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羚羊木雕》《在烈日和暴雨下》《老王》教案
上步中学 张玲
《谈骨气》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中华民族是骨气所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懂得运用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二、重点:议论文三要素各自的作用、特点及出现方式。
三、难点:事例的典型性及分析事例过程。
四、教学过程
1、熟悉课文。
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讨论明确:⑴中心是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
⑵这篇课文的中心同我们读过的记叙文、说明文的中心有什么区别?
3、什么叫“骨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孟子的三句话。
4、指名学生读3、4节,问:这两节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5、我们中国人有着怎样的骨气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第5—7小节。
6、联系论点,考虑一下,第5—7节主要起什么作用?
7、分组讨论。
(1)文中所举三个事例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中国有骨气的人还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吗?作者为什么只举三例?
8、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更加清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也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在内,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表现骨气呢?如何对待一些“江湖义气”呢?
9、 课堂小结。
(1) 观点必须正确鲜明;
(2) 论据充实精当;
(3) 论点与论据必须有机统一。
10、学生齐读全文。
1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四)。
《羚羊木雕》
教学目的:
1、 学会处理与父母的意见冲突。
2、 学会辩论。
3、 学习本文开头写法。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2、 默读课文。
3、 正音。
4、 分角色朗读课文前一部分。
5、 讨论:评论这件事的是非。(可分别站在“我”、父、万芳角度)
开展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说话分寸。
(1)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 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3) 作者的感情倾向怎样?你的看法如何?
6、 你家里发生过冲突吗?你是怎样解决冲突的。读了这课以后,你认为怎样解决意见冲突?
7、 小结:(1)开头以情景开始; (2) 结尾让人回味; (3)插叙的写法;(4)心理描写
8、 作业:以“令我后悔的一件事”为话题,写一篇练笔。要求开头以情景开始。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的:
1、透过在烈日和暴雨下为生活而痛苦挣扎的样子形象,认识旧社会城市低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3、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叠词的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教学难点: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叠词的运用。
课 时:一课时(第二课时)
课 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提问
教 具:投影仪
教学环节:
一、导语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学生齐读第2段
3、师生讨论,重点分析第2段
1拟人、比喻、排比
2视觉、触觉、听觉——写“热”
3动词:奔(走)、灌(喝)、栽(倒)
三、默读(3—7)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重点分析第6段
视觉、触觉、嗅觉——写“热”
叠词的运用:白亮亮、白花花、慢腾腾、昏昏沉沉
四、小结:
1、对烈日的多角度描写,烈日当空毒热无情
2、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样子拉车备受煎熬
五、课堂练习(见幻灯片)
六、布置作业:预习第8段到结尾.
思考题:
1、注意有关描写柳枝动态和雨点变化的语句,看它们对表现暴雨到来所起的作用。
2、样子在暴雨中怎样呢?
3、归纳中心思想。
《老王》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2、理清思路,体会描写的作用,感悟语言风格。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搜集有关作者杨绛的资料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
杨绛(1911—),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钱钟书逝世6年后,杨绛以92岁高龄提笔写作《我们仨》,以淡定悠远而又饱含忧伤的笔触,回忆三口之家的眷眷亲情。他们一家三口在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上也非常一致,清明自守,绝不趋炎附势,忍得住寂寞,埋头做学问。他们这份人间至情格外令人敬重。
二、导入课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王是怎样的人?他的境况如何?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事或细节上?
3、从文中你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从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重点研讨
1、老王去世前为什么送鸡蛋和香油?揣摩他的心理。
2、老王说“我不要你的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呢?
3、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怎样理解?
五、拓展练习
思考: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应该如何对待不幸者?
六、课后作业: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情节。
(展开合理想像,重点突出老王的心理活动)
2、课下请阅读杨绛先生的作品,阅读钱锺书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