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从知味到品味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 李伦琰
一、阅读教学的窘境:止步于“知味”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人类可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信息,从而不断扩大、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是人类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所以,在当今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观点,从提出并受到普遍的重视,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今天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令人鼓舞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观。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急需检讨语文教学方法和理论。
目前在学校流行的阅读课程就是建立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分类学之上的。这些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分解为译码和理解两大分技能,而理解分技能又可以分解为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观点等更小的技能。当把这些分技能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观点的假设是,每一项分技能是可以教给学生并被学生所掌握的,所有这些分技能的相加等于阅读能力。下面是我们在课堂或试卷上经常见到的问题:作者是哪个国家的人?本文(段)分为几个层次?本文(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议论方法、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个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首先笔者在此郑重声明: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问或不该问,我的看法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失误就是很多老师仅止步于此,没有向前更进一步。以上的阅读技能,我称之为“知味”。
从阅读是掌握一系列技能的观点来看,“知味”阅读就是学习一套分层级顺序的分技能,从而形成阅读能力,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就能熟练地阅读文章。从这个观点来看,读者被动接受文章里的信息,意思存在文章本身,读者的目的是再造这些意思。从目前我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的这类考察学生阅读技能的题目。在中考的“指挥棒”的指挥作用下,教师们的日常教学也是围绕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这个中心进行,甚至有一些老师还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了一些答题“公式”,教给学生背下来,考试中遇到这类问题便套“公式”回答。——本应是精彩纷呈、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竟沦落到如此机械呆板的境地!
二、阅读教学的进步:升华为“品味”
一盘佳肴,端上桌,我们首先是尝一筷子,“知道”了味道,然后的任务就是要一筷子一筷子地慢慢品尝,这就是“品味”;品到了真味,便会念念不忘,时时“回味”——阅读教学也应当如此,完成一个从知味到品味、回味的过程。那么,如何才是“品味”、“回味”呢? “语文味”理论有这么一段:“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换言之,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理解”、“鉴赏”、“濡染”、“触发”、“涵养”、“提升”、“获得”,这些词语,可以说是精当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参加竞赛的课,讲的篇目是《绿》。她在指导学生阅读梅雨潭水一段课文时,设计了如下六个问题:(1)作者一行人如何"追捉那离合的神光"?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起了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3)在这一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起了什么作用?(运用了哪些对比,起了什么作用?(5)作者两次直接抒情"那醉人的绿呀"有什么不同?(6)作者有哪些联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客观他说,这些问题设计得不能不说是精细的周到的。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的指向,仍然是学生早在小学和初中就已经熟悉了的零碎的语言项目;这些精细的知识碎片,却肢解了一个青年作家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代中奋进昂扬的精神面目,却掩盖了他那种崇尚阴柔之美的独特个性,没有脱离“知味”的桎梏。因此,我想到:能不能换个角度,以作者当时当地的情绪发展为线索去讲言语呢?在一潭绿水的神光吸引下,作者开始了奋力追捉,于是产生一系列连续的精确的动词。当一潭绿水呈现在作者面前时,他陶醉了,诧异了。他心定气闲,他静观默想,于是一系列描摹比喻产生了。描摹之不足。他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于是又有了一系列的联想和比拟。比喻。比拟,作者仍感不足,只好直面呼告绿水,在想象中把绿水物化为飘带、明眸;于是,一组精彩的偶句出现了;于是,审美的动作意识复苏了,以致于最终以"女儿绿"这一独特的概括,表达出作者的审美理想。由此看来,人的激扬、跳荡的精神与宁静、平实的自然景物的融合过程;联想、想象在形象描绘中的作用;客观描写与直接抒发的结合等等,大概是这一段优美言语表情达意的主要经验。如果教师把自己的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又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感悟朱自清先生此时的情感,岂不是“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是阅读教学中从知味到品味的升华!
“即将出现的新的文学课程,其基础在于不断递增着的文学结构的复杂性,及在于从描述到分析、再到评价这样不断递增着的心理操作的复杂性。”其实,阅读教学课程倾向于以两个目标为主:工具性目标,旨在发展部分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文化——人文性目标,旨在增进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形成态度,使学生能继承传统,增加和丰富经验。“语文味”理论的相关论述,正与上述科学理论呼应。
三、如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洋溢着“语文味”?
结合新的课改理念,我们不妨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第一,营造自学、思考与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法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学习质量,起到保障的作用。
第二,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特别受感动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像甚至是“突发奇想”;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
第三,展开合作学习。低中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词句表达的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高效的学习。
第四,组织好全班交流。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方法,逐渐学会学习。
第五,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各个年级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从重要的词句到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辨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一定要体现年段特点,一定要因文而异,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六,以读为本的“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默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文学的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善于用指导默读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要重视背诵,背诵的过程是典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的过程。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积淀了文化,提高了人的语文素养,受用终生。
第七,重视略读、浏览。略读、浏览是两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两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倡导阅读能力主动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教给略读、浏览的方法,培养这两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略读,指用较快速度阅读,初知大意。浏览,用更快的速度阅读(包括扫视、跳读),以获取需要的信息。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注意体现课内外阅读的联系,用课外阅读来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验。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就能完成阅读教学从“知味”到“品味”的进步,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
1、 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
2、 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