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韩寒的《通稿2003》已经面世三年了,但我还是这两天刚刚看到。看完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为他对教师这个群体的人身攻击(尽管我也是这个群体的一员),不为他对各门功课的鄙视,更不为他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抨击。我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感到惭愧。
说实话,《通稿2003》通篇充斥着傲慢与偏见,可并不代表他说得没道理。就好像一个人用各种恶毒的语言抨击一个丑恶的社会现象。尽管你对他偏激的情绪、恶毒的语言感到十分不舒服,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所抨击的社会现象确实是丑恶的。
记得九十年代初我儿子上中学时,我们教育界就已经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危害,并制定各种措施推行素质教育。当时,每每看到儿子每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凭良心讲,这甚至远远超过了民工的工作时间),高三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个半个小时,我是很心疼的。但为了他的前途,我只能告诉他:你是为自己学的,再苦再累也要挺过去。儿子当时说了一句话:“素质教育我是指望不上了,只希望到了我自己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不要再像我们这样。”
十几年过去了,我的儿子也有了女儿。再过三年,我的孙女儿也要上学了。可现在呢?情况非但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在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着。儿子的一些同学已经成了高中老师,他们反映如今他们的学生比他们自己上高中的时候还要苦。我们知道,一般的人都会有意无意的夸大自己承受过的痛苦,就好像我们老三届总喜欢在子女面前讲我们插队时所遭受的苦难,并适当的加上少许夸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可这些曾经同样遭受过应试教育折磨的年轻高中老师却毫不讳言,现在的学生比他们自己上学时还要苦。我想,唯一的原因就是不但比过去苦,而且是苦得多。
跟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儿子应该还算是幸运的,最起码他在小学期间度过了比较快乐的童年时光。他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很基层很基层的小学教师,很辛苦,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辅导他功课。他也乐得没人管,有玩伴的时候就出去疯玩,没玩伴的时候就爬到我的书柜上翻我的藏书看。也许是我平时对他礼貌习惯的培养以及对品性的引导,也许是我藏书中的古典教化对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意间我也算对他实施了素质教育。如今,他在做人做事方面都能让我感到满意。
但我的孙女还有这么幸运么?我非常不乐观。现在的孩子,虽说在物质条件上是极大丰富了,但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了。电视广告上的台词老是教唆家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噢!”结果,应试教育的起跑线一再往低年级、低年龄前移:从高考移到中考,从中考移到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现在更是移到了幼儿园。如今的幼儿园教的知识越来越小学化,很多幼儿园甚至开办双语班,所谓双语班,就是开设英语课。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自己的母语还没说利索呢,学什么英语?引用韩寒在《通稿2003》用过的一个成语——令人发指!
到了小学,情况更不乐观。小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虽然废除了百分制,用ABCD之类的等级标识,但总体来说换汤不换药。过去的小学生好歹还有个星期天,现在的小学生一到了所谓的双休日,时间总被安排得满满的:作文、奥数、乐器、舞蹈、形体、书法、美术、乒乓球、象棋、围棋……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各种各样的考级,各种各样的比赛。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参加各样的考级、比赛就是素质教育么?说到底,只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应试教育。
现在的中学,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老师为了抓升学率,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因为唯有升学率跟自己在学校的奖金、地位、前途挂钩。其他的什么学生的素质不素质,统统管不了。就算你想管,你为了抓学生的素质,降低了升学率。别说学校领导要批评你,就连家长也不会放过你。一个高中班主任曾跟我说过,他班上一些他应该喜欢的学生,他没法喜欢——虽然品性很好,但成绩不好让他喜欢不起来;一些他不应该喜欢的学生,他没法不喜欢——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成绩好不需要他费心让他没法不喜欢。这样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作用么?我非常敬重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谈到现在的电视节目时曾经说过一句话:“万恶的收视率!”片面的追求收视率,让一些电视台的节目越来越强调对观众的感官刺激,品位越来越低、越来越粗俗。我也要说:“万恶的升学率!”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让老师越来越累,孩子越来越苦,家长越来越心疼!
现在,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对应试教育极度不满,可应试教育依然是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就像一个满载乘客的大客车,虽然车上所有的人都希望它能停下来,但它还是以强大的惯性横冲直撞。这辆大客车真的无法停下么?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这一切都听从一个指挥棒的指挥——高考。
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到了现在的地步,不仅仅教育界,整个社会都应该负责任(唯一没有责任的就是孩子),就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脱不了干系。但高考无疑是最应该负责的一个环节。七八年恢复高考,让无数寒窗下的学子没有寒心,也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知识分子的推动。但就像中学政治书中讲的:合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相对于发展后的生产力,原有的生产关系又会形成一个桎梏,限制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就要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可以说七八年恢复高考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乃至经济的发展。可发展到现在,高考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应形势。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教育界、社会上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讨论也不绝于耳。可以说,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几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分歧只是具体怎么改。我自己对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自己的看法,在2006年12月31日的《高考:一揽子改革不能解决一系列问题》有具体阐述。
最后,话题还回到韩寒身上。韩寒是那种在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而且还横溢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最不适合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不过韩寒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好在还不是牺牲品,他在自己的道路上闯出了自己的天地。也许是他“恨屋及乌”,在他的作品中几乎将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界都一棍子打死了。我并不担心。鲁迅曾经因为庸医贻误了他父亲的病情而一直对所有中医持否定态度,但到了晚年还不是在作品中给中医平了反。我想,会有那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