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新教材要实践个性化教学》
   作者:李伦琰   阅读次数:229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教材要实践个性化教学

新教材要实践个性化教学

 

翠园中学初中部  李伦琰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教学

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新课程既然可以一纲多本,既然教参也改变了教案式的设计,给老师留下不小余地,给老师发挥创造性的机会,那么,实行个性教学,乃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新教材需要新教法,除了教学思想的更新,体现教师鲜明的个人风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为必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数以亿人次的青少年伴随它成长,可以说,语文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使语文教师的激性和个性受到遏制,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遭到扼杀,乃至这门最能激发想象,陶冶情操、张扬个性的课程,被人斥之为"误尽苍生"。新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标。而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教材实行个性化教学来实现,这也是确保语文新教材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呢?

其一,“丧失个性”是社会大环境对语文施压的必然结果。没有宽松的社会氛围,就没有造就教育个性的土壤,而且,语文一旦承担了它不该承担的使命,就注定要被扭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学科直接充当了政治教化的工具,从教材的编写到设置问题的标准答案,从单一地政治化、阶级化解读文本到作文训练的公式化、“公话”化,语文似乎成了政治思想的图解,成了崇尚“伪圣”的代言。这样的状况使语文教师的感悟、认识、理解不知不觉中隶属于某种“公理”,在“公理”的牵制、捆缚之中,丧失了自己的思想。语文学科是联系生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直接交锋并时时撞击出火花的学科,这样的学科里“思想缺席”是可怕的。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而那些卓有成就的名师正是以强烈的创新意向和独立的批判精神独树一帜的,他们敢于突破久的框框套套,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独立思考、变革旧律,敢于发表可能引起争议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才造就出自己那道亮丽的风景。

其二,“丧失个性”是“唯应试是图”的功利性教育中教师视野狭窄、悟性退化的必然结果。虽然语文在教育界是教改最为轰轰烈烈的学科,但却始终逃不出一个怪圈,即由于应试威压,语文教师渐渐地龟缩于教本、教参、作业、试卷之中,很少关注考试之外的天地,文化现象、文学名著、教育理论渐渐远离教师的生活。就这样,我们以自己的贫乏去期望学生丰富,我们以自己的漠然去期望学生感动,我们自己不阅读名著,却煞有介事地输送别人解读名著的结论给学生。这是现实,也是一个令语文老师倍感尴尬的讽刺。丢弃了阅读,丧失了思想,悟性也随之退化了。有时侯我们自己都无法想像这样的状况下怎样去引领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无怪苏霍姆林斯基要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给教师的建议》P412)

其三,“丧失个性”是抱守旧程式、依赖模式、教参的必然结果。“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紧密地融为一体。”(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P426)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寻找、挖掘自己的优势,并善于将自己的闪光点与教学各个环节有机契合,教出自我的风采。但我们常常只会抱守庸常的程式,从作者到背景、到情节、到形象、到主题,逐句讲读,逐段解析,习惯于活在种种规定、程式中,缺少灵动,懒于去寻找触动学生内心的切入口,最后致使自己教无特色、教无成效。不仅如此,我们常常习惯于“依赖”教参,充当“答案”与学生之间的简单输送者。长期拿教参做拐杖,免不了越走越踉跄。年轻教师暂时依赖教参是情有可原的,第二遍面对课文的时候,还抛不开教参情结,不能灵动地、多元的、个性化地感悟、认识、理解教本,不能结合个人的知识背景、文化积淀、生活阅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就只能枯燥地重复走过的老路,无法在超越自我、超越教参中建树自己的学问。我们常常听到抱怨某种模式、某种教法、某些名家以及教学参考资料的声音,说它们束缚了教师的思想,其实错不在模式教法名家教参本身,错在我们自己拿别人的东西当枷锁,捆缚了自己。学习、借鉴他人时没有“拿来”的眼光,只是不顾自己的实际一味模仿,一味套用,最后往往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使自己的个性迷失在别人的模式、教法、设计和教案里。

其四,“丧失个性”,也是语文课堂评价标准的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必然结果。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惯常于这样要求: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攻破;导语要精彩,过程要严密;要点不能遗漏,知识点不能放过;教法要多样,最好能翻新出奇;手段要高明,最好用多媒体;板书要清晰明朗工整规范有提纲挈领效果,语言要标准干净丰富生动有摄人心魄力量……这哪是凡人能做到的要求啊!我们在这样的要求中往往是战战兢兢,使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到“滴水不漏”。尤其公开课,竞赛课,你只能在这些要求上更加挖空心思翻新出奇,却不敢抛开它们去标新立异。我们又有多少专家评课时敢为特色单独设奖?许多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中放弃特色走向平庸的。

我们不是怀疑那些标准的正确性,但因为标准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必然因追求全面而导致泯然众人。可以说,一个在课堂里从来没有过自由挥洒、尽情肆意、忘乎所以、甚至忘记了知识点、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步骤的乐趣的语文老师,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有、或者敢于有自己的特色的人。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既是其教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其教学魅力所在。教师鲜明、独特而良好的个性在教育中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它不仅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状况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们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个性即魅力,越是良好而强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越深刻,越久远。

三、那么,如何做到教学个性化呢?

第一、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第二、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的几节观摩课《荷花淀》、《世说新语》等,当推这方面的典型。很多老师听课后都说:“这是程老师的课,不是别人的课。”)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第三、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第四、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更新[2003-12-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