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我眼中的少堂老师
深圳市龙城中学 丁文静
第一次见到少堂老师是在许多年前了。那时少堂老师刚到深圳不久,我陪一位朋友去少堂老师家拜访他。当时他家还没有固定的住所,只是暂住在梅林二村小区综合市场上的一间狭小的过渡房中。家里因为拥挤而有些乱,进门就是一张床,只有一张椅子。因为没有多余的招待客人的椅子,我们只好坐在床上。见此情形,我和朋友都感到有些忐忑不安,感觉我们的造访实在是太冒昧了,可能会令少堂老师尴尬。没想到少堂老师一脸的自如,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照样和我们谈笑自如。后来还是我们提议到外面坐坐,他也欣然同意了。一起吃饭的时候,少堂老师说他最爱喝的酒是红酒,因为红酒代表着浪漫。我心里想,没想到看起来温文儒雅的少堂老师还是一个浪漫的人呢。心里一下子觉得他很亲近起来,因为浪漫的人一般都不是可怕的人,都会有温情的一面。
后来再见到少堂老师大都是在全市的语文研讨会上,他总是一副不急不忙,慢慢腾腾的样子。说话间偶尔会冒出几句让人发笑的话,很随和,很诙谐,很幽默。但时间长了,尤其是自己赶时间的时候,直觉得他“废话”太多。于是就想他怎么有点像老太婆,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很欣赏自己的“废话”的,有些“废话”甚至是他精心准备的。他自己就曾说过,不讲“废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只是不知道当初的那些“废话”哪些是他精心准备的?
少堂老师真正以一位老师的身份出现在我面前,是在深中。他给全市的语文老师上观摩课《荷花淀》,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这从当时学生和老师们的反应以及后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就可看出。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少堂老师的现场表现。在现场评课环节,当时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对那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只见少堂老师在一旁有些羞涩地笑着,但更多的却是流露出孩子般的兴奋。就像学生考了一次好成绩,喜滋滋的听着大家的赞赏。所以又觉得少堂老师真是有些孩子气。
再后来,少堂老师在华茂中学召开深圳市第一次中语会,去的老师很多,会议开得也很成功。晚上老师们聚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那天少堂老师可能太高兴,喝了不少的酒,脸红红的,情绪很好。开始时,他要求一个学校出一个节目,当时我还很紧张,怕轮到我,后来才知道是多虑了。因为少堂老师很快自己就进入了角色,又唱又跳起来,早把自己说过的话忘记了。看着少堂老师兴高采烈的样子,觉得他真有点“疯”。也是后来才从他的谈话中知道这种“疯”竟然也是他追求的境界。因为他又说过,语文老师要有点“疯”劲,要学会人来疯。其实说文明些,所谓的“疯”就是要有激情。
再后来的后来,少堂老师有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理念,创建了“语文味”网,设计并亲自上了自己满意的有探讨意义的课,出版了自己的书等等,在语文界的名气渐渐大起来。而就在这时,我读到了他含泪写给女儿的一封信。我一边读着信,一边感动着。我不仅仅感动于他对女儿的一片拳拳之心,因为我想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像少堂老师一样爱又不知如何爱着自己的儿女,都有着爱恨交杂的一面;我更感动的是少堂老师他敢于把心底最隐秘的一面、最柔软的一面,最真诚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我们大家面前,这,却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其实,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少堂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毫不掩饰、毫无保留的人。他不做作,不虚伪。有些孩子气,偶尔讲讲“废话”,偶尔有些“疯”。不乏幽默,心底浪漫,率真诚实。正如他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一样,少堂老师本身就是一位很有味道的人。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对待与他人的相处,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纯真、率直的本性。身为教研员,他没有什么奢求,真正地脚踏实地,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深圳语文教育事业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我们的少堂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