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李泽厚被研究》
出处:少堂转贴      阅读次数:148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泽厚被研究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7年1月24日   

李泽厚被研究
李国涛

  研究学者李泽厚的著作,近来出了几本,如易中天的《盘点李泽厚》和何晓明的《返本与开新》。在《中华读书报》(2006·12·13)上读到刘东超的短文一则,题目是《当李泽厚成为研究对象……》。这是一则书评,评《返本与开新》一书。文章立意很新颖。它说研究李泽厚并不是新鲜事,李泽厚少年成大名,80年代对他就有许
多赞扬和批评。问题是,现在人们已经不把李泽厚当做一个“大活人”来与他争辩什么,讨论什么。而是把他“看做不会(或不去管他会不会)做出反应的历史人物来对待。……在新世纪之初,(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也有)李先生似乎渐渐成为别人研究的对象,成为思想史中的人物了”。“也可以说,李泽厚已经被思想史的步伐迈过,他不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还能成为什么?”这里说“被迈过”,当然是可悲哀的事。在今天风起浪涌的时代,后浪很快推过前浪,新人又有新见解,又有新建树,又领一代新的风骚。但是我又想,一个学者,生前就成为“思想史中的人物”,也是值得自豪的事。前几天读陈平原在《社会科学论坛》(2002·12)上的讲演稿《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其中还提到:“记得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他是从冯先生的话里,理解了读书要识大体,不十分纠缠于细节。这也可见当年李泽厚的影响。可以说,当年李泽厚一出道(此前他已有许多为人称道的论文)就是一个有分量的人物。是的,可以称为“人物”,不过还没有进入思想史。当年事还为现在的学人记得,提出,也许说明他真的进入了思想史。

  李泽厚大约真的没有兴趣对研究自己的著作表示意见了。他和陈明在2001年有一个对话录,在2002年出版,名为《浮生论学》(华夏出版社)。这次对话很随便,很活泼,也很有趣。我引几句供读者看。16页谈到自己的成就,他说:“并不见得我的地位就一定比他们(指余英时等学者——本文作者注)低……在台湾,叫我大师可不止一次。”在156页,谈到现在了,他说:“我想我没什么事可干了……一点失落感、酸楚感都没有……(许多人)视我如无物……我知道我顶多只能开点风气,如是而已,早就说了不为师……”真的没有失落感吗?会有一点的,那就是感慨。这也是常情,应当有的。我作为当年的老读者,现在还很喜欢看他的书,这个活着的“思想史人物”的书,清新,活泼,有锋芒,有锐气。即使许多意见已不能惊四座,他可也不是现在的什么“学术明星”能比得了的。说到这里,我想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的精彩比喻:“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铁路一直延伸,但也不能没有终点。



最后更新[2007-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