广州南武中学语文教师张华对公开课的感受:
“要知道,上一次公开课,有人将其比作生一次孩子,当然通常是女教师才会发出这种发自肺腑的精湛比喻,其痛苦由此而知。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没有人愿意当众脱衣服,而上公开课就是当众脱衣服,这个还不要紧,关键是,你脱了之后,人家还要指手画脚,这里脂肪太多了,那里太瘦了,这个太短了,那个太长了,等等,一个个都是人体研究专家,研究来,研究去,当然最后也会说一句鼓励性的话,说,你还是一个人。我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为了说明老师们对公开课的恐惧,只好如此了。这是很多外行很难体会的。
因此,私下里,我常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安慰自己,我也希望这个比喻对大家有帮助:
u 讲台就是一块切肉的砧板,准备上去,就要准备给别人宰,但是我们坚信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此我们因该心安理得地宽容别人宰你没商量,如果别人越宰你,你越高兴,那就达到了教学的至高境界。”
张老师道出了基层教师之苦、之累,以及承受的压力,现在自己作为一名培训者、教研员,我知道每节公开课的来之不易,每次听完课,我都时刻提醒自己:再差的课,也有其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