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厦门市‘速印宝’杯中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比赛”于2006年12月30日上午举行,全市各中学推荐的200多名语文老师参加。比赛的作文题目是:以“读书与教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比赛组委会特聘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潘新和等教授组成专家组,对参赛文章进行评选。孙绍振老师还欣然将自己的新著《名作细读》签名赠送给五名一等奖获得者。
以下是一等奖的文章。感谢厦门陈爱萍老师惠寄)
1.教师现场作文:“书”境
汤露
天堂是什么?
一间小屋,四面是书。
无论是镶着金边浩浩荡荡的伟人著述,还是返璞归真稚若童言的凡人小作;无论是发人深思启人智慧的哲人宏论,还是亦庄亦谐逗你一笑的民间趣事;无论是久置床头书页卷旧的经典华篇,还是毁誉未平油墨飘香的当红畅销书,都可以在这里占据一隅。就像夜夜的沙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与谁交谈。
然而这只是一个童心不泯的梦想,我离天堂还很远,也许需要日日焚香膜拜祈祷,抛却世俗种种诱惑,洗净风尘仆仆的心灵,才能走进“天堂”温暖的阳光中,铺晒自己赤裸而真诚的灵魂。
灵魂?我带上了吗?
有一个故事已经在记忆中变得模糊了。说的是一支旅行队伍在导游的带领下在沙漠中走了六天六夜。忽然,导游停下来不走了,游客催促他,导游慢条斯理地说:“别急,让我的灵魂赶上来。”哦,原来是灵魂与肉体有时候是分开的!
为了证明灵魂没有重量,愚蠢的科学家把一个垂危的人(不知是既脏又丑的乞丐还是高贵美貌的少妇)搁在天平上称量,等其魂归天际。其实,谁没有灵魂跟不上趟的感受?
当你批不完堆积如山的作业的时候,当你被卷帙浩繁的教学参考书弄得左右不分的时候,当你被人小鬼大淘气难缠的学生们惹得愁眉紧锁的时候,你还带着你那碧蓝色的灵魂吗?也许,是该放慢脚步,稍停一停,或者牵一头蜗牛散步,让灵魂跟上。
都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紧箍咒,其实不然,它更像是一座大山,没有捷径没有巅峰的山。
假如我能掌控时间随心所欲,我会这样安排我的登山之旅:以书为径,戴着MP3,那里正周而复始地播放着肖邦的小夜曲;路边不时可见一些细碎缤纷的小花,但花香绝对盖不过书的墨香,以免我过分地被她们吸引。我走走停停,不时招呼我那自由散漫的灵魂,提醒它记录我走过的每一次心动、每一次惊喜,包括每一次尴尬与坎坷。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我都不骄傲也不丧气,因为书和灵魂是我一路上不离不弃的朋友,我和它们的对话将感动路过的每一片树叶,和枝头那暂停了婉转流唱的金翅雀。
假如我能掌控时间随心所欲,我会带上一袋美味的干粮和一瓶清甜的茶,独自来到一座清幽的古寺,那里已经少有人迹,我要静静地翻看有关苏轼的生平及创作的论著和典籍。因为太静了,有一只执迷不悟的瞌睡虫多次向我宣战,我刚想向它缴械时,眼前便闪现出学生们课堂上半睁半闭的眼,一股热气从我的后背升腾而上,把停落在我脖子上的灵魂惊醒,它打了半个呵欠伸了半个懒腰就赶紧止住了,红着脸说了声“sorry”,埋头陪我继续此前的阅读。这时,有一阵风从古寺那落满枯叶的檐角吹来,让我心旷神怡。
假如我能掌控时间随心所欲,我会千方百计找到一口水塘。其实我并不知道那里有没有鱼,我只想带上几本休闲时爱看的散文。因为这一阵子班上出现了一些烦心的事,我有些无奈也有些急躁。我像罪犯一样隐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一个人在水塘边垂钓,我全然不去管鱼儿有没有上钩,我是在钓一颗平静的心。这时候,我的灵魂改变了红脸灰衣的装扮,又穿上了平日我喜欢的碧蓝色的连衣裙,在我的身旁绕着起舞。我腼腆一笑,向它伸出求援的双手。可是它淘气地旋转开去,用衣襟鼓动起一阵芬芳的风,那味道和书香一模一样。我猛地一颤,哦,我差点丢了我的另一个好友!它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全然不像平时那样一副与世无争的洒脱。我惊喜万分,脱口而出“芝麻开门,芝麻开门!”我的朋友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啊,那是我向往的天堂:
一间小屋,四面是书!
原来,在我自觉魅力黯淡灵感枯竭时,在我为世事纷扰心事重重时,它始终不离不弃,支撑我快乐洒脱的灵魂!引导我用流过血的手指,在教学的高山上弹奏一曲人生最美的绝唱。
2.教师现场作文:形而上教与形而下读
张艺雅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世风日下甚至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并把这一现象归结为教育的衰颓。而这个恶果的缔造者,无疑指向了兢兢业业的教书先生们──“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嘛!要是这种佛家所谓的“末法时代”果真已经到来,那么素来擅长忍耐的老师们,的确也不该义愤填膺了。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毁我宗教者,是穿我衣服的人。多么一针见血啊。
如我所知,教书的人最容易犯傲慢的毛病而不自知。“你一定要……”“如果不这样……”可是当我们两手空空站在学生面前,仅仅只是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阅读题怎样按点得分;诗歌怎样鉴赏才合乎规范;作文怎样遣词造句才能博取阅卷老师的欢心……到头来,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合理”地规避错误,怎样功利地达成目标,却原来“腹内空空如草莽”。而我们纵有张嘴就说的本事,又有什么资格操持这门神圣的技艺呢。
如果教书是“形而上之道”那么读书该是“形而下之器”吧。作为一名教师,腹有诗书带给我们的不单是气自华;而当我们在阅读中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那时呈现给学生的也不只是分数了。
当我们理解了“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才能够滔滔不绝地告诉学生,“白日放歌须纵酒”和“夜深篱落一灯明”同样是快意的;“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和“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一样是洒脱的;而涂山女对大禹的“候人兮猗”和尾生抱梁柱而死,又何尝不都是坚贞的呢?
当我们通过阅读,甄别用世与操守的准则,才可以言之凿凿地对学生说起,孔子虽“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他最好的成绩,也不过在鲁国当了几天司法官,就逃掉了;杜甫虽然自谦是“乾坤一腐儒”,但还是心有不甘地说自己是“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呢;至于苏轼,干脆就踽踽独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地玩起旷达;庄子更不用说了,老婆死了,敲个破盆在荒野唱歌……叫学生且洞幽烛微地参悟去吧:这些人是入世、用世、洒脱、自在呢,或者不过是轻暖习气罢了。
佛家说,众生学佛有许多目的:普渡众生的,研究佛理的,粉饰自己的,修习来世的,祈求保佑的,瞎碰运气的,装神弄鬼的,不可告人的。而读书,于一般人,不过是用来修身怡情养志罢了,但作为教师,若是把博览群书也视为教育的手段,却一定可以疗救许多苦闷的心灵。当学生们一日日成为考试的机器,社会、家庭、学校的重压,有时难免也会让这些少年觉得了无生趣呢。
上《阿Q正传》时,除了体会课文里深重的悲凉,再来看看阿Q怎样说话,也是很有趣的。阿Q用“我和你困觉”这样的话向吴妈求爱,那是一定不成的;要是像沈从文一样,大胆地对张兆和说,“我爱你的灵魂,但我更爱你的肉体”,也会吓坏人的;可是当胡兰成对张爱玲说“你的身量怎么可以这样高”时,张爱玲已经在心里“低到尘埃”了,在这尘埃之上且还“开出花来”。
读《信陵君窃符救赵》,除了掌握文言文语法,再看看四君子、四门客的风度,也是很生动的。冯谖弹铗而歌,侯赢北乡自刭,毛遂自荐,朱英解难──这样的鲜活!
“得意年华谩自狂,何如借醉话兴亡。人踏苏小门前雪,谁拭李陵碑上霜。千古事,枉苍凉。空遗四野帝王乡。风流尽在云烟外,只合人生梦一场。”要是墨香书卷里有自己的宝藏,就更让学生赞叹了。当我在上诗歌时,用这首自己写的诗“收买”人心,的确是感到了读书的巨大力量。我们殚精竭虑、语调蹒跚地告诉学生是非对错、美丑善恶,还不如身体力行呢。
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一面镜子,一个传声筒,有何不可?药无贵贱,愈病则良,法无高下,当机则妙。当我们以自己的阅读向学生宣扬处世为人的准则、生活别处的乐趣和人生本有的诗意,即使有个少年如维特般烦恼,也可以被“教化”得“春风骀荡”吧。
3.教师现场作文:站在混帐的悬崖边
陈扬韵
“我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孩子们在我身边嬉戏玩耍,而我的职责是将他们抓回,叫他们远离那混帐的悬崖。”
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让我永远难忘的一段文字。读这本书时,里面那个困惑不安的少年像掀起波澜的巨石一般狠狠击中了我的灵魂。原来生命中的所有喧嚣都有归属,原来并非只有我一个人日夜辗转于成长的困惑,也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探求未来的路上踽踽独行。人们缺少的不是前行的勇气,而是引路的明灯。于是,我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教师。
在跨入校门的瞬间,蓦的想起恩师的戏言。他说,你做什么都行,千万别当老师,就算非当老师不可,也千万别当语文老师。内心不由有些惴惴。只是,当孩子们口中传来一声声清晰的“老师好”,当深夜里收到他们充满感激和真情的短信,当看见他们用崇敬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在讲台上用语言诠释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字的时候,内心有一个坚定的声音响起,恍若徐志摩看见林徽因的刹那。它在说,我想,我是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尽管朋友和师长们在多年以后的今天还偶尔感叹我的选择,尽管深知内心张扬而不安分的因子或许让我未必适合于这个职业,我还是执着地站在了这一方讲台上。年少时阅读过的那段文字仿佛烙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我竭尽全力,守住这“混帐的悬崖”。
然而世事总难以尽如人意。有许多规则必须遵守,有许多琐碎在耗费精力,更有许多源自内心的不认同与不妥协在撕扯着当初的坚守。学生说,老师你笑得少了;学生还说,老师你不是说你是我们的朋友吗?
猛然惊醒。之后,是汹涌而来的恐惧,究竟什么时候起,竟在繁忙而艰深的工作中失了本心?孩子们敬畏却不再亲切的目光,让我满心愧疚,是我忘却了初衷违背了诺言。
但我已如同一只无处栖息的命命鸟,似乎不到生命终止,不能停下脚步,陷入这一成不变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夜阑人静之时总不断质疑──掉落那“混帐的悬崖”的是否是自己。
只好自我放逐,企求用别处的风景重建内心的平和。梅里的雪,三亚的海,上海的霓虹,北京的皇城,在跋山涉水的艰辛里寻求继续前行的力量。然而心不自由,到哪里也看不见风景。
直到走到那个叫阳朔的小镇,那里有流动的山水、绵渺的歌声、明灭的烟火和摇曳的时光。百无聊赖的落寞午后,在“明园”二楼随手翻开供茶客阅读的书本。那是一本很破旧的书,封面已经掉落,只有扉页上不知道是谁信手涂鸦写了几个英文“随风而逝”,一看才知道是年少时读过的《飘》。
就这么读了一个下午,并陷入前所未有的自省之中。也曾想过成为斯佳丽那样的女子,坚强狡黠,永不言败。只是这暗潮汹涌的岁月竟渐渐磨灭了最初的梦想。故事的最后,这个美丽的勇往直前的女子说,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我想像着她脸上的神情,忽然之间,内心深处有微光闪现。
我终于找到了能救赎我的风景,不在于山水,而在文字。在单调的黑白方寸之间,我看见孔子周游列国,对学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我看见朱熹肩负着一个王朝的质疑,在寂寞的书院里日夜讲学笔耕不辍,我看见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一种坚定的姿势站在迷失的孩子们面前,点亮一盏盏指路的明灯。先贤们面对坎坷的睿智与勇气再一次撼动了我的灵魂,面对曾破碎的信心和动摇的信念,我讳莫如深,微笑以对。
其实身为教师,能做的实在太少太少,至多是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做一场文化传承的游戏,至多是守着一方讲台讲授一些为人道理,尽管如此,我依然坚信,站在混帐的悬崖边,我至少可以拦住一两个迷途的孩子,至少可以告诉他们在失去了勇气的时候不要忘了去触摸先哲们留下的伟大文字。那里有灿烂的智慧之光。
4.教师现场作文:一路向西
王雪梅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大旗。
──题记
我出生在一个安稳的时代,一潭湖水般波澜不惊。心灵埋在湖底久不见天日,有时自觉那身体的金色羽衣下,灵魂已如残絮,牵缀着人世里琐碎的欲望和生活的负累,是那残絮上纠结的尘灰,没有大的风浪,也掀不起大的哀愁或欢喜。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来到这里?
我渴望着像个战士一样生,像个英雄一样死,然而王朝的兴亡衰替,于我竟是那般遥远,我甚至不得见寒烟衰草,一派的歌舞升平;我渴望自己是一个纯粹的诗人,现世里纯粹的诗人太少了,我愿意行吟于中华沃土,任茅屋为秋风所破,尤为天下寒士而歌哭;塞北孤寒,阳关叠雪,江南古镇,秦淮明月,都曾入我的梦,然而也只是梦,一梦醒来,是三尺讲台上的方寸尺牍,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教书匠”。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句话:“不疯魔不成活。”演戏可以疯魔,然而在这世上,在这凡人堆里若是疯魔了,可怎么活下去呢?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一世苦恋终没有结果,因为他们超出了尘世,人们把超出尘世的东西叫做异端。母亲说,我就是这样一个异端,我的痴迷,不是戏,是书籍。
读书而获智,智达高远。读书给了我智慧的同时,也给了我太多不合时宜。我渴望那样一种爱恋,于万千人当中,遇到你想要遇到的人,于万千年当中,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然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为此我宁愿寻寻觅觅;我渴望那样一种生活,曲水流觞,二三知己,煮酒论英雄,天下风云皆出我辈,为此在生活中我饱受挫痛。老人称执著于书本的人为“呆”──书呆子,书痴。若是真的着了迷倒也幸运,只是我们还在现世活着,在凡人堆儿里。
我对自己的学生说:“好读书但不能沉迷于书。”生活不等同于书本,甚至相去甚远,但当我看到一群最天真的孩子为了一己私利就开始懂得欺瞒,懂得争斗,懂得相互诋毁时,心里竟会生出深深的寒冷。如果我们放弃了对书上仁义礼智,温良恭俭,生死大义的信仰,我们还能坚持些什么呢?
在现世生活的我,常常怀疑善良、忠实、诚信、勇敢和正义。但我却崇敬,崇敬屈子在理想破灭之后,抱诗赴死的慷慨;崇敬陶翁固守清贫的意志;崇敬塞万提斯对贫穷痛苦的忍耐;崇敬鲁迅荷戟屹立的彷徨;崇敬凡高,他说:“一切我所向自然的创作,是栗子,从火中取得。”如果说生活的磨难是火,那么信仰就是在火中灼烧的栗子,它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崇敬。在太多的诱惑充斥的今天,在太容易放弃的每颗心灵里,我忽然明白了自己是谁。
我是一个朝圣者,我要带着我的孩子们一路向西,于苍茫天地间也许我们只是那样微小的一群,但一路上都会飘扬着我们的旗帜。
面对着孩子们一张张虔诚的脸孔,我会对他们说;“我的责任,是告诉你们,什么是对的,你们的责任,是告诉你们的下一代乃至子子孙孙,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上千年文明的国度,我们拥有的成就灿若群星,我们不能让群星的光芒在历史的天空黯淡,我们不能由着黄河之水在我们眼前干涸,纵使前路迢迢,也别让太行、王屋阻挡了我们的脚步。一路上的坚持、忍耐、风霜、雨雪,最终成就的将是我们心中的佛界乐土。”
读书与教书的意义我想正在于此,读书引领我走上朝圣的道路,而我的责任是引领孩子们找到心灵的方向。纵使人心如沙,总有一种东西可以攒聚,我愿意是那风,汇就一座山丘,一种屹立。
佛曰:“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若这人世成了无忧无怖的世界,想必也没有了快乐,持有这一点点对梦想的爱恋,纵然前方是怎样一段忧怖的路,我的孩子们,让我们踏上征程,一路向西,奔向我们心中的圣地。
5.教师现场作文:读书人与教书匠
陈远
前些天的一个晚上,正独自在办公桌前神游“故都”,与郁达夫作超时空对话,忽然三个学生神秘兮兮地围过来,问:“老师,为什么你上课说的内容我们在参考书上都找不到呢?”
听了这句话,心里顿时不宁静了。有一点欣慰,也生出许多感慨:教书十载,这是第一次有学生问这个问题,不容易。
十分钟以后,学生带着解开谜团的喜悦满足地回去了,我的心却愈发不宁静起来,心头霎时被沉甸甸的两个字占满:读书。
中国人历来是重视教育的。带着六七岁小孩的家长们在路上碰面,常问的一句话是:“孩子上学了吗?”那情形,就和问“吃过饭了吗”一样稀松平常。倘在福建,这个问题又会被简化成三个字:读册(书)未?上学就等于读书,这已成为大多数人习惯的理解。在这个前提下,中学生说:读书为了上大学。大学生说:读书为了找工作。于是,中学生只读语数英理化生史地政,大学生只读四六级计算机财经会计MBA……自然,找到了工作,“书”也就读完了。
我忽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悲哀。记得小时候,老宅里是挂着一副对联的: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当时不甚了了,长大后颇以为傲:这在老家是一副极常见的对联。后来有人提及我的籍贯,我总会补充一句:是啊,那里出了不少读书人呢!对方也便作会意状:是啊,人又多,又穷,不读书该怎么办呢?我便哑口了。读书,已承载了太多它负担不起的“重任”,并且根深蒂固,不可自拔。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又如何让人坚守住“书”最初的本质呢!
说到这里,我是很有些庆幸于自己的懵懂的。上中学时,常因看课外书而招致恨铁不成钢的责骂;大学时,有一次居然因为泡在图书馆里而忘记了期中考试的时间……现在想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懵懂”,才让我对书香的那一缕情愫萦绕至今,这也可算得上是一种不经意的“自觉”了罢。
佛说: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而今手执教鞭,也算是个“度人”、“觉他”的行业了吧。只是常常又会发现,这“自觉”却不是一个点、一道关,而是一条须苦心坚持走下去的坎坷之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觉他”,更是少不得一份爱心,一种良知的坚持!
想到这里,心中的那一片光亮便渐渐灿烂起来。读书既是一种“自觉”,教书便是一种以此为根基的事业。譬如春蚕,“内化”了桑叶之后,终须“外化”成如云霞般的织锦;譬如赏乐,“独乐乐”终究不如“与众乐乐”有更高的境界。读书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孤独,教书却可以让更多的人在孤独的巅峰狂欢!
很佩服先人们的智慧,许多动词都可以配以“匠”字而成为一种行业:打铁匠、剃头匠,唯“读书”二字不可。读书的须是堂堂正正的“人”,而以读书为根基的“教书”,又岂可以“匠”字称之?为了不堕入“教书匠”的泥潭,为了“书”不再承受那不可承受之重,也为了更多的心灵能插上轻盈的羽翼高翔,教师怎能不读书!
现在,若有学生再来问本文开头的问题,我或许会笑着对他们说:等将来出版了,你们就能看到了。心里涌起的,是一份读书的自豪与骄傲,更是教书的一份感动与责任。
多一分“人”气,少一分“匠”气罢!以此与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