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新闻中心
文章标题: 《余光中:《乡愁》名片》
出处:qbs001 转    作者:中国教育报   阅读次数:315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余光中:《乡愁》名片

余光中:《乡愁》这张名片太大了

“《乡愁》把我都遮住了。我现在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马上把《乡愁》背给我听。”余光中:

  《乡愁》这张名片太大了

  “《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不过这张名片太大了,把我都遮住了。我现在走到哪里都会有人马上把《乡愁》背给我听。”11月11日,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应邀参加由南宁二中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面对一个又一个关于《乡愁》的观众提问,他幽默地表达了他的无奈。

  的确,用一首《乡愁》来“印象”余光中确实是太“单薄”了先生。作为诗人的余光中为我们留下了将近1000首诗,而作为散文家的余光中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美的作品,而此外,余先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更是有不少独到的观察和认识。余光中先生日前在南宁就文化和文学的许多问题接受了众多当地媒体的采访,还与南宁二中文学社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本报记者全程跟踪,并对他进行了单独采访。

  “不要看轻中文,诺贝尔文学奖不代表什么”

  针对目前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英语甚于母语的现象,余光中认为,“我们的中文是不朽的,是永远年轻的”,中国要发展,与世界接轨,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掌握外文很重要。“我到许多大学讲学,看到很多学生一大早起来读英文,这种精神可嘉,但我们不能忽略自己的母语中文。中文有好几千年的历史,英文不过一千多年。”

  有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言文会被废掉,余先生说:“文言文不可能从中文里绝迹,我们天天都在用,比如成语就是改变身份留下来的文言文。为什么我们只说‘张三李四’,不说‘李四张三’?因为我们的耳朵要听悦耳之声,平仄协调,中文有个基本美学:简洁、对仗、铿锵。几千个成语就是经几千年使用流传下来的。不要看轻我们的中文,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博物馆的文物,优美的中文一定不可忘掉,尤其是作家、诗人,更要让自己的笔下释放出流畅、美丽的中文。”

  而记者问到,中国人从来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高。余先生说,无论获奖与否,诺贝尔奖都不能代表中国文学的地位,它并不能代表什么。他认为,更准确地说,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定义为“西方文学奖”。

  余先生认为,在艺术领域之中,文学是最难以用公平的标准来判断的。绘画和音乐可以称为人类共通的语言,但是语言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文学作品必须经过翻译才能被不同民族的人们所理解,而任何文学作品一旦经过翻译后,艺术性大都会大打折扣。比如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可以通过翻译译出其中的比喻,但是如何译出其中的意境和音律?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翻译得了的。

  余先生说,我们不必用某种别人的奖项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世界上使用中文写作的人有十几亿,而用英文写作的人只有4亿,中文世界应该有自己的奖项来评判中文的文学作品。

  “最怕的是我们自己冷落了自己的文化”

  说起中国文化,有记者提到“韩国人把端午节和中医申请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事,余光中先生对此看得极淡。他说,日本、韩国的文化源头在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所谓文化遗产,不怕别人来抢,最怕的是我们自己冷落了自己的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只会在2月14日过情人节,而忘记了我们的七夕,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别人怎么来抢也抢不走,因为它是根植在我们血脉之中的。

  余先生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它一定不是个古董,也不是摆在博物馆的东西,我们要发扬它。西方有情人节,我们也有情人节———七夕,但是我们缺乏媒体包装,而西方情人节的商业媒体包装比较多。如果我们用凄婉的诗歌来包装我们的七夕,也是很好的。全球化不是美国化,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节日文化。

  “校园写作必须要了解两个创作传统”

  对于刚刚写诗的青少年,余光中建议可以用比较浅白的层次来写。他认为,一个人要从事创作,最好对中国的两个传统有了解:一个是《诗经》以来的,一个是五四以后的包括鲁迅和胡适、徐志摩的现代传统。当看到别人的作品时,和五四时期的前辈和先秦时期的作品相比,才能有感觉,才能有标准,它们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之作。我们写诗词写到韩愈和苏轼那么好,写小说写到曹雪芹的那个程度就是经典。一定要读过若干好书,才能有所判断。

余先生说:“我当年在高中读书时就开始写稿,刚开始写旧诗,但是不喜欢新诗,后来觉得旧诗有限制,不能表达我新的感情,就开始写新诗。但是这不是开始的五年、八年就能做到,我现在写了这么多年,也留下了一些比某些前人好的诗歌。当然,只有多关注周围的现象,才能不断进步。”

  “现在在高中的时候,尽量把中文学好,无论是古文还是白话文,中外的名著要多看一些,将来你们可以在报纸刊物上来看看你的作品是否能够越出校园,进入社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现在没有必要写长篇作品,因为现在少年的经验来维持长篇小说还不可能,可以写小品文,而哲理文和长篇则需要更多的阅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天才,比如李贺,20岁的时候就展露才华,韩愈在见到他的时候都觉得很吃惊。”

  “诗歌需要满足美感,口语片断不是诗歌”

  记者读了现在诗坛上正争吵得不可开交的口水诗人赵丽华的《蚂蚁》和《馅饼》两首诗,请问余先生对这些诗的印象和意见。余先生说,他不了解赵丽华,不过从这两首诗看,它们只是一个片断,并不能构成一段完整的诗歌。因为它还没有讲出一个道理来,让读者有一种满足,满足了他们的美感的要求。他举例子说,比如下面这个场景:“我送朋友走了,走到街角了,他转头看我一看,后来又转头看我一眼,他为什么看我呢?”如果将这些情节写得婉曲些,才能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余光中谨慎地表示,清末倡导“诗界革命”的黄遵宪就提出“我手写我口”,把大量方言俗语入诗;五四时期,胡适的“新诗革命”也是以使用白话写诗作为突破口。但是,诗歌口语化不能等同于赤裸裸的日常用语,而是被提炼后进入文学创作的语言。“诗的语言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既可以高雅的,也可以浅白的,比如韩愈的作品偏于艰深,白居易的作品则妇孺皆知,我的《乡愁》也是浅白的。但写诗不能完全口语化,这样的话,每天拿着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话不就成为作家了?”

  余先生说,这种现象是过去也出现过的现象,比如汪国真的诗歌,但是现在汪国真可能已经不写诗歌了。要成为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人,还是要静下心来写更多的诗歌。诗歌的种类很多,诗歌中还有叙事诗,而往往大家讲的都是抒情诗。诗歌的功用很多,并不只是表现此时此刻的一闪而逝的感情。

  “中学是学问的上游,上游清则下游畅”

  有学生认为现在中学阶段学习比较紧张,一些优秀的东西已经没有时间去吸收了,是不是可以把读书放到大学的时候?余先生马上否定了这一种看法,他说大学会有不同的专业,特别有很多还是在理工学院,大学语文的学习效果很不好,许多时候只是拿学分的,根基要在高中的时候打好。余先生勉励同学们:“要珍惜中学时代,高中是学问的上游,上游清则下游畅。要尽量地把中文学好,古文、白话文,名著要多看一点,先学写一些踏实的抒情诗、写景诗或小品文,要勇于按自己的理想去写作。”

  谈到校园文学的发展,余光中追溯到自己的中学时代。抗日战争期间,余先生在重庆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我的诗心起跳在高中,高中的国文和英文老师非常好,对我很有启发,我以后无论是写诗、散文,还是翻译,写评论,都与中学时受到的启发有很大关系。许多名家都是在校园时期得到了文学的滋润和启发,以后才进一步成名成家的,校园文学对于未来的准作家,是很有帮助的。”

  余光中先生对于现在青少年的网上生活时间过长也表示了担忧。他说,现在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因此而不看书本,只看网上的东西,和大自然的关系就疏远了。在网络上,我们面对的是内在的虚拟的空间,这个可能取代你真正要面对的大自然。(本报记者 徐启建)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8日第4版


最后更新[2006-11-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