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王君频道
文章标题: 《王君:教学的常式与变式》
出处:don 编辑      阅读次数:291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君:教学的常式与变式

立足“常式”,开发“变式”,创新课型,激活教学

重庆外国语学校  

 

这里的课型,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它充分地体现在教师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上。课堂教学要有“常式”,更要有“变式”,“常式”和“变式”相结合,课型就能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就有可能永远充满活力。

下面几种课型,是笔者从教以来经常在课堂中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的。整理出来,就教于大方之家。

 

第一、两种常式

1、教师导学型

这种教法,重整体筹划,重预设,重有准备的引导,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比较精致。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课遭受了质疑,因为专家们认为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这种课型有变“导”为“套”的嫌疑。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课型是十全十美的,有其长处,就必有其短处。从宏观来看,这种课的设计主动权是抓在老师手里的,但这并不能就否定在课的微观之处教学的动态生成。而且,把学生引向教师设定的目标本身也没有什么本质的错误,只要这个目标是正确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就应该承认教师的引领作用的价值。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让学生去翻山越岭的同时,也让他们走一走高速公路,这其间同样也有好风景。

李镇西老师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上课就像画画,先要把工笔画画好,再尝试写意画。教与学也是如此。“精雕细刻”地磨课可以深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可以锻炼教师的驾驭能力。这是得到历史经验证明的。我们可以说,任何名师,都有精雕细刻地设计课的经历。有人对“把语文课上得和艺术品一样精致”持怀疑态度,其实大可不必。只要不是造假,青年教师多上“精致”的课,学生常听“精致”的课,其收获都将会是扎实的。

预设的能力、设计的能力永远是教师的最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

当然,这仅仅是多种课型中的比较规范的一种。不能所有的课都这么上,也就是说,教学的开端,站在第一位的不能长期是老师。

 

2、学生质疑型

有一类课文,或者文字比较简单,或者学生对其情节和主题都比较熟悉,老师如果精心设计步步导引导致的可能后果是教了学生已经懂得的东西,从而让教学变得索然无味。这类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提问,从学生的提问入手确定课堂重难点,以求教学更有针对性。

这是一种纯“生成”的课。以学生的质疑为起点,靠教师的机智应变推进。

比如《丑小鸭》的教学,十个学习小组提出了十个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怪僻的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美丽的天鹅——丑小鸭,会出生在鸭群中?

问题二:丑小鸭如果一生都生活在天鹅群中,没有遇到歧视,那么它的命运是悲惨的还是幸福的?(和问题八组合:假如丑小鸭出生于一群天鹅中,他还会不会遭到歧视呢?)

问题三:丑小鸭如果一开始便安于生活在鸭子中,它还会获得天鹅的美丽吗?

问题四:丑小鸭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丑陋的鸭子,而不是美丽的天鹅呢?(和问题九组合:丑小鸭的自卑心是别人强加的,还是自己日益增加的?)

问题五:是否只有变成天鹅才能让丑小鸭找回自信?

问题六:现实生活中的丑小鸭真有故事中的丑小鸭那么幸运吗?

问题七:如果丑小鸭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是一只白天鹅,故事会如何发展呢?

问题十:为什么丑小鸭在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依旧会执着地去追逐天鹅?

 

这些问题也激发了我深入思考文本的兴趣。我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从学生的问题开始进行教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使《丑小鸭》这篇经典的解读有了很多的突破。(见拙文《〈丑小鸭〉,成年人更应该读的童话》)

这样的课,“不教学生已懂的,只教学生不懂的”,是新课标理念提倡的一种课型。其优点不必多说,它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备学生”的要求,符合阅读鉴赏的基本规律,课堂是完全开放的。但这样的课也有弱点:学生提问质量的高低很难把握,课堂随意性较大,教材经常被肢解,很难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面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中差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容易变得更加被动和更加沉默,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等等。

比较好的做法是,“教师导学型”和“学生质疑型”两种主力课型能穿插起来使用,前者侧重教规范教程序教方法,后者侧重教勇气教灵活教智慧。

如果两种课型能够“融合”,则是上佳。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角度的话题了。

 

 

二、三种“变式”

1、教师聆听确定教学重点 

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生成”,但不是一开始就大刀阔斧地让学生提问,而是教师聆听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汇报之后,就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质疑,然后就这些质疑展开第二轮学习和讨论。

具体实施方法有两种。对比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提前安排自读自学。这种课型一般不对学习重难点进行提示,关键是要求学生在不看参考书的前提下就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上课之后,第一个步骤就是让二到四个层次不同的学生各自做自学汇报,让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则认真倾听。学生讲完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肯定和质疑。这些“肯定”和“质疑”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如果课文比较短也比较简单,也可以采取现场即兴快速自学的方式,让学生现场自学现场做汇报,然后教师提出研讨重点。

这种课型也是很有挑战性的课型。学生和教师都在浪尖上舞蹈。特别是教师的聆听能力,鉴别能力,组合能力等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都要受到挑战。传统教学是老师教,学生问,这种课型是学生教,教师问。教师问的水平如何,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课堂生成的质量。但是,这是一种有效的“前瞻性”教学,既有针对性,教师的调控也更加主动。

比如:在《从真和诚想到的》这篇教学后记中我描述了这样两个教学片断:

上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时候,张慰慈、何语婷、杨之默做的中心发言。这次发言很巧,恰好是一个语文优生,一个语文中等生,一个语文“忧生”。同样是没有任何准备和任何参考书。张慰慈一上来,开口就是情感基调,写作背景(从诗歌后的日期判断的),主题形象等,全部都是宏观上对这首诗歌的解读。何语婷第二个发言,她谈了三个问题,第一,为何诗歌里要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第二,“温柔的黎明”的象征意义。第三,她对“腐烂”一词的理解。明显可以看出来,何语婷整体感知的能力是比张慰慈略差一些的。杨之默是平日里比较腼腆比较偏理科的小姑娘,这次她也谈得不错。她重点谈了她对“嘶哑”一词的理解,还有“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一组排比句的共同含义……

你说,我还讲什么呢?我想讲的,学生几乎已经全讲到了!

结果,那节课,结合背景,我给学生讲了刚刚热播完的《京华烟云》的最后一集,那是最能呼应“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这土地里面”的内容。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朗诵,朗诵得回肠荡气。后来还即兴仿写了,写得很不错。

九班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发言同学的发言内容出了明显的误差:龚瑞说这是一首乡愁诗,徐丹分析“嘶哑”一词时说她从中感受到了“豪情壮志”,王鹏飞说这首诗前后两个部分结合得不紧密,既然“我都已经死了”,怎么会“眼里还常含泪水”呢?他还生硬的分析说“常含泪水”的“常”就表明了对土地的爱……

这节课,没有完成像我自己班上的那么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扣紧中心发言人的发言中的分歧问题讨论得很热烈,通过“这首诗是不是乡愁诗”等几个问题的辨析,艾青这首诗还真被我们揉搓了个遍。

我给这堂课的评分更高。为什么呢?前一堂课是学生帮我教了,而这堂课,我是教了我该教的。

 

2、小组合作各施其责

这里的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小组即兴讨论,而是从整篇课文设计的角度出发,让各个学习小组在自学基础上,各施其职,各有重点,以小组主讲的方式推进整个班级的学习。

初一、下期之后,我把全班六十名同学分为了十个学习小组,转变了课桌摆放的方式,让十个小组在座位上完全集中,相对独立,号召各个学科都改变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习惯,力争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比如在整合学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时,我对各个小组提出了侧重点不同的预习要求。

第一组和第二组把《伤仲永》改编为课本短剧。三、四组把《孙权劝学》改编为课本短剧。五、六组分别负责《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点难句的讲解、提示。第七组和第八组负责尽可能从更多的角度来比较两个故事的异同点。第九组和第十组主要负责质疑。

这样安排很简单。但是各组的孩子任务明确,心中有数,课堂教学梯度明晰,循序渐进,学生参与面大,热情高。加上教师的巧妙调控,推波助澜,教学气氛和谐而热烈,效果也很好。

同理,在整合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时候,我分别安排不同的小组负责“儿童眼中之景”、“儿童难忘之事”、“儿童眼中之人”、“儿童心中之情”的研究学习,教师在其中穿插点拨总结对比归纳,教学效果也很好。

这一类课适宜知识比较清晰或者教学板块比较容易划分的课。

 

 

3、分组对抗型学习

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力,是教师永远的梦想。对初中学生来说,调动他们积极性有一个最简单的法子,那就是比赛。可以说,这个法子对中学生永远有效。这里的比赛,不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微观细节的比,而是指整体课堂设计采用比的形式。只要设题合理,循序渐进,教师调控科学,对抗赛这种形式完全能承载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性学习。

一般课文的学习,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巧妙变为比赛内容,比如速读、复述、朗读、字词听写、文章结构列表、重点词语分析、主题概括、背诵等等,形式的转变会使教学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对于复习课,对抗更是一种好方式。在初一、下期的诗词积累复习中,我就采取了男女对抗的方式。比赛分为两个对抗组。老师主持,一名学生记分和监督。每一个组派出一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协调安排。两组抽签选择A套题还是B套题。题目分为必答和抢答,抢答出现错误扣一分。

必答题:

一、  老师读上句,请背出下句,每一句1分。

二、  请说出诗词的作者。(一首诗1分)

三、  老师读第一句诗,请背出全诗。(每题5分)

四、  老师读出某首诗歌中的一个句子,请你背诵出全诗。(5分)

五、  请各派一位同学上黑板默写指定的诗歌。(5分)

六、  各派五名选手合作背诵长诗《琵琶行》,每人两句,接龙背诵。(5分)

七、  《论语》知识问答。(5分)

抢答题:

一、  请一口气列举出李白的五首诗的诗名。(5分)

二、请一口气列举出杜甫的五首诗的诗名。(5分)

三、请背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5分)

四、请说出诗句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5分)

五、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有一句就表达了这种美学思想,请说出是哪一句。(5分)

六、  做人要百折不挠,不要沉溺于往日的失败和痛苦。要勇敢地走出过去的阴影,勇往直前,创造灿烂的明天。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这种思想。5分)

七、请选择下面这句古诗中的其中任何一个字作为开头,说出一句古诗词。(一句2分)。

八、诗句接龙。以诗句的末尾一个字开头,说出相应的诗句。(接一句2分)。

九、请列举出含有“雪”字的诗句,一句2分。

十、以“春”为题,现场作绝句一首。(5分)

学习以比赛的形式推进,气氛热烈,激情盎然,效果一般都很好。

 

上面描述的几种“常式”和“变式”,是从课堂组织这个角度来谈的。如果从教学内容来分,我们还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型,比如朗读课,辩论课、表演课、字词积累课、语段仿写课、主题对比课等等。形式的常变式和内容的常变式再进行排列组合,课型就会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07311日星期日   晴)

 

(感谢王君老师惠寄)

 

 

 


最后更新[2007-3-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