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次我不是去上学,而是与它作最后的诀别。
一
那是一个盛夏的黄昏,半轮太阳照例挂在山坡上,知了在树上肆意地鸣叫。乡村的小路总是那么狭窄,我走过池塘,走过田埂,带着一种莫名的冲动,直奔我的小学。
它有一个很通俗的名字——新民学校。那年头,国家对乡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农村的孩子上学成为一大难题。我们周围三个村,方圆几公里,就这么一所小学。它坐落在一个黄土坡上,对面是连绵的青山,底下是民居和稻田,在那经济萧条的岁月里,它总以居高临下之势俯瞰着周围的一切,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也承受着岁月的改变。
我又走上了这条小路,这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路,儿时蹦蹦跳跳走了六年的小路。每到一处,我都会努力搜寻那些稀薄的记忆,试图重新勾勒自己十多年前的影子,可是,失望像路边的杂草一样,渐行渐长。离学校越近,我的心揪得越紧。
我已无法重走那条老路了,过膝的杂草长到了路中间,那些脚印早已湮灭在无声的岁月里。这条路,怕是多年未曾有人走过了吧?那我的小学呢?

翻过一座山坡,经过两个水塘,我的眼前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堵颓败的土墙。我惊愕于眼前的改变,不敢靠近它。我离开太久了,这些年一直没有回来看看它,昔日那个淘气的小男孩早已不知去向,而我记忆中的学校也早已死在昨夜的梦魇里。我的小学只剩下一堵墙,和一片荒草。
拖着怯生生的步子,我走近那堵陌生的墙,墙里是杂草,墙外还是杂草,旁边站着一个孤零零的我,兀自叹息。我想找回当年的我们,我想找回那朗朗的读书声,那些嬉笑追赶的身影,那些曾经含苞欲放的花儿,可是她们都在哪呢?
二
小学六年,我几乎是跑着走过的。只有一次,和同学撞架,踝关节脱臼,是硬撑着挪回去的。那是最懵懂无知的年代,我只会疯跑疯玩,和同学搏斗,从很高的土坑上往下跳,用弹弓到处惹事,在农民的庄稼地里打滚,爬上十米来高的大树掏鸟窝……
那也是一个知识贫瘠的年代,学校的课本限量供应,看课外书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课外活动就是打架,或看别人打架。那时打断胳膊打折腿的事,不算是安全事故,学校不负任何责任。受伤的同学在家休整一两周,回来又生龙活虎了。
那时我们吃饭都是自己带米带菜,用铁盒装好米,在盒上用红漆写好自己的编号,早上自己送到学校厨房的煎子里(木制的模具,放在锅上,把水烧开用水蒸气蒸饭),到了中午都往厨房里挤,找到自己的编号,开始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午餐仪式,那绝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管理完全自由,吃饭也从不要求统一端正地坐在教室里吃。到了中午,三五成群的学生,端着饭碗,站在土坡上吃,趴在草丛里吃,追着跑着吃,叫着喊着吃,甚至爬上学校后面的一棵高高的梧桐树上吃。我现在仍然无法想象,当时是怎样一手端着饭碗,一手爬上那棵大树的。那棵梧桐树长在一个斜坡上,伸长着枝丫,底下是水田。到了中午,很多像我一样的男生都争着往树上爬,凡是能承受我们体重的地方都坐上了人,每个人都把脚叉开骑在枝头上,一边吃饭,一边晃动着双脚,其乐融融。那时我是爬得比较高的一个,奇怪的是居然从来没有从树上掉下来。我现在还得感谢那段冒险的快乐时光,训练出了我良好的消化系统。
那段日子虽然贫穷,但我们的生活并不单调。富有想象力的我们总能玩出许多新花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滑土冰了。所谓滑土冰就是在陡坡上用脚滑出一条小道,小道的宽度刚好可以把鞋子嵌在里面,然后在小道上浇上水,蹲在上面往下一溜,就可以顺势滑到坡底,像是幼儿园小朋友玩的滑梯,只是我们的滑梯更长,速度更快,也更刺激。于是,学校四周凡是有土坡的地方,都被我们的双脚划下了一道道光滑发亮的长痕,当然,这些都是男孩们独享的游戏。
女孩们也有她们自己的天地。在学校的操场里,在狭小的走廊里,到处都有她们跳跃的身影。那时流行跳橡皮筋,跳格子(在地上划线,用废电池盖或啤酒盖连成一串做游戏道具,按一定的规则在地上单腿跳动,完成一定的游戏任务)女孩子像淘气的小精灵,在学校周围飞来飞去,但她们总比我们懂事,既会玩,还会学习,不像我们,一门心思都花在恶作剧上了。
三
我们的校长叫贺迪周,家就在学校附近。十几年前,他是那么年轻,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位无所不能极具威信的长者。说是校长,其实他身兼数职,从政教到教务再到总务都由他一个人负责,还带好几个班的数学课。去年回家,在路上碰到他,寒暄了几句,得知他已退休好多年了。看他满头白发,一脸皱纹,才明白我们这些年我们都在忙些什么。我告诉他我现在也在教书,他露出一脸的欣慰,谦虚地说:“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要好好干。”我说我曾经和他的儿子贺志彪老师在锁石中学同事了半年,问起他儿子的情况,他说儿子几年前已结婚了,现在在双峰六中工作,工作业绩还不错。我看到了他眼神里流露出的自豪。
有一次,我在娄衡公路上碰到了赵秀英老师,她是我五六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赵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小学期间,她在写作上给予了很多指点和鼓励。也正是在小学的最后两年,我开始收拢身心,用纸和笔代替了棍棒刀枪,开始爱上文学。
她告诉我,去年就已经内退了。当时接到通知,哭了好多天。每天早上准时起来,像往常一样匆匆往学校赶,走到半路上又退回来。只要听到铃声就着急,总认为自己是无故旷工,没有跟校长请假。晚上睡觉又不安稳,一做梦就是上课改作业,有时半夜爬起来到处找作业本和红墨水……她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才慢慢适应过来。我听了想哭,似乎我们才刚刚离开了小一会儿,我们的花还没来得及盛开,为什么老师就都老了?
听赵老师说,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贺记娥老师也退了,现在在家带孙子。而三年级的班主任陈老师,结了婚又离了,后来出去打工,又一直混得不好,现在连书也没教了。我已有很多年没有见陈老师,不知当年那位年轻潇洒,我最欣赏仰慕的老师现在在何处漂流?
四
同学们都长大了,远走高飞了,拖儿带女了。偶尔回去,在路上碰到一家三口领着孩子,远远地跟我打招呼,有些还能喊出名字,有些却只记得姓氏了。听说舒中庚的小孩有五六岁了,舒立平和舒秀平两姊妹也都已成家。还有很多熟悉的名字,比如王再强,赵为听,赵卫生,贺飞跃,贺深根,贺见常等也都还能听到一些消息。与我玩得最好的同学贺超群在家开诊所,前年结的婚,今年冬天要做爸爸了。以前和我同桌的舒芬芳是一位非常文静的女孩,后来嫁到了我们村,就在众伟家对门。只是一直没有见到她。
而没有成家的同学,也所剩无几。男生可能只剩下我和赵鹏华,以及在成都部队工作的众伟,在辽宁读军校的赵威了。女生也大都已结婚或走在结婚的边缘,北京的贺叶羽和袁应平,深圳的贺携书,应该都进入准备状态了吧?
我们都经历过那一段天真烂漫纯洁自由的生活,我们都从那堵土墙走出去,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归宿。
五
我在颓败的土墙边伫立了很久,很久。想着那些人和事,眼前浮现出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们轻言浅语,在我身边一晃而过,那么真实,那么自然,那么虚幻,那么缥缈。而今“笑渐不闻声渐消”,但愿他们都好。
我就这样傻傻地站在那堵土墙边,轻轻哼着那首写我们的歌,一遍一遍,一遍一遍——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
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
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
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
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
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
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
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
春秋和冬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