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率性写吧
>
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邓德森: “书中自有XXX”》
阅读次数:228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邓德森: “书中自有XXX”
“书中自有
XXX
”
邓德森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承承相因,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成了到现今仍具有无比感召力的读书格言,深深地植根于国人心中。
其实这两句“名句”并非哲人学者所作,而是出于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要说这是“诗”,连基本的韵律都没有,称之为“打油诗”也有些勉强,且引全诗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诗”技并不高明,那意思倒也明白,不外乎劝人们努力读经,追求功名,“出人头地”,有了功名就有了一切。于是就有了“囊虫”“映月”“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骨”等等流传千古发愤苦读的故事。单从“劝诫”“读书”而言,这些句子似无大碍,甚至也不无积极意义。在“大革文化命”年代,作为“追求名利思想”的典型语言“批倒批臭”,似乎也太“上纲上线”了。
拨乱反正之后,许多东西都翻了个个儿,这两句“千古格言”就又香起来,现在是越来越被人们推崇了,几乎成为青少年学生读书求学的唯一目标,成了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信条;甚至我们的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以此作为激励学生苦读的指导思想:“考上大学就穿皮鞋,考不上大学就穿草鞋。”创造性发展,说得很形象,也很现实,确实激励了不少学子以此为动力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理想。
使人有些“杞忧”的是人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给孩子灌输这类格言。到底为什么读书?再教孩子树立为“伟大理想”而奋斗,似乎有人会笑话;那种动辄“思想教育领先”的做法人们也已经厌烦。但是,是不是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读书求学的惟一指导思想就正确了呢?
马加爵的惨痛教训人们还记忆犹新,不多说了。大学生“怕丢脸”不让父母进校门,中学生弑父杀母的惨事也时有所闻,最近还有子女追逐明星酿成家庭悲剧的例子。深圳有个丛飞,是
2005
年“感动中国”十大典型之一。他用自己带病唱歌义演省吃俭用甚至下跪求借得来的
300
多万元援助了
187
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后来丛飞病得快要死去了,社会上很多人伸出援手,而那个当年曾经称他为“爸爸”现在在深圳有了优越工作的“孩子”,竟连看也不愿意去看他一眼!这虽然是极端典型的个例,但带给人们的思考实在是太深刻了。
现在的许多读书人越来越现实了。报载,重庆高考生到庙里结队烧香求中榜,教育督学说,“扎实复习才是关键”——“谆谆教导”的还是“读书应考”!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权威人士都想不到应该关注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要生存,要求职,必须发愤读书,当然是无可指摘的。当人们越来越重视读书的时候,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文化就是人格。首先是要学会做人,要在读书中学习做人。只有人格高尚,读书学到的本事才于社会有益,否则会贻害无穷:当官会变贪官,经商会成奸商,开工厂会造假货,当干部也只会想对付政策的“对策”。如果我们辛辛苦苦培养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成了忘恩负义奸狡巨猾唯利是图的人,要这教育有何用!
深圳人的读书生活正在摈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世俗观念,逐步进入非功利阅读境界,使读书真正成为“人的生命运动”,通往“塑造健全人格”的崇高目标。每年读书月深圳都精选一两百本好书推荐给市民。深圳的做法我们这里恐怕做不到。但是,也决不可从幼儿园就进行“颜如玉”“黄金屋”的“目标教育”,否则,造就出的将是一代什么样的接班人,实在是很令人担忧的。
有人说,这些百年大计大政方针要你升斗小民操心么?“位卑未敢忘忧国”。心有所思,也就信笔写下,有感而发罢了,谁指望改变得了谁?只祈愿终于“出人头地”有了“高官厚禄”“美女香车”“黄金屋”的那些读书人别把曾经生你养你教你育你的“父母”忘光,就谢天谢地了。
2007. 4.1
最后更新[2007-4-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