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劳动节
邓德森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下午4:44分,远在湖北西部的一名不知名的老教师忽然收到来自特区深圳一个既普通又不平常的电话,只讲了不到10秒钟,但却是一个使人内心十分激动的电话。
这是程少堂先生打给我的。我和少堂先生并不熟悉,只是应聘在深圳某高中教书时听过少堂先生几次演说,观摩过他讲《荷花淀》,有一次他到学校检查工作,课间谈了几分钟,在深圳特区报讨论作文评分差异问题时凑热闹写了几句话,另外就是浏览他的“语文味”网站了。就是这么一些“交往”,程少堂先生就记住了我这么一个普通代课教师。我回湖北后,少堂先生多次通过电子邮件说要给我和回山东的姜国廷老师送书,几次要我们的通讯地址。由于我的疏忽,写了两个地址,他在今天来电话就是问书应寄到哪个地址才能收到的事。
这着实使我感动。作为当今语文教育界不可多得的领军人物,肩负着特区高初中语文教研重任的教研员(就我所知,仅那高考中考的巨大压力就不可想象),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许多学术研究、教研事务性工作,就为了给远方不熟悉的普通同志寄一本书,就写了好几次信,还专门打电话!这不光是“工作责任心”,这是可贵的职业道德,这是高尚的人品。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许多劳动者都在休息了,特别是知识分子劳动者,有的探亲去了,有的旅游去了,而少堂先生却关在办公室一个一个写信封,给一个一个普通人无偿奉献他的精神劳动成果,甚至还要打电话落实通讯处!
程少堂教授是个名人,但我更赞颂他是个“劳动者”,名副其实的“劳动者”,真正的“劳动者”!——我这样称呼少堂先生不会介意吧?
我原先只是把程少堂先生学术楷模,今天我更感到他应当是中国“人”的榜样。
2007.5.1.10:30
富铺张与穷奢靡
邓德森
在南方教书时,经常遇到我无法理解而许多人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曾在字纸篓里捡到被丢弃的只写了教师大名还没开用的备课本,我曾经在垃圾箱收集到一摞摞每本只写过一篇作文的作文簿;而每到高考完毕,丢弃的书籍、铺笼帐盖等物件满楼道皆是,其中书籍有《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除了如我这般穷酸者拾几件可用的外,时尚青年们是不屑一顾的,结果只是让废品站一车车拉走了。当然,这些是私有财产;更有甚者,还有那卫生间长明灯、厕所里长流水——据说,这所普通中学,一年水电费就耗资一百多万元!
我的捡拾倒不是买不起,那备课本用完了领就是,捡来的作文本也给学生打了草稿。我只是觉得丢了可惜——我眼前总是闪现出早年在山村小学见到过的情景:红薯洋芋钵钵饭、破棉被上飘雪花、煤油灯熏黑鼻孔、练习本一页写几遍——当然,这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留下的记忆,现在可能是看不到了。
发达地区的浪费,有时却比不上贫困地区的奢靡。在南方,我曾亲见某富裕市机关盖的办公楼像“白宫”,那是他有钱啊;又见报上说,某贫困乡政府盖得像“天安门”,那只能说是穷奢极欲。理由还充分得很:这都是“逼”出来的。为了得到某个支持,获得某项贷款,你得打肿脸充胖子,摆排场撑门面,咬起牙巴骨也要请几桌,想方设法也得送几个,“上行下效”啊,“形势所迫”啊,“互相攀比”啊。招待费报得再多只要没装腰包就不叫“贪”,办公室豪华得像宫殿也没往家里搬。
以前说“一座车一栋楼”,“一桌酒席一头牛”,现今一桌酒席一头牛远远不够了,恐怕值好几头牛,相当于一个打工者一年的工薪;如果靠他“纳”的那点“税”买单,干一百年还看能不能支付得了。
“节俭”本来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老话题。还是戴红领巾时就听老师教导过,说是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一天就可节约五亿粒米,可供多少多少人吃一年云云;等到自己做了老师,也就如此这般地对我的子弟们教导一番,可那收效竟如此寥寥。现在国家领导人讲了话,大报小报又热热闹闹地议论起来,或古今中外,或领袖名人。讲理论,远的有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近的有领袖教导“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讲实例,则有毛主席困难时不吃肉,周总理穿百衲睡衣,朱老总踏补丁布鞋,邓小平喝绿豆稀饭。论之者凿凿,听之者诺诺,而行之者依然故我。恐怕就是著文章的那些大人先生们,一上宴席也就如我般忘得一干二净。君不见,公款饕餮之徒谁不是老师谆谆教导出来的门徒?
司马光《训俭示康》是用来训导儿子司马康的,他引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一句话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还特意做了一番解释。他说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把“俭”的重要性“侈”的危害性算是解释到家了。按他的解释来说,有德者必俭,失俭即失德。可见俭在品德中占有多幺重要的地位。但实行起来又有多难啊!只是不知道司马光的儿子是不是节俭的模范。
这些教条私企老板倒是学得最好的,在那里打工,他的制度紧紧地盯着你,随便浪费几张打印纸也会扣薪水甚至炒鱿鱼。可我们大手大脚惯了,谁奈我何?——因为我人是“公家人”,办的是“公家事”,干的是“公家杯”,捧的是打不碎摔不烂的“铁饭碗”。
从这点看,还得向私企老板学习。
20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