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充满阳光
——对电化教学的思考
宝安中学 周艳玲
古代的教育,无论官学还是私塾,都是口耳相传的模式,讲究的是死记硬背。读书人“衣带渐宽终不悔”,追求的是皓首穷经。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聪明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多媒体教学——让我欢喜让我忧
传统的教学模式,效率低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辅助教学手段不是没有,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了幻灯片,可是胶片造价高,手写手绘的制作程序复杂,使用不方便。后来有了投影仪,可以用电脑打印胶片,使电化教学有了历史性的飞跃。而现在流行的powerpoint,连打印的程序也省了,鼠标一动,万事大吉。上课时,文字、图案、色彩、声音、动画,应有尽有,让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学生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效率空前。一时之间,powerpoint成了课堂教学的宠儿,从早读到下午的自习课,从语数外到体音美,powerpoint可谓风光占尽,受到专宠。从此,“一根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彻底结束,课堂教学由传统“填鸭式”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假如有一节课老师没有用课件,学生就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俨然中了毒后没有了药品的供应。就连有的老师也是如此,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因停电等原因的干扰,就会束手无策,草草收兵,甚至只好改为自习课。
如此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带给我们的是喜是忧?
Powerpoint——想说爱你不容易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吉林油高的一节语文示范课《致橡树》,课件制作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绿荫、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囊括了诗歌里所有的意象,吸引住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受到了高度的赞扬。据该任课教师介绍,这一个课件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先不必毫不宽容地向她问难,是不是每一节课都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单说一首诗歌,究竟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可感的客观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在读诗歌时,就应该通过意象来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一个个意象做成漂亮的动画, 确实吸引住了众人的眼球,可仔细想来,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照这样的上法,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就要做“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林黛玉进贾府》就要做“两弯似蹙非蹙焆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外加“娇花照水”、“弱柳扶风”?文学形象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得太具体,就堵塞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因而变得索然无味。
语文教学如此,其它学科亦然。比如把科学实验课换成课件的形式,为了让学生了解“溶解度”这一概念,用粉色的食盐颗粒,溶于蓝色的水分子之中,直接把结果用强烈的色彩呈现出来,忽视了以动手为主的实验过程。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著名的英语小故事:一个化学教授为了让学生记住某种化合物的味道,骗学生舔食蘸有化合物的手指,学生永远都不会忘记那生动的一课。这个是课件演示所无法取代的。况且,靠声、光等强刺激引起的而不是靠内容本身引起的兴趣与注意,时间久了,就会变得麻木,上课成了走马观花,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另外,电化教学充斥课堂,还有很多弊端。比如,教学设计死板,答案唯一,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或者突发现象,机动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师没有板书,学生没有笔记,很多学生为了方便复习,干脆到办公室拷贝课件,甚至家庭作业也以电子版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离开电脑就不会写字;教师备课严重脱离文本,把主要精力用在修改和整合网上下载的课件上。更有甚者,对下载的课件,采取“拿来主义”,全部照搬照抄,完全失去了个性,失去了创造力,贻害无穷;还有,电化教学要求关灯关窗并拉下窗帘——一个个阳光少年,都变成了暗室里的黑白底片。据统计,有80%的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患有近视。当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说电化教学就是是罪魁祸首,但至少,我们也该深思吧?
教学辅助手段——该出手时才出手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优点是很多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网上链接查找资料简便快捷,课堂生动活泼不枯燥。有效利用电化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既然是辅助手段,就不能盲目夸大而导致喧宾夺主。正确的做法是,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也就是“该出手时才出手”。
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学可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版块”。一般来说,“说”和“写”两个“版块”基本上用不着“多媒体”,只要动“口”和动“手”就够了。而“听”和“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我认为,让学生听,还是应该多听语文老师亲自朗读效果更佳,因为他们听到的,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语文老师读的,更亲切,更有想模仿的冲动,而听“大家”的录音,就会因为距离太遥远而失去模仿的兴趣和勇气。但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用电化教学,比如,我们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女教师可能很难读出豪放派的味道;同样道理,男教师教柳咏的《雨霖铃》,恐怕就更难胜任婉约派的风格。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录音,让学生来比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让学生读,也分两种情况,如果是课后的迁移训练、比较阅读,当然是用课件比较方便;而如果是需要圈点勾画摘抄作注的阅读,则只适合读飘着墨香的书本。
需要补充的是,即便是非常适合电化教学,也不能整节课都电化,一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主要是用眼卫生,二要考虑人的注意规律,长时间的兴奋也会导致疲惫,致使课堂出现“疲软”。因此,一定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可而止。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优点,就有不足。利用好电化教学,趋利避害,还我们的课堂以“绿色”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