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谓后生
2月11日那天,刘元元给我短信:王老师,17日晚看湖南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哦,我的节目是第三个,第一个里也有我. 象这样的短信,这几年接到不少.大凡元元有比赛或演出,就给我短信.这一次,我同时有两个学生上湖南的春晚,周笔畅和刘元元.也算是一个奇迹吧.
刘元元是我在内地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其实她还有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我好哥们刘安明的女儿.在内地时,很多学生都叫我应哥,惟独元元不能叫.当然,她也一直是呼我"王叔叔"的,偶尔也叫王老师,那是在教室里问题目时的称呼.安明两口子是我们那县剧团的演员,剧团解散后,他被安排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小镇医院药房里,老婆则去了公路局.其实我和安明的交往应该追溯到我读高中的时候,那会儿我课余喜欢在小镇的街头晃荡,于是就认识了剧团下岗后喜欢钓鱼和喝酒的安明.安明钓鱼比我先上瘾,且很专业,一顶橘黄色草帽是他的标志.安明喝酒也很厉害,有段时间老是唬我,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央求我把他扶回家.
县剧团的解散,让很多艺术人才流失到了民间.比如后来成为我武术教练的李中德.而唱武生最成功的刘烈红,也是我的师祖,改行专攻岩鹰拳,最后成了国内著名的武术家.80年代有个电影叫<<武林志>>,里面有个叫牛武的,就是他扮的,后来他还拍过<<天国恩仇>>等,都是主角了.再后来的<<乌龙山剿匪记>>里的独眼龙啊钻山豹啊瞿副官啊都是那个解散的剧团里的演员.但刘安明是唱青衣的,挤不进拳头艺术里去,尽管也算是医院职工,但终究是下岗再就业,不是技术人员,于是就一直清贫着.
我读大学期间,每次暑假都要去安明家喝一回的.那时候元元还没读小学,常坐在我膝头上等我喝完了带她下楼买旺仔QQ糖.买好了还要在楼下吃完再上去,怕批评,很乖巧的样子.安明两口子也算是曲艺世家,元元也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很多年里,我们那县里举行的各类唱歌比赛,她把第一名全拿了.父母也有让她走这条路,遂个什么心愿的意思,于是下大力气培养她.在这方面投入的大了,自然也就让日子紧巴起来.前年我从深圳回湖南,看安明一家还住在剧团的老筒子楼里,陈朽的木楼板,一踩上去就崆崆做响,尘土飞扬.很老化的家具,能清晰地看出两口子为培养元元所付出的努力.
我们那的人都知道安明两口子在女儿身上的付出很大.好几次安明跟我说过他的苦衷:女儿爱好这一行,不送的话,于心不安;坚持送下去的话,目前一家人的生活质量很受影响.好在元元一直是个乖乖女,高中阶段的寒暑假赴各地找老师学习音乐,尽量节约开支,文化成绩也一直不错.高中毕业,因为突出的成绩和在湖南中学生中的影响,被湖南大学看中,特招进了新闻学院.以歌唱特长进湖南大学,在我们那还是很值得高兴的事.
2004年我经过长沙时,和几个在那读大学的学生一起吃了个饭.按当时其他学生的说法,元元已是长沙高校的小名人了,号称是"小宋祖英".依然是乖乖女的形象,淡淡地说了这几年的成绩.05年提前毕业被湖南歌舞剧院要了去做主力歌手,再后来就是听说出唱片出新歌等,被封为湖南"民歌小天后"了.这一回上湖南卫视的春晚,据说很让星探大吃了一惊......
多年的培养,终于初见成效.我想,安明这次过年,抽的烟该上一个档次了.记得上次见面,他抽的还是2元5一包的红豆.
天涯上有大量刘元元的照片: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06265.shtml
2. 和以梦为马的人在一起
来自王小应博客http://wxy8405.blog.sohu.com/
说走就走.
文学青年要见耳朵,我比当事人还兴奋,好象为耳朵做了件莫大的善事似的.从家里提了两瓶茅台,找了个红包,立马出发.酒是准备给耳朵他爸的,前天他给我电话说近几天要回老家;红包是备来给耳朵女儿的,上次满周岁我缺席了.
文学青年是一帅哥和美女.美女是一服装公司老板,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那种.开一红色跑车,小资得要命.说是被31区作家群感动了,非得马上见一见.寻死觅活地,给纯文学以很大的希望.帅哥话不多,象是美女的跟佣.我也不多问.我的兴趣在美女那.
耳朵短信说在上川路名匠咖啡见面.我们百里迢迢却比他还先到.待我们落座点好饮料了,才看到玻璃幕墙外一长发瓢瓢的小老头孑孓而来.我对文学青年说:耳朵来了.
这回见面我们是拥抱.耳朵单薄的身材在我的臂弯里象一片叶子,这就印证了他的名字---叶耳.寒暄中耳朵告诉我们,十月五定他们都回去过年了,他本来也是准备回去的,临时只让父母带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回家了,说是主观上还是很想回家的,客观上有点什么障碍.我暗暗捏了捏口袋里的红包.
和耳朵聊天是件很惬意的事,因为他总是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激情.困难对他好象只是生活的必需.记得应该是徐一行说过的:所有的困难只是困难本身.关于这句话,我曾经在课堂上要我的学生谈过感想.对于困难的解读,你无须去看太多文字的东西,和耳朵聊上一两个小时再走在大街上,你就会觉得春风拂面了.
我问最近有什么好消息."<<特区文学>>三月号发个特刊,<<人民文学>>三四月号有我们的专版,一个中篇刚在<<青年文学>>刊出......"耳朵一路数下来,都很重量. "我说过,07年,一定要浮出水面."
文学青年创作方面记者式的提问,让耳朵很好地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倾诉欲.眼睛望着我,说的内容却是向着美女文学青年,还时不时地涮我一下.对于我递过去的烟是来者不拒,但每支都只抽了不到一半,就由它在烟灰缸里自燃,我心疼得厉害.
但我能很清晰地感觉到,坐在我对面的,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写作者,而更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抱着对文学的忠实信仰,行走在一条通往乌托邦的路上.我就是这么真实地见证着一位文学青年成为作家的这一艰难历程.与很多人相比,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叶耳的付出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为了文学他放弃了很多常人所难以割舍的东西,比如说稳定的工作,优厚的收入.他的脚步飘泊不定,从南到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然而对待这一切,他又是从容的.
回关内的路上,红色小跑车的高动力一路超车,文学青年大谈此行的感慨.我一边唯唯诺诺,一边在想,我们确实应该对生活承诺些什么.唯如此,才能让自己也能象叶耳在文学的大道上一路狂奔一样地前行.
叶耳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szyeer

3. 寂寞的伟大和沉重的感动
还是彭水,又是短信.
情暖岁末.几乎是一夜之间——豆洪波,这位因重症贫血引发肾衰竭的25岁乡村教师成了山城重庆家喻户晓的名人.“发送字母T到01931,就可捐出10元爱心款拯救山村教师.每部手机限捐50元.”仅仅过了6个小时,就有来自四面八方的10万余元捐款到位!已经很久没有找到这样暖人心脾的感觉了:在一个个陌生人的指尖之下,一座城市,在短时间里传递着对一位乡村教师的情谊,传递着他们对那个遥远的山村里一群想要留住老师生命的山里娃的情谊.
多年以前,在大学的体育馆里看电影<<高朋满座>>,被感动得涕泗双流;参加工作后看<<凤凰琴>>,又被感动得泣不成声.两部电影都和我的职业有关,所以也就看得格外投入.其实,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用他们柔弱的双肩撑起来的.他们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这一次,是豆老师.这回不是一出戏,也不是"诗案",而是一次真实的爱心大展演,是一场组织迅速的爱心集体战,是一场跳动在指尖的爱心大合唱. 还有十几个小时,送别狗年的鞭炮就要炸响了——在这个时刻,我们能听见小金猪快乐奔跑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能听见一只只手机按键的声音,记录着一群人潮涌海啸般的爱心. 我,还有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时刻:2007岁末,为了救助一个乡村教师的生命,有那么一座城市,有那么一些人,在同一时段里敲击过同一个字母,拥有过同样澎湃的心跳!
爱是一种力量,她可以互递和传播.因为山村小学教师的身份,围绕着豆洪波的爱,又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两年前,老酒在深圳也发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救助肾衰竭学生的募捐行动,短短三天里募集到14万善款,把一位副班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我没有今天这样感动过.今天的重庆让我觉得如此可爱如此令人敬重的原因,是豆洪波的身份.我依稀看见云层深处的曙光,款款洒向<<凤凰琴>>里的主人公们.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同舟共济,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撑.这让我感动,也让我不能不感动!
老酒在这里,要以一位教师的身份,感谢千千万万用拇指传递伟大爱心的山城好人,感谢卖鸡蛋卖玉米救老师的山里娃,感谢重庆移动和联通,感谢中宣部,感谢全国所有关心豆老师的好心人!一个人的坚强是寂寞的,寂寞的坚强唤来今天这样众志成城的力量,却又是让人感动的.豆老师的家一贫如洗,但豆老师又是天下最富裕的人.从豆老师身上折射出来的光芒,照耀着千千万万奉献在贫苦乡村的小学教师,让我们看到希望,看见曙光!是的,我们曾针贬时弊,也曾牢骚不断.但是,我们对愤世嫉俗的宽容,并不意味着我们都愿意仿效;我们整天牢骚满腹,也并不妨碍奋发有为;我们整天“指点江山”,但绝没停下过埋头实干.相信我们,相信我们那淳朴的山村,和那一群默默地挣扎在山村小学的豆洪波们.
播撒爱心的甘泉,必然收获到爱心的海洋.豆红波撒向学生的关爱,收获了一座城市的热辣辣的爱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是纯洁的友谊和爱情;花儿为什么这样鲜?因为浇灌它的是青春的血液.徐本禹是幸运的,因为他被媒体发现了——这至少能给他些许的援助.豆老师还在病床上躺着,他也是幸运的,因为媒体也发现了他. 但,还有很多象他们一样的山村教师呢? 我们能不能让英雄少流一些泪水呢?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豆洪波和徐本禹是富有的人,因为在既往的岁月里,他们让我们泪流满面.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颓圮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寂寞.扛起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也许他们还不足以让这个世界铺满阳光,但终究让我们有了对爱的期待;也许他们还不能让温暖洒遍人间,但他们点亮的火把,真真切切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谨以此,表达老酒对寂寞的伟大的沉重的感动.
相关报道: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07/02/16/2502@3681638.htm
拯救豆老师 牵动全中国(图)

2007年02月16日11:43 来源:千龙网
全国行动:中宣部要求全国媒体作报道
昨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紧急通知,通知发给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光明网、中国广播网、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省(市)委宣传部。
通知说,重庆市彭水县桑柘镇鹿青村小学教师豆洪波,勤奋敬业,教书育人,担任该校语文课、体育课、自然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授课任务,因工作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重症贫血并引发肾衰竭,于1月8日晕倒在讲台上,做肾移植手术是豆洪波活下去的惟一希望,但巨额医疗费,对每月收入仅几百元,要养活妻子和孩子,还资助两名贫困学生的乡村教师,是一个天文数字。
2月13日,重庆全市展开了“拯救绝症教师——2007生命救助大行动”,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捐款,激发人们的爱心,他所教过的学生卖玉米、鸡蛋为救治老师筹钱,当地有关组织也在积极帮助豆老师。
中宣部要求各新闻单位共同组织和积极参加“拯救山村教师豆洪波行动”。报道要突出豆老师勤奋敬业的事迹、社会各界的关心、拯救豆洪波的最新进展和社会反响、普通群众关心豆老师生命健康、医疗卫生部门的努力、孩子们捐出压岁钱、企业界人士关心慈善公益事业、当地各级组织和政府的关心等情况。全国各报纸、网站关于豆老师的报道统一栏目名称为《拯救山村教师豆洪波行动》。
捐赠办法
1.移动用户:编辑短信T发送至01931(每条短信捐助10元)
2.联通用户:编辑短信T发送至898919(每条短信捐助10元)
3.电信用户:编辑短信T发送至3333114(每条短信捐助10元)
4.拨打声讯电话966114(每次拨打捐助10元)
5.《重庆商报》全国救助热线电话(023)966965
短信及声讯捐赠只限重庆地区
媒体联动:豆老师上新闻联播感动观众
昨天晚上7点15分,一条标题为“拯救山村教师豆洪波行动,重庆市民纷纷捐款”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全国上千万观众看到了豆洪波老师的感人事迹。
画面出现一贫如洗的家
“一位年轻的山村教师因为劳累过度而身患重病,为了挽救他,被感动的重庆市民纷纷解囊相助。”当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宏民将故事梗概说出后,电视镜头里,豆洪波老师任教的山区小学,一贫如洗的家,他与学生们在破旧校舍前的合影,他嗷嗷待哺的女儿,都一一闪现。
电视解说:“对于年仅25岁的山村教师豆洪波来说,2007年1月8日是个残酷的日子,这一天他突然晕倒在了讲台上,经医生诊断,豆洪波患上了肾衰竭,生命垂危。彭水县鹿青村是一个贫困村,豆洪波长期担任村里小学的班主任工作,他所任教的班级有72个学生。”
豆老师一周最多上24节课
豆洪波躺在病床上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语文、体育、自然、思想品德、社会,都是我在教,我一周最多上24节课。”
电视解说:“去年10月,豆洪波因劳累过度,两次吐血住进了医院,他却不顾医生的劝告,又回到学校,肾移植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可是数十万元的医疗费,对于每月收入仅700元的乡村教师来说,是不可想像的。豆洪波除了要养活妻子和不到1岁的女儿,还要资助两名贫困学生。”
病床上的豆老师:“我都准备放弃了……”
看到热心短信 豆老师微笑
电视解说:“听到这个消息,学生们卖掉了鸡蛋和玉米。豆洪波的事迹(本报率先报道)感动了重庆市民,在消息发布后短短7个小时内,捐款金额已经超过10万元。”
豆老师面向镜头讲述了让他特别感动的事:“(有一位捐款者)捐了3万元后没有留下姓名和电话就走了……”
电视解说:“人们纷纷通过手机短信捐款,对于豆洪波来说,这些短信给予他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给了他勇气。”
“看了这些短信,我相信我以后一定能治好。”镜头里,病床上的豆老师脸上泛起了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