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程少堂:作文新法—“丰肚法”》
出处:语文味      阅读次数:301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作文新法—“丰肚法”

时代如何写出文章

——丰肚法”: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程少堂

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曾经是上个世纪我国语文教学研究最卓有成效的领域之一。特别是上世纪最后20年,不同风格不同理论体系的作文教学流派林立,蔚为大观。可惜的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领域虽曾“江山代有才人出,但却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时过境迁,现在还在一线语文教师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作文教学方法,是不多见了。应该说,作文教学研究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出现了低潮。到了21世纪,作文教学研究更是不能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如何走出低潮呢?我们以为,就是要能提出既反映文章规律,又反映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既能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紧迫问题,又具有很强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来。有鉴如此,笔者尝试提出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丰肚法”。

一、丰肚法”的涵义及其三大特点

所谓“丰肚法”,就是为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在有了初步立意之后,仍然觉得无话可写或内容干瘪这一普遍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深层次的写作思维训练方法。

和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相比,“丰肚法”有三大主要特点。

首先,过去的作文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只注重于文体的结构“分格”、“模式”、“套路”等表层写作思维的训练,而“丰肚法”则不同,它不是教给学生一种僵化的作文文本结构模式,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表层的写作思维训练,而是着眼于写作过程的思维模型(技术)的训练,是一种深层的写作思维训练。这种写作思维模型,既反映写作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不会限制学生写作思维的创造性发挥。

其次,过去的作文教学方法,大都注重的是学生对经典范文全篇的模仿,而“丰肚法”集中解决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干瘪,甚至无话可讲的问题,具体说就是教给学生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的思维方法。

再次,“丰肚法”步骤简洁,操作简单,因此既方便教师教,也方便学生学。

二、丰肚法的三大来源

“丰肚法”不是笔者向壁虚构的产物,它有自己的三大来源。

首先,“丰肚法”从教学实践中来。目前,中小学生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但是学生不善于将快节奏的生活“固化”、“慢化”到文章中。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立意上花费了太多的工夫,但是,许多学生的作文困难并不在于能有一个基本像样的立意,也不在于有了一个初步的或基本的立意之后,能写出开头和结尾来,而是没有办法根据初步的立意展开行文,甚至无从下笔;或者即使勉强下笔,文章也是干瘪、枯燥,换言之,下笔只会“走马观花”,而不会“慢慢走,欣赏啊”,不会写出“慢”的即具体的细致的文章来。更让人忧虑的是,面对学生不善于把文章主体部分写得丰满这一问题,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一味指责,似乎办法不多。

其次,“丰肚法”从最前沿的写作理论的中来。著名学者孙绍振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写作学的各类教材纷纷出版,估计已达数百种,但是学科理论水平很低,因为中国当代写作学缺乏必要的学术基础。但是,当由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出版之后,这一局面得到彻底改观,它标志着中国当代写作学学科已经成熟。(参见孙绍振为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写的总序《中国当代写作学成熟的标志性建筑》)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就对如何把文章主体部分写得充实丰满有很好的研究。这为我们提出“丰肚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对马正平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写作学理论方面开拓性贡献注意不够,至于有意识地把我国现代写作学理论运用于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最后,“丰肚法”从最优秀的传统中来。在中国写作理论史上,著名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最开始由元人乔梦符提出,讲的是作散曲的经验,被后人引伸到戏剧理论中,即指戏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漂亮、醒目、单一,“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记·大收煞》)戏的中间内容要丰富,矛盾冲突要展得开,所刻画的人物要饱满;结尾要简洁有力,犹如豹尾。这一著名的戏剧理论对中国写作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奇怪的是,尽管“凤头、猪肚、豹尾”这6个字,在我国当代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出现频率很高,甚至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禅”,但是,无论是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对这一优秀传统中的“丰肚”理论,缺少实质的群体性重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多(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段落教学”研究,是主要成果)。我们提出“丰肚法”,就是希望对这一优秀的传统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三、丰肚法的三个环节或步骤

我们认为,一种好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要求这种操作步骤简洁明快,如此才能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本文提出的“丰肚法” ,其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只有三个环节,即轮廓化、层次化和段意的波澜化(或延展化)。换言之,我们所提倡的“丰肚法”,主要是围绕文章主题或主旨,通过轮廓化、层次化和段意的波澜化(或延展化)等从宏观到微观的三个环节,达到使文章主体部分丰满生动的目的。

(一)第一次丰满——抽象主题轮廓化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历来认为,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等篇章问题。但是,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在结构布局中,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这些文本表层的篇章问题,而是在一篇文章中,你用什么基本的事实材料来体现你的文章中心、立意,这几个方面的事实材料,就成为了你一篇文章的大体轮廓,也是你文章的主要结构。”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以下当代写作学理论均引自马正平先生的有关著作,不再注明。)例如,在一篇记叙文中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一个人的精神特征这一立意,在一篇议论文中需要从那几个方面去确立主要观点的分论点,这几个方面就是文章的轮廓,也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主体部分。而我们所说的轮廓化,就是围绕文章的初步立意或主旨,选择材料(议论文的分论点相对于总论点来说也是“材料”), 使文章形成一个概貌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选择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渲染”(重复)和“反衬”(对比)主题、立意的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要克服学生作文干瘪空洞的毛病,首先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将一篇文章抽象的中心、主旨具体化、轮廓化。这里关键是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典型。当代写作学理论告所我们:在运用材料对主体或主旨进行“渲染”时,材料的内涵、意思要和文章主题、立意的含义越相通或越相近越好;在进行“反衬”时,材料的内涵、意思要和文章主题、立意的含义越相反或越相对越好。这样,选择出来的材料就是典型的了。

其次,要使文章的中心、主旨轮廓化,还要注意“重复”性选材和“对比”性选材的作用是一致的。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重复”性选材的作用是强化文章主旨、中心意思的正面表达,增强读者对文章主旨、中心的印象、感觉、认识,从而使文章更加感人,更能服人,更能明人。而“对比”性选材的作用,使想将文章的主旨、中心意思衬托得更加鲜明,同样是想增强读者对文章主旨、中心的鲜明印象、感觉、认识。二者在作用上是一致的。因此,当代写作学理论认为,按照“重复”和“对比”的思维模式进行选材,就能使文章的材料“围绕中心”,有效的表达文章的主旨或中心。

下面我们以中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几种文体,作案例分析。

首先,看诗歌写作我们以晓光作词、谷建芬作曲,朱逢博演唱的以思乡为主题的著名歌曲《那就是我》为例,说明诗歌创作过程中轮廓化的思维路径。为了突出游子思乡的主题,词作家精心选取了四个意象:1.(我思恋故乡的)炊烟;2.(我思恋故乡的)渔火3.(我思恋故乡的)小河;4.(我思恋故乡的)明月。炊烟、渔火、小河、明月这四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曾经反复出现,是最能引起游子思乡情结的几个典型意象或典型材料。词作家围绕思乡主题选择主要材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在初步立意之后,使文章(歌词)轮廓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使文章(歌词)的大概结构明晰化的过程。

其次,看议论性散文的写作。我们以深圳读书月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的作文《汉语之美》为例。《汉语之美》这个题目,对初中生来说有些难度。但是,初中组第一名获得者却写得很好,她的文章体裁是议论性的散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汉语的美超凡脱俗”。围绕这一中心观点, 作者对文章主旨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化即轮廓化,即运用“汉语像竹”、“汉语像茶” 、“汉语的美,平凡,却又伟大” 三个材料(或分论点)去渲染、丰满“汉语的美超凡脱俗”这一抽象主旨或观点。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小作者没有选择诸如“汉语像梅”、“汉语像牡丹”这样的材料(或分论点)去丰富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些“材料”的选择看似随意,实则颇具匠心。

再次,看记叙文写作。2005年广东省高考高分作文《芬香永存》,是以纪念已经去世的母亲为主旨的。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对文章主题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化即轮廓化,具体就是从“妈,你走后我变乖了”、“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等四个方面对文章主旨进行渲染,丰满“用行动纪念母亲”这一主题。

以上三个例子都是运用“重复”性选材来丰满文章主旨的例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运用“对比”性选材来丰满文章抽象主旨的例子。以200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为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者对文章主旨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即用“战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一抽象主题进行丰满;紧接着用“战后日本的纪念脱离理性的制约,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这个反面材料(或分论点),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意思衬托得更加鲜明。文章不是到此为止,而是紧密联系现实,批评我国部分国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过程中的不理性行为,仍然是用反面材料(或分论点)强调“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文章的主旨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第二次丰满——抽象主题层次化

在对文章的抽象主旨进行了第一次丰满化及轮廓化以后,接下来就是第二次丰满,即通过将轮廓化之后的主要材料(或分论点)层次化。

什么是层次化呢?所谓层次,即(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而我们所说的层次化,即是将文章抽象的主题、主旨或中心具体化的那些材料或分论点,进行有序化、结构化,从而达到使文章主旨进一步丰满化的目的。因此,如果说第一次丰满——轮廓化的目的是达到“言之有物”,那么,第二次丰满即层次化主要涉及的是主要材料或分论点的安排形式,目的是达到“言之有序”。

当代写作学理论研究表明:抽象主题层次化的思维路径,即典型材料层次化的思路大体有三个角度,一是按照时间顺序层次化,二是按照空间顺序层次化,三是按照逻辑顺序层次化。有一些极特殊的材料即并列性材料,从理论上讲似乎没有层次化的必要,但在作文的实际过程中,仍有进行层次化的必要。

如何进行层次化呢?当代写作学研究表明,对一篇文章抽象主题、立意的丰满,其思维操作模型就是 “渲染”与“反衬”或说“重复”与“对比”。这种“重复”与“对比”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间化的重复与对比——即吸附、凝聚,另一种是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即因果思维中的原因、背景、影响的分析、生成。所谓原因分析,就是对某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不断追问、追溯;所谓背景分析就是对某种生活和社会现象所依存的社会背景、气候进行分析;所谓影响分析就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将会产生的功能、作用、影响、意义的连锁反应的推断。

我们仍以上面几文为例加以说明。

歌词《那就是我》为了突出游子思乡的主题,词作家将精心选取的四个意象进行了层次化:1.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2.(我思恋故乡的)炊烟;3.(我思恋故乡的)渔火;4.(我思恋故乡的)明月。显然,这里层次化的主要依据表面看是空间,但实际上潜藏着的是时间的因素——从早到晚。

《汉语之美》则主要依据从具体到抽象逻辑关系,把丰满主题的三个材料(或分论点)次序化为:1. 汉语像茶;2.汉语像竹;3.汉语的美,平凡,却又伟大。“茶”与“竹”是具像,“平凡,却又伟大”是抽象。

《芬香永存》依据并列的逻辑关系,将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等四个方面次序化,对文章主旨进行渲染,以达到丰满“用行动纪念母亲”这一主题的目的。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一文,先写“战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一抽象主题或中心论点进行丰满,紧接着用“战后日本的纪念脱离理性的制约,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这个反面材料,把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意思衬托得更加鲜明。继而联系现实,批评我国部分国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过程中的不理性行为,强调“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 三个分论点(相对于中心论点它们都是材料)之间主要是逻辑关系,同时也潜藏着一种空间关系(从外国到中国)。

需要强调的是有关并列性材料(或分论点)的层次化的问题。所谓并列性材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或分论点)。一般说来,在一篇文章中,并列性材料(或分论点)由于几个材料(或分论点)之间无程度轻重、作用大小、时间先后等区分时,就无所谓层次化的问题。但在特殊情况下,当并列性材料(或分论点)有程度轻重、作用大小、时间先后等区分时,层次化的环节就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是按照由轻而重(或由重而轻)、由小而大(或由大而小)、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的思维路经进行层次化。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这种形式看成了递进式。比如,一篇以介绍“东南西北中”宏观方位为说明中心的说明文,有必要按照人们交际言语中的“习惯”,把它们层次化为“东西南北中”或其他容易接受的层次。

(三)第三次丰满——抽象段意波澜化

根据写作思维的规律,在进行轮廓化、层次化之后,主体的写作思维就进入到第三个环节,即如何使段意丰满化。

当代写作学理论把对文段意思的强化称作“足文”化。不过,如果从中小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觉得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波澜化”更好,不仅更通俗,更形象,而且更有针对性。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过:“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也。”所谓“活”者,实质就是“波澜化”。刘勰在《文心雕龙》也提出“断章有检,积句不恒”的观点,即认为处理章节(段落)有一定的法度,集字成句却没有常规,即所谓“笔句无常”,讲的也是行文的跌宕多姿。“文似看山不喜平,“段”也似看山不喜平,但中小学生作文的一个痼疾就是“平”。因此,我们认为,提出抽象段意波澜化,更有现实意义。

那究竟什么是“波澜化”呢?所谓“波澜化”,就是采用多种方式,避免段落内部的行文刻板单调,使其变化曲折,跌宕多姿、充满盎然的生机,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对文段、文句的意思的渲染(重复)或对比(反衬)。

根据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对段意的渲染、重复或对比、反衬思路或角度大致有四时间(过程、历史、源流、动态、活动)、空间(系统、结构、层次、元素、构成)、逻辑(即事理 ,如由抽象到具体、 由主要到次要、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 、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等等 )、数量程度(强弱、多少、亲疏)等等。下面看几个案例。

先看歌词《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

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

噢!妈妈,

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

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

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

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

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

 

这首歌词分别用(1)“水磨”、“浪花”、(2)“牛车”、“竹笛”、(3)“海螺”、“风帆”、(4)“倒影”、“山歌”等四组意象,从时间、空间一致的角度,渲染或重复“小河”、“炊烟”、“渔火”、“明月”等四个主题意象,不仅使歌词的每个段落行文有了波澜,而且使歌词的思乡主题变得异常丰满。

 再看议论性散文《汉语之美》的开头几段:

“朝烟袅袅。

一群人围坐在篝火旁,黄河在不远处蜿蜒至远方……

是他们!是他们这群有着黄皮肤,黑瞳孔的人们,创造了汉语。

汉语的美,超凡脱俗。

汉语像茶。相信喝过茶、品过茶的人都知道茶的独特韵味。它不同于西方传来的咖啡那样颓废;也不像流行的可乐那样过分张扬,那“啪啪”声愈加绷紧了人们那疲惫不堪的神经;更不像酒,这害人的麻醉药,梦醒时分,不还是一样地忧愁么?而茶却不甚相同。沏好一壶清幽的香茶,端一杯送到嘴边,用唇沾一点,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再品一小口,感觉茶露在舌上肆意流淌,仿佛有无数淡绿色的雾迷蒙蒙地围在四周,迥旋,缭绕,升华。整个人由内至外都精神起来了,格外气宇轩昂。”

“汉语像茶”这个段落主要是从由此及彼的逻辑角度,先用“它不同于西方传来的咖啡那样颓废;也不像流行的可乐那样过分张扬,那‘啪啪’声愈加绷紧了人们那疲惫不堪的神经;更不像酒,这害人的麻醉药,梦醒时分,不还是一样地忧愁么”三个句子,即用“咖啡”、“可乐”、“酒”反衬“茶”的超凡脱俗;接着用“而茶却不甚相同。沏好一壶清幽的香茶,……格外气宇轩昂”,从正面,或者说主观感受的角度,渲染茶的“超凡脱俗” ,行文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从而达到丰满“汉语的美超凡脱俗”这一主题的目的。

再看2005年广东省高考高分作文《芬香永存》开头两段: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你嘟起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我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是吗,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妈,你走后我变乖了”是第二段的主题句。作者的思维路径主要是从时间的角度,用对比的手法,丰满“妈,你走后我变乖了”这一段意,从而达到丰满文章“用行动纪念母亲”这一主题的目的。

最后看200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开头四段: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或主旨是第一段中的“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第2、3、4段合起来是一个意义段,也是全文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的段落。这个正面论证的意义段的主旨是第4段“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第3段则是这个段意的展开。第3段展开的思维路径,先是用黑格尔的言论与德国人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使段落内部的行文呈现出第一次波澜。紧接着,作者又按时间的顺序,用对比的手法,将德国人在“二战”后和“二战”中的行为进行对比,使段落内的行文呈现出第二次波澜,两次波澜使行文跌宕起伏,有力的丰满了本段的“小主题”,从而也就是丰满了全文的“大主题”。

需要强调的是,轮廓化、层次化既是文章整体构思与行文的宏观思维路经,也是段落内部展开的微观思维路经。具体说,段意展开的波澜起伏,段落内部行文的生动活泼,都是以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为前提的。中小学生的写作实际告诉我们,如果在理清段落内部几层意思的逻辑关系、层次结构关系之前就考虑如何使段落内部行文波澜化,大多会造成以波澜伤条理、弄巧成拙的被动局面。因为这样做是违反写作思维的基本规律的。

以上只是讨论文章丰满的一般方法,至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要写得丰满,当然各有各的特殊方法,限于篇幅,我们以后将专文探讨。

 


最后更新[2006-12-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