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黄宛:赴宁波学习心得》
出处:语文味网      阅读次数:264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宛:赴宁波学习心得

非新无以进步,非旧无以发展

——赴浙江宁波学习的心得体会

 

古人云:不登泰山,不知山之高;不临大海,不知海之阔。而作为一名教师,不参加教学研讨会,不知自我教学的不足;不听专家示范课,不知自己教学的浅薄。此次参加全国中语会,我深有感触,收获颇丰,有些想法,也有些心得。诉诸于笔端,欲与各位同仁共享,也敬请批评指正。

一、 聆听报告:共聚一堂话教改

应该说:此次宁波学习,是我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我的教学生涯中的一个加油站。与享誉全国的专家、学者的零距离接触,让我了解了当前语文界的现状,认识到课改的本质,深化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学习了不少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聆听专家的报告,触动了教者的反思。概括起来,与会的专家和学者们的报告蕴涵和体现了如下的精神实质。

(一)语文教学,必须讲求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是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基本出发点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一定要运用好。但是目前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令人担忧的,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适应当前教学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观。课改的变化,最大的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即课堂主体性的变化。我们既反对教师动了而学生不动,也反对学生动了,而教师不动或乱动。

其次,语文教学要紧扣文本,不可脱离学习语言这一主要而基本任务,否则就不是语文课。语文教学要有个性,但不可一味张扬个性。有的老师大搞人文教学,以致于语文作为工具课的特点产生自我语言的失落。“文本,扣住文本,一定要扣住文本。”(中语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金明先生语)

其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什么是语文能力?即读、听、说、写等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把语感训练切实地抓实抓好。

其四,语文教师要吸纳已有的好经验。要认真地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思想,要虚心地吸纳优秀教师的好的教学方法。还要知道语文的学习,靠的是好的习惯的养成,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客观地说,与会的专家、学者的讲话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但切中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时弊。扪心自问,我们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的一名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是否合乎课改精神,不是值得我们做深刻的反思吗?

在此我想举例说明。

过去,我们常说“解读文本”,可对于“读”与“解”的关系却不甚明了,听了专家之阐述,如拨开云雾之见日。我深刻地认识到:读是解的前提,解是可以变化的,而读是永恒的。而朗诵是读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所谓“解”,实际上也是细读文本,这是一种排除有先入之见的阅读。一般地,文本要认真读上两遍,一是初读,二是重读,方可解本。

怎样提高解读能力?我不做赘述。引用专家孔庆东(北京大学教授)的话作小结:

1、   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之美。

2、   要博览群书。

3、   要对文字保持高度的敏感。

4、   要咬文嚼字。

5、   要先读后解,解了再读。要多朗读,多背诵。

二、 课堂展示:精彩纷呈共成长

听专家报告,如沫春风之爽快;观特级教师的展示课,如享受一顿精美而丰盛的大餐。宁波之行,观摩几堂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展示课,我深深地懂得,语文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课改,该沿着一条什么路走下去。堂上展示,堂下反思,几多精彩,几多启示。

启示一:重视课堂上的“读”。

从几个专家的展示课来看,几堂不同特色的课都重视课堂上的读书。著名的语文专家洪镇陶的《乡愁》将朗读与背诵糅合在一起;高级教师王木森的散文教学重在读精美的语句和段落;特级教师袁湛江的小说教学则重读重要的片段……总之,课堂上的朗读很重要。读什么?读经典,读精美的句子或段落。

启示二: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一种感觉,有则有,无则无,深则深,浅则浅……不可能“移植”或“粘贴”的,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生长出来。它是一种能迅速、准确地对言语对象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直觉判断。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教学重点,要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在此我要向各位同仁大声疾呼: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是必需的,是必要的,是刻不容缓的。

怎样才能比较有效的进行语感训练呢?下面是特级教师洪镇涛教学《乡愁》时的教学实录的两个片段,我想应该有所启示,有所借鉴。

(片段一)

师:同学们,第四小节中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想把“浅浅的”改为“深深的”。因为“深深的”强调了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对人的内心伤害之深,也表现了台湾对大陆的思念之深。我这个观点大家赞不赞成?

生:(纷纷地)不赞成!

师:不赞成?那大家谈谈不赞成的理由。

1:我认为“浅浅的”包含有“希望”之意,表明台湾以后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这位同学说的不太准确啊,台湾不像香港或澳门,它们是从外国人的占领下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不是,台湾是统一的问题。

2:我认为是与前面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等连成一个整体,反衬作者的乡愁之深。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有点意思。

(片段二)

师:同学们,诗中还有四个“是”,我想改为四个“像”,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改为“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好不好?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3:如果改为“像”,我认为作者的感情就不够深刻。

4:“像”是比喻词,“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那是把乡愁比作邮票;用作“是”,更突出了乡愁的内涵。

师:说的好。

5:我赞成这一理解。“是”是一种肯定,也就是说,乡愁是寄托在家信的邮票上。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好,很到位。

……

从名家的教学过程看,语感训练始终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一线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一点语感训练,从中考的角度看,语感类的题也不少,如品味词句、仿写、关联词造句、句子意思的含义理解等,应该说都与语感有关。

启示三:教师要深挖教材,要有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例子是不同的。语文的每一篇课文无一不是情、文、理、感的载体,这样复杂的例子,当然需要老师的深挖细研,当然需要老师的咬文嚼字式精心备课,当然要引导学生去挖出字里行间的精髓。因而语文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备课时间。

启示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古人云:“习惯成自然”,有了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就能自觉地学习语文,就能有兴趣地学好语文,学习的习惯很重要,我认为语文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1、   学生的预习习惯。预习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自觉地预习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学生通过先进入课文获得一种宝贵的个人体会,通过查字典词典和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能提高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因而预习习惯要从少养成。

2、   阅读的习惯。古人读书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读书有很多种形式,有齐读、散读、诵读、细读、速读、默读、美读。但是不管那种读书形式,摇头晃脑式的沉醉,圈圈点点式的旁批,读完立写式的心得,是读书的最上乘的习惯。

3、   写字的习惯。如今的中学生,能写出一笔好字的太少了。随着电脑的发展和普及,打字代替写字,但是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体汉字,不能不说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写字的习惯有握笔的习惯,有写字的姿势,有每天都写的习惯。这些都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去纠正,并持之以恒。

4、   写作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写日记或周记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启示五:教学一定要写反思录

世界上没有那位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成功的,世界上也没有那位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失败的。应该说每一节课都有所得,也都有所失。因此,教师应该在自己上的课后进行反思,反思教法,反思学法。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的提高。重庆外国语学校的一位叫王君的年轻教师三十岁就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几年的时间,她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教学反思录是她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庸赘述,写教学反思录是年轻教师成材的必由之路。

 

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再借用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来勉励:课改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对待语文课改,我们既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也要吸取旧的优秀教学经验。一句话:非新无以进步,非旧无以发展。

谨以本文与同仁共勉。

                                                20061126


最后更新[2006-11-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