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堂按:这篇作文是刚参加2007年深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的学生试卷上的作文。我们采用的是网上评卷,每篇作文最少要通过两位老师评判,两位老师评分距离超过6分,就要进行第三次评判。这篇作文最后得分为15分。这位同学是不服气的,给我写信,要向我这个“总裁判”讨说法。15分是否合理?你认为应该打多少分?还是先挂出来,听听老师们、同学们的意见。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反复思考而又没有取得共识的焦点问题。人性问题也苦恼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例如,面对他人的失败或不幸,大多数人会产生同情或恻隐之心,显示出人性善良高尚的一面;但是,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的时候,为之高兴的固然不乏其人,心态复杂的也许更多,甚至还有比心态复杂更等而下之的恶言恶行,从而深刻地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人际间的许多矛盾纷争由此而生。
请以“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考场原文:
一切随缘
在尘世间徘徊着,邂逅着或寻找着。有人在躁动与喧闹中,赢得了掌声与喝彩,有人在淡泊与宁静里,选择了悠闲和静谧,仅把一切随风飘散……
新年依始,在中国大陆上有一个爆炸式的新闻,饰演《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于日期选择“皈依佛门,潜心修法”。曾经,她可是某文化的代言人,而且还是公司的管理人,拥有着近亿的资产,这些极具诱惑的条件,想必是世人所仰望的对象。而如今,这一切又是否在红尘中化作泥土呢?陈晓旭在人生的至高点选择退却,又可否给后来人以一种哲学启示呢?
人生在世,我们根本没有仰望的理由。面对他人的成功,给出的只是我们最诚挚的祝福。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活着,其实要解决的就是寻求生存意义的问题。获得胜利、获得成功固然可喜,但我们真的要尾随他们,在人生的浪潮中随他们坦荡、随他们沉浮?莫非,他们就是我们在黑夜中仰望与追求的那颗星星?
当一切俱成灰土,在时间的光影里留下的仅有前人对成功者献以的掌声和祝福,而没有其它……
“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这句话,或许如今社会少的事这种“得意时坦然,失意时泰然”的常乐心态。面对他人的成功,或许我们免不了投以无限仰慕的眼光,然而,这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也曾被功名所害,在功名的漩涡乐迷失人生永恒的坐标!进而有些人对成功者粗言粗语、丧失理智,把人性中的弱点暴露无遗。
除了掌声还是掌声,除了笑容还是笑容。为何人们不常怀一颗随缘之心,松弛那紧绷的脸庞?为何不对成功者献以我们真情的微微一笑?
行走着、行走着,每一颗流星都有终去的轨道,每一个行路人都有远方的尽头,我们无需在他人的成功与幸运中感动自卑,我们只需明白“胜固可喜,败又何妨”的人生哲理。没有仰望的理由,没有厌恶的道理。仅把一切化作尘土,化作尘世间那一缕清风……
“功名如粪土,诗书万年长。”这是刘伶有名的对子,或许它能作为当前人们精神上的至理名言,不为名利而忙,不为功名而忧,面对人们的成功与幸运,我们只是微微一笑……
让一切随风飘散,让一切随缘、随缘……
作文思路:
1.从陈晓旭的例子,引出后文“究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他人的成功幸运”;
2.面对他人的成功幸运,我们没有必要仰慕;
3.我们总是仰望成功者,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少了一种“常乐、随缘”的心态;
4.面对他人的成功幸运,“我们除了掌声还是掌声,除了笑容还是笑容。平常心对待”;
5.再点明观点,“面对人们的成功与幸运,我们只是微微一笑”。
附后:
程老师,我一直都在困惑着,究竟竞赛作文与应试作文有着怎样的“天渊之别”,莫非前者就是要创新,后者只能是“按规矩办事”?平时老师跟我们讲作文时,都叫我们要有中心句,话题作文里的“话题”要在文中多次出现,好吧,那我就听老师所说的吧,反正这也仿佛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种“潮流”。
听说今年广东高考考的是“新材料作文”(程老师,这是真的吗?怎么“一模”没考呢?),上课时老师也跟我们讲,写这种作文时第一段要把材料概括一遍,而且老师也说,其他学校的很多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天啊,那这样岂不是广东60多万考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开头,这样留着第一段又有什么意义,老师可以不看,反正这就是定理、是公式。
高考作文提倡创新,那究竟怎样才是创新啊?考生努力地去创新,而考官却被当前语文教育的“大势力”所束缚着,认为眼皮底下的不是我所要的规规矩矩的“八股好文”,第一段没有点材料,文章没有排比,哈,那你可遭殃,管你韩寒还是谁,统统给20分以下……
呜呼!写也写得俺辛苦啊!
程老师,你可以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吗?在平时竞赛中,小生也偶尔取得些成绩(在这次“读书月”也获奖哟,写的是《家园何以为家园》,不过那天太紧张了,只是个小奖罢了~),但在平时考试作文中,总想写出些让考官眼前一亮的东西,但总是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学校里都是四十五、六这个样,而这次,天啊,闭着眼我也不太怎么可能写成这个分数吧?15分,什么概念?老师,您有什么高见,能让学生写出既稳妥又符合当前“语文教育潮流”的文章啊?
今晚糊里糊涂说了写东西,高三真的挺累,身体累,精神更累。幸亏这次不是最后的战役,不然,唉……
诚挚地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教诲与帮助!我也希望以后在语文上遇到难题,程老师也能为我拨开乌云,让我霎时豁然开朗……
谢谢!
2007.3.7 午夜
感慨于这位学生的求知态度和作文评判标准的差异性,我来说几句,权当抛砖引玉。
我的观点是,这篇作文给15分低了点,但也不赞同老马给50分。任何一篇考场作文,卷面和打印出来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这是考场作文,不是现场作文比赛或者新概念作文竞赛。在考场作文阅卷过程中的种种特殊情况,前人谈过很多,有篇文章叫《高考作文:90秒内定生死》,谈的还是手工翻阅时期的事,现在都是网上阅卷,据我2005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观察和计算,有草菅人命的平均速度已经是10-20秒一篇了。关于此中种种,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一句的是,这次的深一模的网上评卷系统和高考的略有不同,在卷面方面不利于高三教师指导自己的学生。广东省考试院的高考作文阅卷设备是显象管式14英寸的屏幕,而我们深一模作文阅卷用的15英寸的平面直角液晶显示屏,且那个软件也和我们的不同,不能放大看,所以,很大程度上,这次的系统还美化了卷面效果,有些书写用墨不符合要求的作文,可以放大仔细看。关于这个问题,我有2005年从高考阅卷场拷贝下来的卷面,有篇打印出来可给52分的作文,只得了25分――字写得太小,实在看不清楚。
刚才讲的是卷面,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下面谈谈《一切随缘》这篇作文的内容。本文写的应该是“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这个话题。写这个话题,当然需要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即怎样“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作者兀自从“一切随缘”下笔,不是正面回应话题的指向,而是自顾自唠叨自己的处世态度,至于“以陈晓旭出家为例,引出后面怎样面对别人的成功或幸运”,这个说得太牵强――陈的出家是因为面对了谁的成功或幸运?她的千万身家如果能够证明她的成功的话,那么她是面对自己的成功或幸运。这个例子能证明作者的标题――《一切随缘》,但和“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无关。
接着,作者开始谈怎么“随缘”的问题。关于“随缘”,佛家的解释是:“有心学佛,无心合道”;无相无求是本性,有相有求为众生;无求是解脱,有求是慈悲;不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一切随缘,无所求,为所有众生祈福;有求,心量就小了,福报也小了。(以上观点主要来自《金刚经》中经文:“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简单地说就是:众生心本清净,因迷于世俗尘世,所以烦恼终日;学佛,就是要舍弃烦恼;要舍弃烦恼,就要舍弃引发烦恼的根源,“有所求”就是造成烦恼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无所求”;而要彻底舍弃烦恼,明了自己的清净本性,唯有成佛;成佛,又以念佛求生最为殊胜,方便快捷。佛学博大精深,单就“随缘”一词来说,是一种缩命论,它主张当自己有一系列事情要面对时,要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放弃抗争,一切听天命。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且对象是指向自己,至于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人的幸运或成功”,则不在“随缘”的思考范围之内。
当然,作者在文中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提及自己对待“他人的幸运或成功”的态度,如“……面对他人的成功,给出的只是我们最诚挚的祝福”,“给祝福”能够代表一种心态,而且是当今社会很多人难以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做到的一种心态。可惜作者没有顺着这个切口深入下去,在表述了自己不愿追随成功者的脚步之后,在否定了他人的成功的积极意义之后,到第五自然段,话锋一转,开始谈自己的“常乐心态”了。“一切随缘”是作者所信仰的人生观,也是作者试图在文中借以表达自己“面对他人的幸运或成功”的态度的措辞,但立论的出发点偏向了:一切随缘只能说明自己对待自己的事情的观点,不能说明自己对待他人的幸运或成功的态度。它是作者个人解脱烦恼的手段,面对他人的幸运或成功,你也“一切随缘”,这有点象别人问你“你怎么看待我这套衣服”,你的回答是“我喜欢吃麦当劳”一样。
当然,作者对待他人的幸运或成功的态度,和对待自己奋斗的态度,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还有表述,那就是“功名如粪土,诗书万年长”、“不为名利而忙,不为功名而忧,面对人们的成功与幸运,我们只是微微一笑……”。这段文字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你的成功与我无关,我的生活与你无关,在我眼里,成功或幸运象粪土一样一文不值,你的兴奋,你的开心,在我看来,是很好笑的事,“功名于我如浮云,此生当为逍遥客”,面对你的成功或幸运,我只是暧昧地淡淡地“微微一笑”,因为我的人生态度是一切随缘的。
文章写到第八自然段,抛开作者的消极思想,也不谈文以载道的大道理,做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来也还可以,文从字畅,结构也有理有致。可是在结尾,作者又把主题强行拉到了本文第五段谈到的阙失上面去了。鉴于考场作文演练的常规认识,文章的收笔大抵是照应开头, 使内容更深刻,主旨更鲜明。本文以“让一切随风飘散,让一切随缘、随缘”作结,自然也就给了阅卷老师这样一种感觉:本文是在围绕“一切随缘”的人生态度展开论述的,没有明确提出自己面对他人的幸运或成功的态度,偏题了。况且,高考作文是不大主张消极的,内容方面,要积极,要阳光,尽量紧扣主旋律,最好不要反潮流,就算非要写,也要尽量写得含蓄一些。
鉴于以上分析,这篇作文,不考虑卷面效果,我给32分。
王小应 20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