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宋珺:《台阶》课堂实录》
出处:语文味网      阅读次数:44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珺:《台阶》课堂实录

《台阶》课堂实录

深圳市梅山中学 宋珺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配画面播放歌曲《父亲》)

师:这是我听到的一首让我非常感动的歌——《父亲》。不光歌曲中有父亲,文字中也有父亲,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李森祥为我们搭建的台阶,来认识这样的一位父亲。

 

一、初读课文,概括形象。

师: 早读的时候我们已经朗读过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再快速地默读一遍,把文章中描写父亲形象的语句划出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这篇文章很长,有32个段落,我们这节课主要抓住“细节描写表现父亲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大家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从69页的第10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敢想敢做、不甘落后的人。因为台阶低代表着父亲的地位低,父亲不甘于长期处于这样的地位,所以他起早贪黑,为理想而奋斗。

师:哦,父亲是一个将理想付诸行动,敢想敢做的人。(板书:敢想敢做)

生:从72页第2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可以看出父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因为他现在已经老了,已经不能很轻松地抬青石板了,他的儿子想帮他,可是他拒绝了,他觉得自己还没有老。

师:父亲是个不服老的好强的人。(板书:好强)

生:从69页的第6自然段也能看出父亲是个很好强的人。

师:你补充得很好,父亲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从69页的第9自然段可以看出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人,同时也是个有梦想的人。

师:(板书:老实厚道)

生:第2自然段的描写说明父亲非常节约。

师:(板书:节俭)

生::从69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父亲非常朴实勤劳,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师:父亲是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个勤劳的人。(板书:勤劳)

生: 71页的21自然段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农民,憨厚、谦卑的品质。

师:你说了一个很准确的词——谦卑,(板书:谦卑)这也是农民典型的特点。那父亲有没有缺点啊?

生:我觉得父亲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

师:哦,父亲有虚荣心。

生:从第8自然段可以看出父亲总觉得他家的台阶低,地位也低,他感到没面子。所有我说他虚荣心强。

 

二、赏读课文,品析细节。

师:好,通过同学们的分析,父亲的形象已经越来越鲜明地出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名摄影记者,走进了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要拍一张反映父亲形象的照片,你的脑海中现在出现了什么图象呢?想好了的同学和旁边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兴奋地互相交流。)

师:我们大家讨论得很热闹啊,现在我们来推荐一下,谁的照片拍得比较好呢?

生:(互相推荐,情绪高涨。)

师:史亚楠,你同桌推荐你,你来说说。

生:我想拍的照片是71页第1自然段描写的场景。父亲已经老了,但还是很要强地去撬青石板。我的照片上,父亲在抬青石板,但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我”在旁边担心地看着。这张照片突出了父亲要强的性格。

师:大家来看课本,这里有一个动词很形象,是什么?

生:按。

师:对,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一个字,就是这个“按”字,把父亲年老力衰但又要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我会拍7119自然段描绘的场景。天还没亮父亲就起床,去新屋那里踏黄泥。雾很大,父亲的身影若隐若现的。

师:你的照片上会有什么画面呢?

生:父亲的一个模糊的身影,但一颗汗珠非常清晰。背景的天,灰蒙蒙的,还没亮。

师:你想表现父亲什么特点?

生:父亲为理想奋斗,而且非常勤劳。

师:父亲非常勤劳,天不亮就起来了。

生:我要拍的是第71页的21自然段。我的照片的背景是刚造成的新屋,父亲站在台阶前,局促地抄着手,青黑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在他的身后,是缤纷飘落的红色的鞭炮纸屑。环境的热闹和父亲的局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阶造好了,父亲却不习惯,这里表现了父亲谦卑的性格特点,他的形象是千万农民形象的代表。

师:这一段的细节描写很精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师:在描写父亲的时候用了几个词,是哪几个?

生:(纷纷说)抄、贴、挺……还有笑,尴尬的笑。

师:对,同学们找得很好。细节描写是个过程,这些细节是由一连贯的形象化的词语串联起来的。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父亲呢?

生:父亲建好了台阶,本该高兴,但背却挺不起来了,这里突出了父亲建造台阶的辛苦。

师:这时候父亲怎么样了?

生:老了。

师:这里还说父亲的背驼惯了,其实是什么惯了?

生:(纷纷说)低眉顺眼惯了。

生:谦卑惯了。

师:父亲对于自己长期所处的卑微的地位已经习惯了。还有哪位同学想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大家呢?

生: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会拍父亲坐在旧台阶上,台阶下放着一盆水,那盆水中满是泥浆,父亲正在那着刷子刷脚,他的脚里嵌着很多沙子和泥土,他的眉头紧缩。

师:为什么要拍父亲的脚。

生:因为这双脚是父亲一生的缩影,我的照片是辛酸的。

师:这是一双什么样的脚?文章中怎么描写的?

生:(自由朗读)

师:这双脚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双脚呢?你的脚是这样的吗?

生:(纷纷议论,争着举手)

师:我们来叫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说说。

生:从这双脚我们可以看出来,父亲平时是很辛苦的,没有时间洗脚。文章中的其他段落也描写了父亲辛劳的四季。

师:你说的这么好,怎么不举手啊?同学们给他点掌声,好吗?

生:(热烈鼓掌)

师:(微笑着)肖忆江,老师希望你下次能主动举手发言。还有同学要展示照片吗?

生:我要拍的是父亲坐在旧台阶上,手里拿着一杆烟,旁边的柳树枝随风飘荡,父亲的眼睛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他在想什么?

生:在想,我们家什么时候能有那么高的台阶。这里突出了父亲有追求的性格。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你个建议,你可以拍一个组图,那么你下一张拍什么?

生:(沉默)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会拍父亲坐在新台阶上,表情不自然,眼睛望着远方……

师:他在想什么?

生:我终于有了新台阶了,再也不会被人瞧不起了。

生:台阶建成了,我也老了。

生:我怎么没有坐在旧台阶上时舒服呢?

师:对,父亲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还有为他的组图续拍下集的吗?

生:我想拍父亲坐在新台阶上,看着别人家的旧台阶,表情很骄傲,似乎在想,我终于有高台阶了。这里表现了父亲的虚荣心。

师:你续得也很好。

生:我想为他的照片续一个这样的画面,父亲的身边放着一个瓦罐,父亲正往里面塞角票,他的另一个手里还拿着一把鹅卵石,这个照片表现了父亲积累的过程。反映了他勤劳的品质。

师:经过几位同学的补充,这一组照片全面地表现了父亲性格的多个方面。还有同学想说,好,刘嘉琦,你来说。

生:我想拍的是一个冬天,父亲坐在旧台阶上,神情凝重地望着远方,旁边的破草鞋已经超过台阶的高度了,父亲的眼神中显现出了疲倦。课本上说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出工了,可见父亲每天的劳动是繁重的,从他堆得超过台阶的破草鞋就可以看出。这里表现了父亲勤劳的品质。

师:刘嘉琦这个细节的描述非常清晰,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勤劳而朴实的父亲。老师还找到了一处细节,我们来看看。“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这是父亲在哪个台阶上的表现。

生:(纷纷说)旧台阶。

师:那在新台阶上呢?

生:(朗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啊,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教师带感情地再次朗读)我们看,抽烟的时候有个什么动作呢?

生:愣住了。

师:原来抽完烟嘎嘎地敲一敲,现在却愣住了,憋住了。这里为什么这样写?

生:表现了对新台阶的爱护,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父亲造新台阶不容易啊!

生:还表现了父亲谦卑的性格。

师:同学们的思考很深入。老师从你们的照片中想到,你们当中将来说不定会有几个摄影家诞生呢!

生:(开心地笑)

师:我们注意到了没有,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画面在文章中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由此可见,生动的细节描写会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们也感受到这些细节描写让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活,有血有肉有灵魂。让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 悟读课文,探究形象。

师:我们下面来探究一下,父亲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深刻的意蕴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一下。文中的父亲用了多长时间造高台阶的新屋?

生:(纷纷说)大半辈子。

师:台阶造成了,父亲……

生:老了。

师:“我”呢?

生:长大了。

师:那父亲为什么要造个高台阶的新屋?

生:因为这是父亲一生的愿望,他想让自己的地位高一些。

师:台阶和地位有什么关系啊?

生:(纷纷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这是文章中的关键句。台阶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心灵沉重的负担,是父亲的催老剂……

生:我还想补充一下。因为父亲是个农民,他热爱劳动,如果失去劳动他会不自在,第二个方面,父亲很有志气,他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所有他用了大半辈子造了个高台阶的新屋。

师:你补充得很精彩。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热爱劳动,朴实善良,是个典型的农民。我们再想想,不就是造个高台阶的新屋吗,他为何用了那么长时间啊?

生:(思考,互相讨论)

师: 周颖粱,你来说。

生:因为他收入不高,“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

师:那为什么收入不高呢?

生:(小声说)因为是农民?

师:农民为什么收入不高?

生:因为农民只能靠砍柴等简单的劳动谋生,生产能力有限。

师:对,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我们的农民困苦的根源就是生产力低下。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将来改变农民的贫苦面貌,那么就不会再有如此悲苦的父亲了。那么父亲用了大半辈子造了一个高台阶的新屋,值不值得呢?我想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看法,先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师:父亲值得吗?(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场面热烈。)

生:我认为父亲是值得的,他本身是一个农民,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什么。他一辈子地位低,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被人瞧不起。

师:你觉得父亲是为了自己的子孙,父亲很有责任感啊。

生:我觉得父亲不值得,他用了大半辈子造台阶,到头来,自己老了,坐在台阶上反而不习惯了,不如坐在旧台阶上自在。而且我认为,父亲的台阶造成了,但地位并没有提高。其实父亲可以让他的儿子好好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从而改善家庭的地位。

师:对,应该通过提高文化水平,来改变自己的地位。

生:这是父亲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台阶建成了,愿望也就实现了,我觉得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一生是值得的。

师:好,还有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下课以后再来讨论,好吗?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呢?

生:刚才冯诗铭说了,父亲那么辛劳一辈子,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子孙。我想,应该用尊敬的语气说:“父亲,您辛苦了!”

师:我们平时说话是这么叫的吗?

生:(纷纷议论)不是,是叫“爸爸”。

师:好,那么我们全班一起用深情的语气说一遍。

生:(全班学生饱含感情地说)爸,您辛苦了!

师:你们都很有感情。

生:如果我是文中的“我”。我会说:“爸,您辛苦了,我爱您! ”(非常深情而激动)

(全班学生笑)

师:我们给他点掌声吧,他说得非常感人。

生:我还想说:“不管这九级台阶能不能改善我们家的地位,我都要感谢您,因为,我还从您身上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我们也要在学习生活中学习父亲坚韧不拔的精神,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四、讲述父亲,模仿写作。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我们对父亲的理解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小说的作者用他的敏感和才情捕捉了那么多的细节,这些细节是平凡的,但却让人持久感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细节。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与父亲的故事。我大学毕业那年,要离开西安来深圳,在机场,我的父亲忽然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块红色的布头,我正诧异的时候,他用低沉的声音说:“到了那边托运行李的人多,给箱子系上这个布,你一下子就认出自己的箱子了。这件事情已经过去5年了,但我现在还深刻地记得。(教师哽咽,饱含深情)

同学们,你们与父亲之间一定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大家想一想,在本子上写下一个这样的细节吧。

生:(略作思考后写作)

师:(巡视并提出要求)

生:有一次,我和爸爸走在人行道上,爸爸走在我的左边,我去追逐路边的一只蝴蝶时无意走到了爸爸的左边。这时候,爸爸的表情显出一丝紧张和不安。他轻轻地拉了拉我的衣角,静静地迈着小步,从我的身后又绕到了我的左边来。这一切的动作都十分自然,仿佛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一样。此时,爸爸的表情轻松自然了起来,好像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不理解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走在左边,于是我探着头向左边望了望,映入眼帘的是川流不息的车辆……”

师:就是人行道上左边右边的位置问题,却包含着父亲的爱。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讲?

生:一次,我和父亲去买鞋,新鞋子怎么也穿不上去,忽然感觉到脚跟后面有个东西在拉我的鞋,原来是父亲的手。父亲使了很大的劲,面红耳赤的。我一下子惊呆了,没想到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会帮我提鞋子。鞋很小,被弄疼的不仅仅是我的脚,还有父亲那通红的拇指。我的眼泪涌了出来,原来父亲的爱一直在我身边,不曾走远。

师:父亲的爱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啊。你们的故事让我感动,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 直到我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我想课堂上这一点时间,本子上这几行字还不能把大家的情感表达完整。请大家回家以后将课堂上描写自己父亲的小段文字充实成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题目自拟,与父亲交流。并请自己的父亲在文章下面写上感想。

 

 

 

附:语文课要上出美感

——《台阶》教学反思

 

梅山中学   宋珺

 

 

 文章,是美的化身。从外在的语言美、音韵美,到内在的情感美、意境美,从不饰雕琢的朴实美到精雕细刻的华丽美,都存在于语文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发现美、品味美、研究美、运用美,便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然而,现在的学生,因为生活的舒适与优越,感悟美的触觉有些迟钝,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同时,还必须善于抓住契机,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觉地将文字与情感融为一体,文章与生活合二为一,从而使真美再现,让语文课上出美感来。

《台阶》这一课以它细腻的文笔,质朴的叙述,近乎悲壮的人物刻画,辛酸、凄婉的氛围营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看到这篇文章,我就有一种要把它上好的强烈冲动。如何教好呢?我的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字就是“美”。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积极地发现美,捕捉美,以“美”为红线串起《台阶》这篇课文。

 

一、情境之美

“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场景,“情”则蕴含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之中。“情”与“境”的和谐统一就是情境。情境创设因人因时而异,可以有很多种,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了音乐画面、模拟角色、回归生活等方法来创设情境。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组带音乐的画面,画面中是一个个沧桑、衰老的父亲形象,音乐是崔京浩的《父亲》。这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再配上歌手深情、凄婉的演唱为文章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从外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为本节课的教授奠定了情感基础。

情境创设不应该只在课文前面或者最后出现。我在《台阶》的教学中把情境创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位摄影师,就是利用模拟角色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模拟,将自己置身于“父亲”所在的村庄,选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物。这种情境创设能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文章的氛围中。

课堂的最后我用语言创设情境,讲述了我和父亲的故事,并让学生写短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这里运用了回归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学生从课本引回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实践证明,这些情境的创设是成功的,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更深入地融入了课文的情境。

 

二、细节之美

《台阶》这篇文章较长,有32个自然段落。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这个重点,对长课短教进行了探索,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细节之美。整个教学过程抓住细节这根红线。这种“一线串珠”的设计简化了教学的头绪,教学过程显得紧凑、清晰、简洁、明了。

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出色,如父亲坐在旧台阶上吸烟的细节;父亲坐在新台阶上露出不自然的表情的细节;父亲洗脚的细节;父亲抬石板闪了腰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而我们学生平时的习作缺乏感染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细节描写运用得不好。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美是我这节课重点要达成的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我期望能用新颖的方式来落实这个重点。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摄影记者,走进了小说中父亲所在的村庄,要拍一张反映父亲形象的照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照片中的画面。几个学生描写的画面在文章中都有细致的描写,如一位同学说:“我的照片的背景是刚造成的新屋,父亲站在台阶前,局促地抄着手,青黑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在他的身后,是缤纷飘落的红色的鞭炮纸屑。环境的热闹和父亲的局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阶造好了,父亲却不习惯,这里表现了父亲谦卑的性格特点,他的形象是千万农民形象的代表。”学生除了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绘自己想象中的图片外,还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细节描写加以分析,对语言的品味也很到位。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对文章的理解也深入了一层。

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紧扣着教学重点,对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进行了训练。真正地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意蕴之美

《台阶》中的父亲,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对父亲的形象难以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体会文章的意蕴之美作为教学的难点来设计。

在各个环节中,我采取了“层层推进”的方法,紧扣细节描写来设置教学环节。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自己总结的父亲的形象,初步概括出父亲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二个环节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使父亲的形象更加具体、鲜明。第三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到文章中。这几个题目是:“文中的父亲用了多长时间造高台阶的新屋?为什么要造个高台阶的新屋?为何用了那么长时间啊?你觉得他用了大半辈子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值不值得?”

通过分析学生理解到“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低下。对于“‘父亲’用了大半辈子造一个高台阶的新屋,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每个人都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说得都有道理。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想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就应该通过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四、情感之美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台阶》的授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回忆与父亲交往的细节,仿写一段文字。在仿写之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大学毕业那年,要离开西安来深圳,在机场,我的父亲忽然从口袋里慢慢地摸出了一块红色的布头,塞在了我的手里,我正诧异的时候,他用低沉的声音说:‘到了那边托运行李的人多,给箱子系上这个布,你一下子就认出自己的箱子了。’”

我用自己的故事,用真诚的情感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在后面的仿写中,学生写得很感人,而且也落实了这一课学习细节描写方法的目标。一位学生写道:“有一次,我和爸爸行走在人行道上,爸爸走在我的左边,我去追逐路边的一只蝴蝶时无意走到了爸爸的左边。这时候,爸爸的表情显出一丝紧张和不安。他轻轻地拉了拉我的衣角,静静地迈着小步,从我的身后又绕到了我的左边来。这一切的动作都十分自然,仿佛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一样。此时,爸爸的表情轻松自然了起来,好像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不理解爸爸为什么一定要走在左边,于是我探着头向左边望了望,映入眼帘的是川流不息的车辆……”

于细微处见真情,这些故事虽然平凡,但让我们持久感动。课堂上弥漫着情感美的音符。

课后的作业,我设计为“完成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题目自拟,与父亲交流。并请自己的父亲在文章下面写上感想。”我原本以为大多数家长只会写几行字,签个名字。但作业收上来了,我看到的是一个个父亲激动的眼泪和颤动的心。一位父亲在孩子的作文下面写了一篇更长的文字,其中有这样的一段:“一年没有见过儿子了,自从和他妈妈离婚,儿子判给了他妈妈,我就好象丢了这个儿子一样。他妈不让我见他,我自己也在心里强迫自己渐渐淡忘。但是血浓于水啊,咋能忘呢。上周周末,儿子打电话来说要见我,我激动得要命,但更让我激动的是,看到了他写的一篇文章,写我的——《等待》。看着儿子的作文,和他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还记得我给他缝扣子那件事呢!我哭了,老师。我在单位是领导,从来给人的是刚强的形象。但那天,在‘麦当劳’,在儿子面前,我哭了。我终于知道,什么都不能阻隔我们父子的感情,我不会让我的儿子再等待我的爱。……”

这位父亲亲自把孩子的作业送到了学校,看着他的文章,我也哭了。如果一篇课文能带出如此真诚的感情,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成功。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柔软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开启,那么我们的学生这一代的情感就不会与“冷漠”划上等号。

 

五、遗憾之美

这是一次重要的公开课,但我写错了一个字。我板书时把形象两个字写好以后,又在“象”字前加了一个单人。上完课以后我很不愿意去想,但那个字却像那只“阿尔卑斯山上的猴子”无法从脑海中抹去。这个字我过去从来没有写错,在三次试讲中也从来没有写错过。这个字我这辈子也是第一次写错,却是在一次重要的公开课上。

就是这样的遗憾,我无法改变。但我从这次事故中认识到,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在如今电脑普及的情况下,坚持每天动笔写点东西;在上课前,要对板书上要呈现的内容反复推敲。

我想这次的事故对我来说是个遗憾,但我会在将来的教学中更加谨慎,不断学习,让这次遗憾变成我前进的动力,让这次遗憾变得美丽。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美,仪态要美,同时对学生的鼓励也要美。亲切自然的教态,与文章内容一致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饱含深情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激励……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别样的美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将美丽进行到底。

 

以下是重庆王君老师发的帖子,由于她是用复制办法发的,所以不能显示,网站编辑特附在宋老师实录后发表:

认真读了,上得真好!很感人。上得扎实真实务实,是相当成功的课堂实践了。这样处理很贴近学生,也能有效地激发感情。非常佩服你上了一堂很成功的公开课。小失误总是有的,没有关系。

我的处理不一样,以前有过一个大概的记录,交流一下吧。

一、一个句号撬开一篇文章

比如说人教版的八年级上册的《台阶》的教学,我就是从一个句号开始的。

不甘心以千篇一律的“台阶”为切入点。在我第一次接触文本的时候,吸引我的是文章结尾的那个句号。我发现,这一句“怎能了呢,父亲老了”在标点的运用上耐人寻味。结尾句表达的感情毫无疑问是无比沉重的,但作者为什么会舍弃表情达意相对丰富的问号和感叹号,而偏偏锁定了一个淡淡的句号呢?

直觉告诉我,课文的魂就在这个句号中了。

我让学生比较了《背影》的结尾:唉!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见!在反复的诵读中,我故意夸大了这里的两个感叹号,然后自然引进了《台阶》让人费解的结尾。

如何破解这个似乎不该出现的句号呢?我的步骤是三步。

第一步: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第二步:我把学生引入了一种情景。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的儿子,请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概括你对父亲终于建起了高台阶的房子这件事情的态度。这表现为了一个填空题:我    父亲。

要求看似简单,黑板很快就被孩子们填满了:感激父亲、敬佩父亲、痛惜父亲、担心父亲、怜惜父亲、感慨父亲、心疼父亲……洋洋大观中,已经初步表现出了孩子们理解的不同深度。这里的“分歧”和“矛盾”恰恰就是我所需要的,我要用它们搅动我的整个教学。

第三步:为孩子们的思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带领着大家认真朗读了小说中的精华段落:父亲的脚,父亲的眼光,父亲的汗珠,父亲的腰,父亲的笑容,父亲的头颅。我提醒孩子们注意其中的一些重要的但他们却很容易忽略的词语。我不露痕迹地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辛劳,读出父亲的期盼,读出父亲的幻灭,读出儿子的心酸,读出儿子的无奈,读出儿子的痛惜,读出对刚才填空的正确与否的判断。

第四步:读出句号的奥秘。

有了上面的层层铺垫,解决句号奥妙的最佳时机终于来到。我们重新聚焦在“怎能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的朗读设计上。有同学说是“敬佩”,那我们读得豪气冲天试一试吧,那个“老”字,我故意读得又自豪又骄傲。不对不对,孩子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这里的“老”,肯定不是老当益壮,肯定不是老骥伏枥!用“敬佩”不合理!然后,我又读得满怀深情,竭力体现出“感激”之意。孩子们不满意,又纷纷起来尝试了好几次。不行不行!长长的一个故事中,除了心酸还是心酸,至于“感激”,那应该是另一层面的埋在更深更深处的情感吧?在《台阶》中,它起不了“主打”作用。

难点就是这样读化的!一步一步,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必须用这个表面上平平静静的问号啊,那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那是最无奈的一句呻吟。不用强调,也不能强调。儿子之痛,就在于一天天亲眼看着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房子而耗尽了一生却几无所获,就在于在父亲渐渐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甚至钝化了眼睛和情感。一个句号,写尽了一个中国老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改变的一生,写尽了无数中国农民相似的命运。

还有什么,能比见惯不惊的悲哀更让人扼腕呢?句号,只有句号,才能从容地在那样的一个语境中营造出如此触目惊心的冷静的悲凉啊!

这一堂课,起于一个句号,止于一个句号,读懂了一个句号,读透了一篇文章,读得回肠荡气,品得入木三分。

 


最后更新[2006-11-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