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上那只无形的手
——浅议新教师如何增强课堂调控能力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邮编:518108) 陈晓
案例回放
三(3)班正在学习《秋天的雨》,A老师出示生字卡,范读、齐读、开火车读,组词说句,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同学们,给你5分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于是,学生有的大声读,有的小声读,刚开始还有点读书的样子,一会儿声音逐渐式微,回答问题更是抓不住重点,说不明白……老师急,学生厌,课堂秩序逐渐混乱,任你老师皱眉、批评、吓斥,真乃“按住葫芦起了瓢”,效果可想而知。
情况简析
这是一节新老师的汇报课,课后交谈时,他很苦恼地说:“尽管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读语文,查资料,设计教学,做课件,但一到课堂上,学生一不听,心里就没了普,指一下这个,点一下那个,不知道是讲课还是管纪律?怎么办呢?”
其实,这是很多新老师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用一只看不见的手,巧妙调控课堂,提高课堂质效。
方法指导
一、苦练内功,充分准备
新老师首先要苦练内功,从言行举止到知识素养,都要严以律已,刻苦学习,提高作为语文老师的听、说、读、写能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一桶水的功底;其次,当然是要备好课,包括两方面:一是熟悉教材,研究教法,准备教具,制作课件等,要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二是了解学生,熟悉班级情况,关注四特学生(特优生、特长生、特困生、特别生),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
二、优务吸引,适时控制
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适量的“任务”,如果问题空泛,过大或过小,学生失去兴趣,就容易游离到学习之外。如上例,学生开火车读、指名读,组词说句,环环相扣,任何人都参与,并且都可能被点名展示,当然不可懈怠;而“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秋天的雨是怎么样的?”则问的范围过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读课文很难把握,也就懒得理你,各玩各的,课堂秩序就会受到影响。
在任务吸引,激发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声音、眼神、手势及自己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对不同的学生施加影响和监督,这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适时调控课堂。
1、声控
教师语言要清晰明白,富有变化,如果节奏感不强,平淡枯燥,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例如,教师从一种语速(慢)变到另一种语速(快)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有时,对重点词、句,适当提高音量或放慢语速,则可以引起注意,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体控
如果老师站在黑板前,两手按住讲台,一成不变,学生不乱才怪。我们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走到台上、台下,教室前后、左右,如果有学生做小动作,还可以悄悄走到他身边,轻轻提醒,这样,适时变换位置,举手投足,做点动作,即使学生感到亲切,又吸引了学生注意。
3、眼控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特别是刚上讲台的新老师,要么“目中无人”,不敢看学生;要么目光游离不定,不知道看哪儿行;要么只盯住前面的,忽视了后面的,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应充分发挥眼睛捕捉信息、输出信息的作用,给学生暗示、警告、提示或期待、鼓励、欣赏。如:定视,用于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发出警告;扫视,用于控制情绪,形成和谐氛围。如上课前静场,提问后等待。
眼神控制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特别对于后排或边角学生,教师更要多加重视,以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关注课堂上那只无形的手,旨在提醒教师注重组织教学,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愿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琢磨,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的个人魅力。
别把作文当回事
——浅谈三年级作文起步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中心小学(邮编:518108) 陈晓
看过一篇文章《成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写的是人们往往被成功的难度所吓倒,以为成功就要锥刺骨,吃得苦中苦,其实只要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做,人们照样可以轻轻松松地成功。
作文也是如此,还没开始学,早就被“作文难啊”、“到三年级你可要努力啊”等诸如此类的舆论蒙住了,弄得小小学生战战兢兢,愈发紧张,愈发写不出好的作文来。
其实,作文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来,别把作文当回事,今天我们就此为三年级师生打开一扇习作的新窗。
一、淡化作文概念,我手写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确定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写活”,第二、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就体现出降低小学阶段写作难度的意思。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理念也认为应该“我手写我心”,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学生放胆去写,就像刚学走路的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去走不要人扶的勇气,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都没用处,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作文的重要,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二、顺应儿童天性,自然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也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就是顺应儿童的天性,不拘形式,自然写作。例如,第一学期的相关表达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期是“乐于书面表达”,第三阶段才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
记得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说:“有些人认为写作是件了不起的事,一写文章就不由自主板面孔、端架子,这容易造假。其实写作就是用笔说话,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练‘胡说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写,时间长了,有了经验,就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需多说,哪些宜少说。”
中行志先生的话说得简单朴素,清楚明白,令我们语文老师沉思。简简单单教作文,轻轻松松学作文,快快乐乐写作文,应是我们的方向。
三、抓住生活契机,随时写作
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是无话可说,无米下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具体的约束,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写作的个性化”。
教师不宜简单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或课程表的设置,哪个单元该写什么作文,就要写出什么样的作文,而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或者干脆不定题目,让学生写自己观察到的、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人生的“史记”,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鼓励学生及时记录,用笔表达。
四、适时点评鼓励,激发兴趣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学生写了作文,被老师评的一无是处,他不讨厌作文也得惧怕作文,所以,我们对学生习作,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一定要慎重对待,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和放大学生的一段通顺的句子,一个用得准确的词语,一个没有错误的标点符号等,给学生鼓励。
具体的方法:如在班上朗读,在板报上张贴,给广播站投稿,和家长沟通肯定等,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信心、有热情、有勇气,在没有压力、没有模式的前提下,充分想象,自觉表达,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别把作文当回事”,让孩子们轻装上阵,在作文之路上勇敢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