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王彬彬:对王朔的一点回应》
出处:少堂转贴      阅读次数:149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彬彬:对王朔的一点回应

对王朔的一点回应




南方周末    2007-02-08 15:27:35



  □王彬彬
  
  关于“大院子弟”王朔及其小说,我在数年前出版的《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一书中,有较详细的分析。本来不打算再就这个人说什么话了。但这两天,有朋友来电话,说王朔“复出”了,在一个什么周刊上发表谈话,并且“骂”到了我。又说在网上或许可搜索到。打开电脑,果然在网上找到了那篇题为《王朔:我是毛泽东教育出来的》的文章。其中关于我的话是这样的:“王彬彬为了城市户口和就业,博士生毕业又去拉关系,混进南京军区,这是对人民军队的玷污,我觉得非常卑鄙。”
  读这段话,我既有真实的愤怒,又有啼笑皆非之感。令我啼笑皆非的,是“对人民军队的玷污”这句话。这样的话,是让人如鲠在喉,却又无法一吐为快的,即使我有胆写出来,也一定会被编辑删去。这其实是王朔骂人的惯用招数。他虽然总在以“体制外”自傲,但他非常清楚他依仗着的是什么。与王朔争辩,谈论王朔小说,其实都不能把想说的话尽情说出来。我那本书中关于王朔的部分,就有许多欲言又止、欲言又不得不止之处。
  令我愤怒的,则是“为了城市户口”
  这几个字,这体现了作为“大院子弟”的王朔,对农民的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歧视。王朔此番“复出”,大言不惭地谈到了“平等”。而把人先天地分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两类,这叫什么“平等”?王朔们生下来就有的身份,农村人“博士生毕业又去拉关系”才能得到,这“平等”又在哪里?而这样的拼搏、挣扎,却要被王朔骂为“卑鄙”,这“天理”又在哪里?
  至于我,虽从农村走出,却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是所谓“国家干部”,所以也生下来就是“城市户口”的。1978年夏,我参加高考,被部队院校洛阳外语学院录取,成了“人民军队”的一员。这真是我做梦也不曾想过的。1982年毕业,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在度日如年中热切地盼望着换个环境。但却是“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1985年冬,天上掉下了馅饼。现役军人可以报考地方院校研究生。我激动地报考了复旦大学。但上面很快又说,考上地方院校者,不得转业,毕业后仍须回部队。从1986年到1992年,我从硕士读到博士,复旦大学决定我留校。为了让部队开绿灯,我给其时的南京军区有关领导写了封信。这位领导却在我的信上做了将我调入南京军区创作室的批示。这样,我就又回到了南京军区。1999年,经连续几年的争取,我终于转业到了南京大学。
  我个人的经历并不重要。王朔对我个人的侮蔑也大可一笑了之。我之所以在这里写一份自己的简历,是想说明王朔说话有着怎样的方式。王朔如果仍以这样的方式说话,那么,他宣称自己由北京流氓变成了北京“老王”有多少人相信呢?至少我是不信的。
  王朔现在读佛经了。如果能“立地成佛”,那当然是大好事。法朗士小说《黛依丝》中的黛依丝,就是从一个娼妓变为虔诚的教徒的。但从王朔“复出”后的言论看,真是毫无长进。中国向来有“吃教”的传统。而“吃教”在今天,也正成一种时尚。前些时候,与几个朋友聊天,谈到南方一位信了上帝且不时把《圣经》挂在嘴上的教授。有人说,他信教后做起恶来似乎更心安理得了。每星期去一次教堂,就像是每星期去一次澡堂。于是乎,每星期都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其实也是“吃教”之一种。王朔的读佛经,也逃不出一个“吃”字。

最后更新[2007-2-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