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王敏娥:让我们把“我”字写好》
出处:语文味网      阅读次数:188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敏娥:让我们把“我”字写好

让我们把“我”字写好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    王敏娥

内容提要独生子女问题是困扰教育实施的很重要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私任性,遇事总以自我为中心。笔者认为初中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在学校、家庭以及将来在社会将要担当的角色。

 

时光飞逝,回忆和点数着大学校园轻舞飞扬的浪漫日子,我发现十指已经不能很准确地为我掐算出有关岁月的运算了。回归初中生活将近三年了,初中生活紧张有序,叛逆又不乏温情的日子让我成熟、成稳了许多。

    初中生不再幼稚,不再是为了老师的一句表扬喜悦溢于言表的小孩儿,也不再是对教师的话不折不扣的去听从的小学生,他们长大了,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去审视、体味身边的一切。除了真情和爱,我想不到还能给他们什么。然而受“中考指挥棒”的驱使,我们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重思想教化而忽视情感教育;重解题技巧而轻视人文素养培养;重教材示范而无视情感交流。独生子女问题也是困扰教育实施的很重要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私任性,遇事总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往往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我”放大,而错误都在别人。在与同学或朋友的交往中,常常因为一点小小摩擦就怀恨在心,很少能够宽容别人的过失。一旦自己犯错,就会给自己想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过错,或者把自己的错误当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别人的错误却是滔天大罪。集体的“我”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矮小,而自我心中的“我”却日益高大。

代表集体的矮子“我”与代表自己的高大全“我”常常会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较量。在严肃的升旗典礼上,我班的一个女生扎马尾的橡皮筋突然断了,这时离升旗典礼结束还不到3分钟,全操场的师生都整整齐齐地列队望着国旗冉冉升起。这时,我班的这位女生突然十分焦急地从队伍中间跑了出来,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她的“窘况”,然后完全不顾同学们和老师们惊奇的目光,要求先回教室梳理头发。我平静地告诉她升旗仪式马上结束了,请先回队伍站好,等升旗仪式结束后再回班级梳理头发。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15岁的女生竟用异常怨恨的眼神看着我,气愤地蹦出三个字:“我不想!”然后转身不顾而去。我望着她离去的尚未成长起来的背影,脑子里涌现地却是一个越走越大的“我”字。

我想起那一道语文语言运用试题:“请举例一句广告词,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不少学生在回答这道题目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了麦当劳的广告词“I’m lovin’it”,而喜欢的理由就是“我就喜欢”。这里一方面说明麦当劳的营销广告非常成功,这一跨国快餐巨头,在中国实行整体营销转型的新尝试,它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从专注于儿童食品迈向年轻人食品,品牌形象鲜活有力并且很好地在卖广告之余为年轻人提供了极能满足心理、表现自我个性的口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学生确实在把自我放大。《礼记·曲礼》说:“ 疑(*2) 人必于其人”,“疑(*3),犹比也;伦,犹类也。”( 注:*2 *3 “疑”右旁加单人字 )没有类别即没有伦,没有伦即不成为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等级的类别及其成为类别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孟子》所说:“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个人只有承担类别的义务,遵循整体的规范,成为称职的社会角色,这才成为人。只有在成为“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称“我”。

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我”字,如何才能写好“我”字,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们清楚了认识自我,找到《礼记·曲礼》中的道德规范,笔者提出下面的建议:

一、在课堂中学会书写作为学生角色的“我”字

学生的参照系一般来说是教师;师生关系本来应是一种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关系,但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而存在的,我们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学生一直都处于事实上的受支配地位,师生关系更倾向于被异化为——关系,学习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学生在班级中,面对教师时所充当的更多的是趋于物的角色,缺少的是为人的尊严与权利。学生没有明确的自我学习意识,在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是:“老师,我会把你这一科学好的!”“我不喜欢XX科的老师,他这科的作业我不做。”在这种传统社会角色的支配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必须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自主能动性的角色安排实际上在学生内心中并不能得到认同,进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很难得到学生全面、积极、主动的回应。,
  学生的地位角色必须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从属的、封闭的,转变成了自主的、开放的,教师的职责则是引导和帮助。其中,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是情感的课堂,应当突破单纯的知识和智力的局限,把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应当使课堂温馨宜人,热情洋溢,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当从冷面要求变为真诚激励,从强调苦学变为热情鼓舞,从一味指责变为千方百计唤醒进取之心,让每一个孩子都去品尝成功的快乐,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做我要做,开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只起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这种主动性和自主性,将学生从原来的那种从属于教师的角色真正转换到了与教师平等的角色,认识到自我是与老师平等的我,学习是为了自我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去体验不同的情感,让学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还有很多不同的“自我”。

二、在家庭中学会书写为人子女的“我”字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这些抱怨,说的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李庆丰先生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之社会学分析》一文中指出:父母的权威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他们的父母强。(3)家庭中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有见于此,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已经很难让现在的青少年接受。笔者认为,亲情反哺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养方法。据江南时报报道,“亲情反哺”现象在江苏扬州高校校园日益普遍。对此,教育界人士认为,大学是人生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在思想上、生活上逐渐走向独立,许多大学生开始自己打工,用双手挣的钱给父母买些生活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过去,总是父母给子女买这买那,从生活到学习上都关照得无微不至,而现在,大学生们力所能及地给父母买一些东西,这就是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亲情反哺”现象。大学生的这一举动也表明了现代大学生在反思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背后,开始更加懂得自己对家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未成年人,亲情反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当然,未成年人尚不能自己到社会上去打工,赚钱回报父母。但是为人父母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孩子创造一些安全的走进社会的机会。我班有一名男生性格顽劣,每天上课不是趴着睡觉就是捣乱,作业从来不交,活动也从来不参加,打架、抽烟一样都少不了。家长和老师费尽了心思,还是没能让其有丝毫的改变。在一次打架事件发生后。家长无奈之下,只好决定把孩子接会家里,教养一星期。因为要工作,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又不放心,所以,家长把孩子带回自己的工厂工作,并让其在厂了帮忙干活。一个星期后,学生再次回到课堂,第一次破天荒交了作业,他在周记上写到:“上星期跟妈妈到工厂里上班,工作真的好辛苦,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孝顺妈妈……” 作为父母,宠爱孩子但不能溺爱,教会孩子作为子女的责任,绝不能因为心疼,而包办孩子的一切生活琐事,让其养成游手好闲的恶习,形成享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

三、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书写真正的社会“我”字

 

自我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是哲学上的根本性命题,而在自我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这个主客体关系表述为:在任何条件下自我完全应该而且可以主动作用于任何客体,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人的主观期望又是社会角色的根本决定因素。正确地认识自我,寻找正确的前进道路,必须有正确归因的作为前提,它是成功的关键,也是书写好社会“我”字的条件。 韦纳(B.Weiner)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曾再在中小学生中做过一些调查,其结果与韦纳的结论近似,但有一些我国的特点:1、我国中学生理想的归因模式是按下列主次顺序排列的:努力、方法、能力、教师讲课水平、家庭环境、任务难度和运气。2、成绩好的重点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更多的考虑到能力的因素,而后者则更多考虑个人的勤奋。3、对别人的评价注重勤奋因素,而对自己则注重能力因素。4、归因中有年龄因素的作用,总体上对努力的作用都高于对能力的归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能力的作用逐渐重视。所以,让学生从小知道能力的重要性,是引导学生书写好社会“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志琴“公私观念与人文启蒙” 

 

2、“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角色的反思”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张欣“试论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角色转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4、李庆丰“青少年逆反心理之社会学分析”青少年研究2000.4


最后更新[2006-11-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