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两赋”的心灵鸡汤
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 段建红
苏东坡在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后,被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段时光,可谓苏东坡人生中最暗淡的时光,作为北宋文坛领军人物的他,盼明君而不得,思报国而不能,忧愤至极,烦闷至极!然而,旷达的苏东坡却写出了著名的“一词两赋”。流露其中的乐观豁达、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甚至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一种范式。苏东坡究竟凭借什么应对这一段人生低谷?换言之,其悲凉孤寂、郁闷无告的心境究竟靠什么心灵鸡汤来滋润?
德国著名美学家戴默尔在他的《哲学的世界观与诗意的世界观》中说道:“每一位有心人都能从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中找出恰恰是这位艺术家最喜爱的哲学、伦理、宗教等。”品读“一词两赋”,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寄情山水、借酒浇愁、羽化登仙、依托美梦,就是他的心灵鸡汤,正是凭借这四种化解悲剧意识的良药,苏东坡齐宠辱、忘得失,显示了他在困境之中潇洒自如的性格特点,从而达到他人生的另一种审美境界。
且看下表:
项
目
文
章 |
寄情山水 |
借酒浇愁 |
羽化登仙 |
依托美梦 |
赤
壁
怀
古 |
大江东去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
一尊还酹江月 |
|
人生如梦 |
前
赤
壁
赋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于是饮酒乐甚
扣弦而歌
举匏樽以相属
洗盏更酌 |
羽化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 |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
后
赤
壁
赋 |
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 |
羽衣蹁跹 |
梦一道士 |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水、酒是苏东坡的物质寄托,仙与梦是苏东坡的精神寄托,他在这两个层面的四种因素中驰骋,一忽儿神往于大江畔发生的人事,一忽儿陶醉于夜色下的明月清风,从而排解了苦闷,化解了忧愁,忘怀了不快,获得了新生。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不能左右风的方向,但我们能够调整风帆。”是的,苏东坡不能左右统治者,但他会调整自己,他会寻找忘忧草,让心灵闲荡。
悲剧意识的消解,有他人消解、客观消解、自我消解三种方式,苏东坡正是借助了自我消解的方式,沉醉于寄情山水、借酒消愁、羽化登仙、依托美梦之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于是在其著名的“一词两赋”之中,留下他困境之中熠熠闪光的审美理想。
把握生命、豁达做人,正所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呤啸且徐行”这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比起一受打击动辄寻死觅活,或者一蹶不振、忧郁低沉的一些人的表现,实不可以道里计!
惟其如此,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才赞道:“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邮编:518172
Tel:13714612458
E—mail:szdjh2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