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马恩来频道
文章标题: 《马恩来近作3篇》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阅读次数:29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恩来近作3篇

新闻阅读:一个全新的探究领域

 

今年刚放暑假,《语文月刊》向我约稿,让我参加该刊《2007年高考专题训练辑》的新闻阅读题的编写。几乎同时,胡立根老师又约请我负责由他主编、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新高考阅读大全》一书中的新闻阅读部分的撰稿。考虑到是同一专题,部分内容可能吻合,便爽快答应了。但应约之后,很快感觉到这样一个首次设为高考选考范围的新考点,既无考纲和考试说明,又无高考样题,相关资料也十分缺乏,编写备考资料及训练题相当困难。尤其发现在新近出版的各个版本的选修教材中,竟然没有一种新闻阅读教材可供参考。面临如此窘况,真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但既然应允了,约稿是要如期完成的,况自己学校高三选修课程和备考缺乏这方面的资料。我还是决心利用暑假时间,对新闻阅读教学与备考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探究,力争编写出兼有指导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的东西,以作应约和备考之急需,亦可作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我跑了两趟书城,先后买回三种不同版本的大学新闻学最新教材,又从胡立根老师那儿借来一套三本《晶报》获奖新闻作品辑,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突击啃完。不仅掌握了新闻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通过阅读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迅速提升和丰富了自己的新闻传媒素养,为新闻阅读资料编写作了应有的理论准备。

然后搜集、筛选、整合相关资料和最新信息。我从网上搜索到课改省份山东、海南两省公布的2007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广东省至今还没公布),认真研究分析其高考试卷结构及命题形式变化,特别是新闻阅读选考要求和样题特点。我还找来了一套去年11月份高二使用的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调研卷,将其中的新闻阅读题与山东省的样题进行比较分析。我还翻阅浏览了各种新近出版的报纸,从中筛选出数十篇新闻作品,作为编写新闻阅读训练题备用文本。

接着,我利用暑假参加新课程培训者省级研修班的机会,主动向授课的华南师大文学院教授,以及特级教师、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土荣老师请教,并就新闻阅读选修选考等问题与众专家学者切磋交流。我还专程到《语文月刊》编辑部向编辑胡家骏老师求教新闻阅读设题的具体问题。在培训期间,我还与同为学员的胡立根老师共同探讨专题阅读的编写体例与内容要点。

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选用新闻作品进行题目设计。考虑到新闻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着重选择现场新闻、通讯、特写、时评作为新闻阅读文本。除了选用一些经典新闻作品外,我还特别留意选用报刊中的最新的富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去西安旅游时我在火车上买了一张《西安晚报》,读到一篇题为《中国饱受军事假新闻之苦》的新闻评论,觉得题材新颖,角度独特,也非常有探究价值,篇幅也恰好两千多字,是很难得的新闻阅读材料。带回家后我立马设计编题,编好后即刻电邮给《语文月刊》,很快得到编辑的回复肯定。我先后设计了八道题(全都原创)供刊物选用。书稿部分则按照“考纲研读、考点探测、备考策略、知识链接、题型示例、考场读文、解题指津、模拟训练”等八个方面内容结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专题系列。最初共有三万余字,后来根据网上颁发的2007年新考纲要求,部分内容作了修订,同时又增设了若干道训练题,连同答案一起,增加至五万余字。

我将书稿部分另命题为《新闻阅读备考指要及模拟训练》,首先印发给我们梅林中学高三学生试用,其后,深圳高级中学、福田中学等兄弟学校的同行朋友,闻知后纷纷索取借用,我亦慷慨与之,大家使用后,普遍反映良好。

现在参与编写的《新高考阅读大全》即将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语文月刊·高考专题训练辑》也将于近日发刊。尤其意外的是,寄给王土荣老师的书稿初稿本来想请他指教的,没想到他觉得有一定价值,就摘取指导部分(约5000字),并命题为《新闻阅读备考指要》,抢先发表于由他主编的的《广东教学》(1122日出版)。无意识的一稿多投,竟使自己的成果得以确认并被广泛推广应用。

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可能最初让你无所适从,但你一经决定认真用心去思考探究,可能会许多意外收获。

期待更多的鼓励,更渴望更多的批评指正。( 2006121日)

 

请尊重每一位生命个体

上周五早上,同事曹钟声老师来到办公室,非常气愤地讲述他刚刚亲眼目睹的一幕:在校门外的梅中路,在他前面的一辆送学生的家长小车,距校门拐弯十来米的马路上突然停下来,准备下车的学生迅猛推开车门,正好将侧旁疾驶而过的一辆送报纸的自行车撞倒,骑车的年青人倒在地上,报纸撒满一地。那学生从车里钻出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尽管那骑车人还在地上呻吟,他瞧也不瞧一眼,扬长而去。家长也驾着车迅即离开现场……

老师的气愤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起小事故至少反映两个大问题。第一,家长和孩子违反交通安全条例。路上停车开门应注意后侧的行人和车辆,造成安全事故要负全部责任。本人曾经遭遇过类似的交通事故。一次下班驾车回家,驶进住宅小区,前面左侧一辆刚停泊的车突然推开车门,我的车恰好经过,刹车不及,推开的车门正好撞在我车的后视镜上。那扇车门变了形,我的后视镜被撞破,镜架也差点掉下来。那车主开始还凶巴巴的,我没吭声,叫来交警,交警了解情况后,告诉对方:你负全责。同样,这位家长和学生推门撞倒后面驶来的自行车是要承担全部责任的。骑车的青年可能所幸伤势不重,也可能还以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没有报警,也没有去找对方的麻烦。第二,莫说自己违章要负全部责任,即便是别人违章,倒在地上痛苦的呻吟,你也应该出于人道去过问一下,去看看对方受伤情况,伤势严重要赶紧送医院;即便没受什么伤,也要过去帮忙捡拾撒在地上的报纸,送上几句道歉或安慰的话。一个人遭遇突发事件并造成痛苦和惊慌时,是最无助的,也是最需要他人安抚与帮助的。而这对父子没能做到,他们连做人应有的良知也没有。

目前有一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家长将孩子的成长教育的责任,几乎全部推给学校,推给不能承受之重的教师,而自己仿佛是局外人。孩子一旦有什么偏差,就找学校兴师问罪,轻者向主管部门投诉,重者诉诸法庭。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走向。最近看到一篇学生习作,小作者写道,他在街头看到有些人向路旁行乞者施舍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施舍者高高地站在远处,向行乞者抛去一个硬币,硬币落在行乞者摆在地上的铁盒里,发出叮当的金属碰撞声,那声音仿佛扎在他的心头。小作者为何产生这种异样的感觉?因为他父亲曾经告诉过他,行乞者也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生命本质的人,你不能因为同情他而不顾他的尊严。父亲告诉他,面对形形色色的行乞者,我们不可能一一去施舍,如果碰到的确需要救助的人,你就走到他面前,弯下腰,将纸币或硬币轻轻地放在他的乞讨盒里。孩子在父亲的教育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同情,懂得了同情背后应有一种尊重,一种对人的应有尊重。相较之下,对于前面那对父子的行为,实在值得每位家长、学生,以及每位教育工作者警醒和反思。在时代变革和社会转型的今天,冷漠、自私,对弱势群体的不屑,绝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也不是我们教育的全部。让孩子学会善良,学会同情,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在获取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未来人生道路上闪耀人性的光辉——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20061120

坦诚面对学生的批评

 

上周礼拜二,正在家吃晚饭,尚未下班的妻子打来电话,问我今天是不是在课堂上发了脾气,我说没有。她说你去看看自己的博客吧。我赶紧放下碗,打开电脑,发现我的博客留言栏上有一段这样的匿名留言:“没想到一个语老师脾气这样暴躁,在课堂上将一叠数学作业狠狠地甩在地上,要是语文作业你会甩吗?你的形象也随着倒在地上的作业倒塌了。你要我们尊重你,你得首先尊重我们。”看到如此不客气的留言,我顿时傻了眼……

那天下午第一节在8班上语文课,我在黑板上板书,坐在前排的学生伸着脖子看,原是讲台上堆着一摞高高的数学“优化设计”练习册遮挡了视线,我赶紧抱起练习册想挪下来,大概由于太沉的缘故,没有弯下腰轻轻放下,而是挺着身手一松,“啪”地一声落在讲台右侧地面,上面几本散开在地,我没有马上去收拾,也没说任何话,只是忙着讲课,笑吟吟地,很投入。本也有下课后去收拾的一闪念,但课后完全忘了。没想到我的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被学生视为“脾气暴躁”且上升到“形象”问题,我当然很不舒服,并不假思索地将这段留言删除了。

但我很快为自己的“不舒服”而感到羞愧,更为自己删除学生的留言而后悔。冷静稍思,感觉学生批评实属可贵。首先,基本事实成立。虽有误解,自己主观上并没想发脾气,也不值得发脾气,更没有半点不尊重学生之意,但当时的动作幅度和落地的声响可能有点大,脸上大概也比较严峻,自己没感觉,而学生却很敏感,对老师的行为感到很突然,也很意外,失望不满的情绪也必然油然而生。其次,学生的勇气可嘉。直言不讳批评老师的缺点,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正是本人所期盼和鼓励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要求我的学生做人要坦诚正直,“不惟权,不惟人,只惟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要有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不良行为,要大胆审视批评。学生最欣赏我的大概就是这种坦荡直率的个性品质。

但我毕竟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也与众多同胞一样,骨子里留存社会环境长期浸染而难以根除的劣根性,也有与生俱来的性格弱点,我也因此不可能虚幻成圣贤而被学生尊奉为楷模。更何况面对一群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面对他们那脆弱叛逆的心灵,面对不断变化着的教育信息,我们教师尽管很认真很努力,也非常小心翼翼,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犯一些防不胜防的过错。那么,我们很需要不断内省,也需要外界的批评监督,而学生的反映恰似一面镜子,它最能照见教师的缺陷与不足。这时最需要的就是你的坦诚和勇气。

认识到这一点,我心里顿觉释然轻松。第二天上语文课,一走上讲台,就首先向同学们的表示歉意,为自己昨天课堂上的失当和后来删除留言的行为而愧疚,并对同学的直率批评,表示真挚的感谢。课堂上一片静然,接着一阵热烈的掌声……

其实,“不隐恶”、“不虚饰”,不只是一种勇气,一种胸襟,同时也是一种无言的人格力量,它直接折射进学生的心灵,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1126日)

 


最后更新[2006-12-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