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07.2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1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监考教师分发的考生信息条形码是否正确;之后务必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和考生号,同时,将监考教师发放的条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24分)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纰漏/霹雳 新鲜/纤维 相形见绌/咄咄逼人
B.巨擘/糟粕 疤痕/奇葩 恪守不渝/溘然长逝
C.陷阱/饥馑 翘首/憔悴 有恃无恐/两山对峙
D.贞烈/箴言 昏厥/攫取 步履蹒跚/心宽体胖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了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
B.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曾经导演过执牛耳的《红高粱》,但最近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却引来了一片争议。
C.博克瑟是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表上述言论的,此次听证会就布什的伊战新策略向赖斯进行了质询。
D.在新作首发式上,面对如潮的好评,这位作家谦虚地说:“我的拙著出版,要感谢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各位读者的厚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深圳市首次举行“万绿园新春年会”,中华民俗文化村推出第一届炮仗烟花节和“狗”文化系列活动都给节日添上了喜庆的色彩。
B.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C.由于人口增加,往往出现滥伐林木、盲目猎杀、超限采摘、过量捕捞等问题,造成多种生物物种濒临危险和灭绝。
D.伊朗外交部长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如果在2月2日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将于同月4日停止允许核查人员对其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
4.下面的幽默小故事中,莉迪亚的思维过程包含三个环节,请用三个分句组成的复句来说明她的思维过程。(4分)
自作聪明
莉迪亚和内奥米在海德公园玩了很长时间。
内奥米不安地问道:“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了?”
“噢,还早呢。现在肯定还没到四点钟。”
“你又没有手表,怎么知道得这样准呢?”
“我妈妈对我讲过,叫我在四点钟必须回家,现在我还没有回家呢!”
第一分句:
第二分句:
第三分句:
5.生活中往往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情况发生,这时候就需要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做出反应,立即组织语言临场发挥,这种语言就是应变语。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在广州主持一台大型文艺晚会,上台时不小心踩空摔了一跤,请你为杨澜设计一段应变语,以化解这种尴尬。(5分)
6.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句子使用了同义反复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然后写一段话,要求其中也使用这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6分)
老乡们,咱们盼星星盼月亮,日盼夜盼的东西,今天盼来了……全新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今天,此刻,脚下,开始了。
(说明:这一题材料和说明文字均选自吕叔湘《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第92页)
二、(3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
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审查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
C.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 一瞬:时间很短
D.喜为非礼之貌 非礼:不礼貌
8.下列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入其所精业 天下其谁非盲也
B.吾方以为吊也 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C.诗书之陈于前 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D.昏昏然而行 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9.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D.邪正在前不能释
10.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1.翻译和断句(8分)
(1)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②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3分)
(2)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分)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谒岳王墓
袁 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西湖
郁达夫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①。
【注】①: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在西湖筑防洪堤,后人名之曰“苏堤”。
(1)袁枚诗中涉及到的“伟人”是指明代的于谦和宋代的 。郁达夫的诗句“淡妆西子比西湖”化用了诗人苏轼的“ , ”。(写出原诗句)(2分)
(2)“江山也要伟人扶”“江山也要文人捧”两句诗,一“扶”一“捧”,境界各异,试指出“扶”和“捧”的不同含义,然后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小题)(5分)
(1)风之积也不厚, 。 (庄子《逍遥游》)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3)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5)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6)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无论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还是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近代岭南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精神。
一方面,近代岭南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岭南文化经世致用的功利性特征。早在古代,地处南海之滨的岭南地区,商贸素称发达。处于岭南中心的广州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港城市,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岭南又因大山阻隔而少受北方战乱和政治风波的干扰,逐渐形成了重利实惠的社会风尚。在这种商业氛围的影响下,岭南的文化人士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乃苍生之所依,因而他们的学术视野无不关注到这一领域。从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到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都体现了岭南学者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而岭南地区在明清之际一大批儒商的崛起,更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自明万历年间以降,广州因外贸的刺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不断强化和明确化,重商、求利的价值取向更显突出。特别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贸易的进入岭南,进一步助长了岭南人务实求利、经世致用的观念意识。这一特征不仅反映在近代岭南思想家们的思想体系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上,而且也更集中地表现在近代岭南的经济思想之中。事实上,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几种有影响的经济思想皆发源于岭南,几个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也产生于岭南。从洪秀全、洪仁玕,到郑观应、何启,再到康有为、梁启超,一直至孙中山,均是如此。
另一方面,近代岭南文化也承续了革故鼎新、开拓创新的岭南人文精神。唐代张九龄开创了诗歌的清淡之风,一洗六朝与初唐的脂粉之气;慧能改革佛教,首创南禅的顿悟法门;明代丘濬革新了以明理学为主导的思想,首开政治经济学术方向,“经济理学,兼而有之”;陈白沙创江门学派,与传统理学抗衡,早于王阳明走向心学倾向。到了近代,开拓创新的岭南精神得到进一步强化和集中体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黄遵宪进行的诗界革命,陈澧开创的新的地理、音韵研究方法,如此等等,无一不体现近代岭南文化开拓创新的文化特质。而且,近代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相对于近代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封闭格局更显得耀眼和可贵,使得岭南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精神的发源之地。
(节选自唐孝祥《岭南文化的近代精神与未来发展对策》)
14.下列对岭南文化经世致用的功利性特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岭南文化有重商的价值取向。
B.岭南文化人士有重视国计民生的传统。
C.岭南文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动接纳。
D.岭南文化具有重利实惠的特点。
15.下列不能证明近代岭南文化具有经世致用或开拓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和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B.近代几种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和几个有影响的经济思想家都产生于岭南。
C.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的农民斗争,孙中山领导了旧民主主义革命。
D.梁启超创造了新文体,黄遵宪进行了诗界革命。
16.下列关于岭南文化的叙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岭南之前,岭南文化重商求利的价值取向尚不鲜明。
B.岭南文化人士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岭南经济是国家的命脉,乃苍生所依。
C.丘濬和陈白沙在理学方面的革新和发展,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
D.岭南文化的近代发展历史在近代整个中国的文化思想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7.问答题。(9分)
(1)试分析近代岭南文化经世致用特点的形成原因,并请据此概括出地域文化形成的一般规律。(5分)
(2)有一种观点认为,岭南文化经世致用的长处,有时候也导致急功近利;开拓创新有时候也因为文化根基不厚而导致后继乏力。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15分)
注意:第四大题为选考题。以下有两类选考题,一类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另一类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值都是15分,每一类考题有三个小题。考生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类作答,不跨大题做小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说不尽的钱穆
鹿忆鹿
Ⅰ.到钱穆先生家赏枫
到钱穆先生家,为了赏枫。
有时专程到某个朋友家常是为了看花看树。
头痛时总会想起一个朋友,因为他有同样的症候;看到路上卖炒栗子的也会想起他,缘由我们一起在异地开会时好几日的黄昏总买糖炒栗子吃。我们偶尔见个面喝茶闲聊,或是一起开会什么的,倒从不知他家何处;第一次去他家是为了看杏花 。他在电话中说:门口杏花开了,过几天要谢,你赶快来。我搁下要写的论文,要读的书,再无一事比看杏花重要了,疲惫至极的心情陡地活过来。驾了一小时车,满树杏花迎我,以饱满的冰清玉洁风华;杏花,在午后斜阳下绝尘的美再无花可拟。
看过杏花,喝了一杯春茶,在回程的高速路上,迷途了两次,误入桃源的武陵人,找不到原先的路。
杏花美原是因为那是朋友的家,人精彩,杏花就美了。二十年前写论文之故到过昆明几次,现在几乎再无去的念头,想想或也是因一个朋友,他离开了,昆明再无可看之处。朋友又到杭州,一直想去看西湖的荷花,也是因为人。西湖的荷花终究不再召唤我,因为在杭州的人又走了,像似漂泊的云。
到钱穆先生家的心情也一样,为了看那片青枫树转成美丽的红色。每天两次,清晨与黄昏,看到墙垣外的青枫与月橘树,就看到素书楼的牌子了,是临溪路七十二号,我上课的东吴大学是临溪路七十号,临溪是临外双溪。不管他是否邀请我,偶尔心血来潮,到他家的院子转转,有时甚至登门入室到他的书房与卧房。
钱穆先生离家很久了,每年秋天,只有青枫树自顾自红着,好像钱先生在的时候。
深秋以后,青枫的绿叶染成红色,款摆出最美的容颜让人记得,离枝飘落,化做春泥。
到钱穆先生家,他不在,满院红叶无人扫。
Ⅱ.午后素书楼
素书楼是东吴大学最有学术象征的地方。
这儿原是钱穆先生的家,政客抨击他占有公家房子,他二话不说,搬出去,未久,离世。抨击他的人道了歉。素书楼现在是钱穆故居,成了台北市公交车的一个站名,与东吴大学并列在一起。因为素书楼,外双溪畔的东吴大学有不一样的氛围。
午后,阳光洒在黄金竹与青枫上,我在院子斑驳的树影摇曳中想起读过的文章,青海的一个作家说他将钱先生的《论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放在床头,每晚临睡前要读一读,使自己睡得好。一个有学术高度的学者,他的著作原是可以抚慰灵魂的。
钱先生的家中有很多书,大多是他写的,或是别人写他的……院中的那张大石椅,钱先生曾坐着吹笛;有个小茶几,是与夫人下棋的;让人难忘的是一张若有所思的相片,望着远方,寂寞无人能解的神情。某种高度的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或是看到的与别人不同,心事只有自己懂得。接触神话学以后,对历史似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文字之前算不算历史?看着旁边的教堂,想起马克思说的话,神话是人类的童年。人相信神,神才存在;人,创造神。
外头的朋友来访,总要一起到素书楼看看。有朋友说他从年轻到中年,一直在读钱先生的书。
午后,阶梯一级一级上去,右边枫香的叶子落了一地,细瘦的金黄色,叶尖如短剑,叶型美好;左处是一棵橘树,结的小黄果在很高的地方,每年秋天之前,总会飘浮淡淡的香,白色的小花开着,就在素书楼的墙垣外。有些年轻的学生,从未去注意这几棵树,只安分地坐在石阶上,不知所云地背诵着手里影印的一张纸。马奎斯小说中有一只鹦鹉,会一字不漏的背《马太福音》。
院中有几张木桌,说是要经营个茶坊,许久了,一直闲置着。我一直等着等着,要在这儿喝一杯春天的茶,吃一块枣泥饼,像似每日午后来向钱先生请益。
研究室与素书楼为邻,可随时提醒自己的灵魂,免于,坠落。
(选自2006年9月20日、11月8日《中华读书报》,题目为试卷编写者所加)
18.“到钱穆先生家赏枫”一节,直接写到钱穆先生家赏枫的文字很少,却在写赏枫以前,花了不少笔墨写到朋友家赏杏花、赏荷花的事,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5分)
19.本文两节文字,既写到了枫,也写到了橘。请问,枫在文章中象征什么?第二节第6段写橘的深层含义何在?(5分)
20.散文要求写真,小说却要虚构。请你以《说不尽的钱穆》一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虚拟鹿忆鹿与钱穆先生的交往,写一篇微型小说。要求:(1)大胆想象,合理虚构;(2)情节要符合人物身份;(3)给你虚构的小说拟一个恰当的题目;(4)字数最好不要超过100字。(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访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记者(以下简称“记”):“哪位中国作家有望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有多远”,这样的话题近几年一直在中国国内争论不休。你怎么看待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心态?
马悦然(以下简称“马”):我想告诉中国的作家们,不要把这个奖看得太重要了。它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选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但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是认为这个人写的东西是个很好的作品,就这样而已。现在这个世界上有500个作家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每年只能发一个。
记: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不同的文化,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如何能做到公正?
马:这是不可能的。标准很苛刻,作品文学价值要求很高。公平只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观念。
记:你虽然一再强调这个奖并不是那么重要。但事实上,一些中国作家仍然很在乎。
马:我现在每个月至少会收到15封信,给我寄稿子,要我把书稿翻译成瑞典文、出版,给他们弄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那你帮助他们了吗?)当然没有!因为我翻译的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自己喜欢的作品。
记:有一种说法,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是缺少好的翻译家。你怎么看?
马: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文多么好,都不应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英国人,文学修养很高的一个英国人,他通晓自己的母语,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现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文学作品,这个糟糕极了。翻得不好,就把小说给“谋杀”了。
记:你最近可有翻译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
马:这段时间,我在翻译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连说两遍书名,语气轻柔)。译本在瑞典马上就要出了。这部小说,写的是山西北部山村的农民在“文革”时候的生活,他是用农民的语言来写作,非常动人。在1973、1974年,他们穷得要命,吃的都是土豆。这不仅是物质上的痛苦,精神上也有一种痛苦。(语气突然变得愤慨)中国要是没有办法把农民问题解决好,那中国就没有希望了(注:助手陈文芬说,马悦然前年去了作家李锐插队时呆过的山西邸加河村,目睹了当地一些农民的现状)。
记:许多人都知道你致力于研究、传播中国文学,却不知你也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
马:是的,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的乡愁。
18.请结合访谈内容,具体说说这篇人物专访之所以成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原因。(5分)
19.本文受访者马悦然先生对中国文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5分)
20.从文本看,中国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态?(5分)
五、(60分)
21.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反复思考而又没有取得共识的焦点问题。人性问题也苦恼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例如,面对他人的失败或不幸,大多数人会产生同情或恻隐之心,显示出人性善良高尚的一面;但是,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的时候,为之高兴的固然不乏其人,心态复杂的也许更多,甚至还有比心态复杂更等而下之的恶言恶行,从而深刻地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人际间的许多矛盾纷争由此而生。
请以“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请以“在享受的时代学会感受”为题目,写一篇命题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