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把学生领进诗的世界》
   作者:刘益清   阅读次数:258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把学生领进诗的世界

把学生领进诗的世界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中学  刘益清

 

引子:下班回家,读幼儿园大班女儿高兴告诉我说老师表扬她会写诗。我忙问写了什么诗。女儿念道:“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青青的小草像宝宝。”一语惊醒梦中人!夜不能寐,该反思反思诗歌教学了。

 

初中语文教学没理由不重视诗歌教学。

诗歌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鲁迅先生在他的《门外文谈》中说道:“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我们不难看出,这最早的“杭育杭育”那类有节奏的劳动号子是诗歌创作的雏形,也是生活最直接的写照。《汉书·艺文志》中认为“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诗,咏其声谓之歌。”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从现代新诗到“大跃进”时那些通俗易懂的打油诗,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名家辈出,推陈出新,精彩纷呈。《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试想,只要是能识几个字的中国人,有谁不能脱口背出几句唐诗,这足见诗歌在中国的普及程度。

我国是一个重诗教的国度。《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小胥》:“(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子用《诗经》作教材,要求弟子熟读背诵,并对他的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诗教不仅用于政治活动,日常生活也必不可少。孔夫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中国传统的启蒙读本,如《三字经》等,大多属诗的形式。当代不少父母给小孩的启蒙教育仍是让小孩背唐诗。

诗歌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诗歌有两大特征,一是节奏感强,读时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二是想象丰富。这和青少年儿童年记忆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心理特点相吻合。读诗、写诗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六朝时期,贵族子弟读诗、写诗从小就蔚然成风。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写《咏鹅》诗,王勃、李贺也都是很早就开始做诗。正如《唐诗三百首题辞》所说:“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

好的诗歌是生活美、自然美、语言美、音乐美的综合体。 “春风又绿江岸”之中的一个“绿”字就把江南染成一片春色;用“推”还是用“敲”更是成就了一段人间佳话。苏东坡的豪放,李后主的忧郁,李清照的凄美如一樽樽美酒沁人肺腑。另一方面,诗句的精练也造就了许多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不知激励了多少少男少女,也不知陶冶了多少学子的情操。学生多读这类诗歌,他们就会感到语言是美的,生活是美的,自然是美的。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最高的追求吗?程少堂先生提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即“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文体美、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几方面的有机统一。”诗歌是最有“语文味”的文体,也是最能上出“语文味”的文体。不重视诗歌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师又何味之有?

让学生喜爱诗歌,亲近诗歌,是每个语文教师天职。但目前诗歌教学犹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物,弃之有味”。 我们的教材远离了诗歌,我们的老师也远离了诗歌,学生更远离了诗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我国应试教育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目前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考试,除了考极少数古诗句默写外,基本上见不到诗歌的踪影。加之在作文题的要求中加上一句“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这无非就告诉所有的学生,诗歌不重要。既然与应试无关,那顺理成章地可以把诗歌教学放在一边。所以不少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背背课本中的古诗词曲以外,那些现代诗歌往往不讲。即使讲,也只是蜻蜓点水,组织学生读读而已。其二,教师的观念把学生拒之于诗歌的门外。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很重视诗歌教学,但重视的方法脱离了学生实际。如《纸船》(作者:冰心)一诗,有一个老师设计要求学生从诗的情感、语言、意象、意蕴、写法等几方面分析《纸船》一诗的美点。这个题多难!诗歌不同其它文体,它重在感悟,而不在于言传。但事实上不少的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往往把“析诗”作为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想把诗歌的意蕴全部灌给学生,认为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完美的。但结果是教师越讲越玄,学生越听越糊涂,越听越可怕。虽然中国历来都很重视“论诗、析诗”,作为一种文学评论或诗歌的研究,这些研究者以及成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 “析诗与论诗”重在理性,而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重在形象思维和直觉感悟。如果初中语文教师也像大学教授一样析诗、论诗,且不要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生连躲都怕有点来不及。其三,是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相对诗而言,人们更喜欢电视,小说。加上当代诗歌追求一种华丽的表象,模糊的印象,使诗歌变得晦涩难懂。在国人的心目中,诗歌似乎成为少数诗人的无病呻吟,或是孤芳自赏。诗歌创作越来越远离生活,也拉开了诗歌与读者的距离。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学的诗歌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陶冶情操、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我们应把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拉近诗歌与学生的距离作为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对诗歌不再陌生,把诗歌当作人生的挚友,在诗歌的世界享受至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美好。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前提在于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是重视诗歌教学。朱光潜认为:“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但就语文教育现状,要真正重视诗歌教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应试教育仍是初中阶段主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的理念的指导重视并指导诗歌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鹊桥作用,把学生和诗歌的距离拉得近些,而不能把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

其次是转变诗歌教学的策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诗歌的特点,把“读诗、改诗、写诗”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怎样朗读诗歌,主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读出感情。曾听过洪镇涛先生讲授《有的人》一诗,洪先生整节课基本上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中对反动派的恨 ,更读出了“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中对鲁迅先生的敬意。通过朗诵,学生对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感悟得淋漓尽致。如果在讲授这首诗时,总是紧扣诗的对比艺术或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学生也许能听得懂,也难听得进。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成了旁观者,他们所接收的都是别人的感悟,这与通过自己诵读所得到的感受相距甚远。再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其思想内容以及写作特点都一目了然。如果能让学生读出乡愁,感悟乡愁,这比教师的“深刻”而繁多评点要好得多。笔者也曾听过几个老师讲授这首诗,他们都没有跳出“析诗”与“论诗”的巢臼,把教学重点放在逐段分析诗的意蕴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之上,让学生回答一些连听课的老师都难以回答的问题,结果把本来一首很美的诗分解得支离破碎,把本来很容易理解的诗让学生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即使是再好的诗也难让学生愉悦起来。二是读出乐感。音乐美是诗歌的一大优势,在朗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诗的停顿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充分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

读诗是一门艺术,要读好每一首诗,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乡音难改”的教师。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诗歌主题相映衬的音乐背景烘托朗诵的氛围,借用一些名家的朗诵录音以弥补语文教师朗诵的不足。                                                                                                                                                                                                                                                      

学以致用,诗歌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也在于让学生能够学会写诗。诗是情感特别集中特别强烈的一种文体,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特别丰富特别活跃的成长期。有一个作家曾断言每一个十多岁的青少年都是诗人。指导学生写诗,我们可以先从改诗和仿诗入手,然后指导学生写一些简单的诗,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步入诗的世界。

改诗,就是对原诗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进行改写。在一次语文教学竞赛中,有两位青年教师上课的内容都是清朝诗人赵翼的《论诗》。其中一位教师课堂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与赵翼进行对话,其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从诗中听到了哪几种声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有哪些话想和赵翼说?”“赵翼的《论诗》打开了你思想的天窗吗?”设计非常新颖,但学生学得非常吃力。而另一位教师把“读诗”和“改诗”作为教学重点。起初还担心学生会不知所措,岂料学生非常活跃,而且所改的诗句非常精彩。如“江山代有人才出,我领风骚数百年”“江山代有才人出,敢领风骚数百年”等。学生们通过改诗不仅领悟到诗歌的深刻内涵,而且是对诗歌的再创造,可以说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何乐而不为呢?

仿诗,是模仿所学诗样式写诗,是改诗的进一步拓展。笔者在讲《乡愁》一诗时,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结构,以《童年》为题写一首诗。结果,不仅所有的学生都有作品,而且有一些还挺不错的。如一个学生写道“小时候/童年是一只小小的木马/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上小学后/童年是一间宽宽的学校/我在里头/父亲在外头/后来啊/童年是一张薄薄的相片/我在这头/回忆在那头/而现在/童年是一条长长的银河/这在这头/精彩在那头/”

学生写诗,教师应放低要求,指导学生从拟物诗写起。曾读过一个叫温飞立小朋友题为《爸爸的胡子》的短诗:“爸爸的胡子像一片草/嘴巴像池塘/ 鼻子像一座山/浓密的小山/长滿了山坡/长滿了池塘边/”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觉得比目前较为流行的那些“贵族化、晦涩神秘化、抽象化”的诗更像诗。学生写诗,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活跃的特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让感情和哲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画面表达出来。笔者也乐于指导学生写诗。有一天,天气较冷。一下课,学生就挤到教室外的走廊晒太阳。上课时,我就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以《阳光》为题写一首短诗。尽管质量参差不齐,但学生很积极。有一个学生写道:“春天,阳光是柔和的/请不要拒绝/它会带给你希望/夏天,阳光是热情的/请不要拒绝/它会带给你欢乐/秋天,阳光是和熙的/请不要拒绝/它会带给你成熟/冬天,阳光是温暖的/请不要拒绝/它带给你安慰”。多美的诗!

中国人应是诗的传人,我们不一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诗人,但诗歌可以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乐趣,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给学生的语言增添亮色。亲近诗歌吧!

2003-12-31

 

 

 


最后更新[2003-12-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