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陈爱萍:徐江教授太武断》
出处:语文味网,少堂编辑      阅读次数:237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爱萍:徐江教授太武断

                                               从教授的“指责”想到的

                                               福建厦门市禾山中学   陈爱萍 

南开大学的徐副教授不远千里,来到厦门,为我们这里的中学生带来了一堂体现课改理念的写作指导课。在感谢他老人家对中学课改投入的热情之余,不免对他的指责有点想法。教授批评中学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欠缺,所以不会教学生写作,以至这些年来,大学新生写作水平愈来愈低。老先生的说法不免武断,其实内行人都知道,写作水平并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就能提高的,至少还得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生活的积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再者,必须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否则,无源之水,不竭则已,又怎能奢望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个条件也应具备,诚如老先生在指导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所明示的那样:学,贵在“深思而慎取”。

有一位年轻教师当场反问老先生:你了解目前中学生的现状么?

相信这正是在场的所有中学语文教师想要问的一句话!只要关注中国教育现状的人几乎都在叹息: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早已是两点一线了,忙得连看星星观月亮的时间都没有。或者说,即使有点空余时间,拿他们自己的话来讲,“补眠都来不及”,哪还有闲情逸志作赏心乐事状?现在城里的孩子只能在“鸟笼里”度日,稍懂点人事就被父母拉着哄着进各种补习班。加上入学年龄提早,一进学校就在应试教育的模具里接受加工打磨,很快就失去了对生活百态的好奇心。到了中学,更是苦不堪言,“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 感受的是千篇一律的单调生活,到哪去开阔视野,捕捉写作素材?又如何让作文因生活而美丽丰泽?

学生不会写作文,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素养相当匮乏。稍有写作功底的人都明白,想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古人云:“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只有当大量的阅读长期的濡染学生的心灵,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语言逐渐丰厚,思想日益丰盈,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具备表达的本领。然而事实却是,这些年来,语文科在中学的地位每况益下,学生们花在语文科的时间比任何学科都来得少。不信你可以在自习课去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从语数英来排,语文早被挤到最后一位了。平时补课,总是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极少人会去补语文。大概因为是母语,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好学的,无需花太多时间吧!平时连语文课都不重视,若想让他们课外挤时间看点书,不仅会招来其他科老师的夹击,连父母都会叨个没完。现在各科都在抢时间,作业奇多,学生连应付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阅读呢?即使有个别酷爱阅读的孩子,在课业的空档中看点课外书,也常是忐忑不安,据他们说:总有不务正业的感觉。当学子们从堆积如山的课业中抬起头来,他们只来得及吸收一份快餐文化。网络、电视,漫画书,成了他们的精神食粮;看名著,读经典的可是越来越少了。一位教师说得好:目前,老师都没时间读书了,还指望学生么?失去阅读的铺垫,写作便无所依托,想“九万里风鹏正举”,也得“好风凭借力”呀!想必教授是知道这个道理的。更何况,仅仅阅读还不够,还须有反刍的时间,所谓泛读而博采,精读而深思。只有当思维步步深入,物与心连,神游八方,灵魂得到自由舒展,灵感的火花频频闪现,写作才能成为倾吐的需要,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若想进一步让写作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需要写作者沉潜下来,细细地咀嚼体悟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奋挣,思考探索民族、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使人性正大光明,精神圆融纯净。当思维已到达提升人生境界的高度,文章方能有大格局与大气魄。而今,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们心浮气躁,不少人处在竞争的残酷、命运的无法把握以及自我失落的焦虑中,他们又怎能静下心来深思?更何况,在狼吞虎咽的塞进一份份快餐文化之后,学子们的感觉已变得粗犷而缺乏细腻,审美旨趣已变得粗俗而缺乏意蕴。缺乏思想甘露浇灌的果实自然是瘦小青涩的,满园夭夭,想采一枚红硕之果尚且不易,又如何去“慎取”?现实是:不少学生写作,基本处在应付的状态,想到哪写到哪,往往制造出一堆垃圾。一般中学(重点中学除外),语老师最怕的就是改作文,书写难看不说,加上字不联句,句不成篇。满纸错字,一逗到底,看到你两眼发直,心头发虚,往往连评语都不知如何下手。即使是重点中学高手写的“范文”或高考满分作文之类,也大多局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翻新演绎。也许是鄙人目光短浅,综观近年来学生佳作,总觉得有个通病:评述古人大抵精彩(可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功不可没),评述今人则大失水准。

   因此,徐江教授想凭一周几节语文课就能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实乃杯水车薪,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记得一位教学改革的领军人物曾抱怨: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假如中学教育现状不改变,作文中的谎言还得继续编造下去。

   诚然,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并不想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如人们戏称的带着手铐脚镣跳舞,也该怀着悲壮之心,舞出那份从容淡定。在学子们疲惫的眼神中,语文课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语老师,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人!因为我们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我们身后,还有一大批关注语文教育的专家学者作后盾。我们没有理由放弃那片闪烁着星光的天空。同时我们也需要: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指责。

                               

 

《作文周刊·高中教师版》高教版2006

 
           (感谢陈爱萍老师惠寄)

最后更新[2006-1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