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马恩来频道
文章标题: 《马恩来文章三篇》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马恩来   阅读次数:43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恩来文章三篇

欢迎光临马恩来博客:http://mel98.blog.sohu.com/

 

一位走向内心世界的作家

由《南方都市报》与《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47日在广州揭晓。著名作家韩少功因散文集《山南水北》荣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度杰出作家”,捧走10万元大奖。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进入写作开始,韩少功的作品就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位以思想见长的作家,他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正如评论所说:韩少功把写作变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自我较量,他用语言反抗语言,用具象反抗概念,背后却在找寻语言与内心焦虑之间的秘密通道。

我对韩少功的早期作品是比较熟悉的,在新时期文学开初阶段,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继主宰中国文坛,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韩少功每一件作品,几乎都能产生较大的轰动效应。作为当时的文学青年,我对当时的青年作家韩少功是特别艳羡和敬佩的,作为同代人(他只比我长四岁),也有机缘曾经与他有过短暂的接触。那是八十年代中期,应新宁县文联主席、作家李波先生(去年因病逝世)之邀,《主人翁》杂志副主编韩少功前来湘西南边陲采风。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韩少功与我们这些当地的文学爱好者把酒推盏,谈文论诗,然后一同游扶夷江,爬八角寨,登麻林大坝,观八峒风情。他的质朴与洒脱,与同他的作品一样深深印在我的脑际。以至他后来的行踪与创作动向,成为我对当代文坛关注的重点。我知道他1988年举家南下海南,一手创办《天涯》期刊,担任海南作协主席,出版长篇《马桥词典》引发争议和探讨。后来他又辞去《天涯》社长,卸下在海南的事务性工作,回到他当年下乡做知青的湖南省汩罗八溪峒过隐居生活。没想到隐居6年,体验探索,硕果累累。 前不久听说韩少功2006年出版了记录隐居生活的散文集,我还来不及拜读,就欣闻他因这本集子荣膺“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6年度杰出作家”。

18453月,28岁的美国青年亨利•梭罗孤身一人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这里住了两年多。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中就融入了他对这段日子的思考。《瓦尔登湖》也成了美国文学的百年经典。深受亨利•梭罗影响的韩少功,他的《山南水北》正是呈现了他的写作的精神向度和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探索。有评论认为这部跨文体的长篇散文,真实地记录了韩少功这位现代隐士的耕读人生,堪称中国式的瓦尔登湖。全书99篇散文以笔记体再现了八溪峒山村的人物风情,每篇均为短小的千字文,透过朴素的语言写实的文风,一幅幅原生态黑白照片,作家情趣盎然地展示了自己远离尘嚣再当“知识中年”的画卷。在中国的瓦尔登湖畔,在他那梦回家园的生活里,成为喜获丰收的老农与思想大家。

最近我和学生们正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其中的散文单元,正好节选了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在阅读此文之前,特向我的弟子们介绍韩少功和他的《山南水北》,以期在文本赏读中,试比较探究作品展现怎样不同的生活图景以及作家怎样不同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今日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2007410日)

 

永远释不了的情结

——2007年春节回乡纪事之三

 “爆竹声声除旧岁”。燃放烟花爆竹早已成为中国人春节习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前几年许多城市严格实施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对民众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觉得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没有了祈福、祥和和火爆的节日气氛,年节变得索然无味。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回归呼声的高涨,许多城市已经解禁,没有解禁的亦开始松动。即便在深圳,这座率先禁放烟花爆竹的的城市,虽仍坚守“现代文明的阵地”,禁令一个接一个,但却无法阻止那些不够自律的市民燃放的自由和热情,据说刚刚过去的春节,深圳在一片烟花爆竹声中迎来了农历金猪年,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形同虚设。元宵节同样,全市上空不时绽放出绚丽的烟花,虽出动了大批执法人员高密度地查禁,从特区内到特区外,爆竹声依旧不绝于耳。城管查禁时,甚至有市民掏出宪法来维权——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强行禁鞭是违反宪法的。 由此看来,某些人那种随着“洋节”的大行其道 传统节日可能会节节败退,最后逐渐被取而代之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中国人的爆竹情结根深蒂固,千百年来,从未见哪个朝代禁放过,在今天大都市里,试图完全禁放,也只是治理者以危害公共安全为由,害怕承担责任的不作为行为。人们需要的是:在古老的传统与现代的规则和安全要求之间找到一个令各方满意的契合点。因为在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人们往往是不愿意放弃这种坚守的。

应该说,我是比较自律的公民,在深圳这么多年,从没有带小孩燃放过烟花爆竹。但每次回湖南过春节,在家乡故土,在民俗风情浓郁的环境里,我和兄弟们与小辈子一道,尽情感受年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喜庆与快乐。今年亦不例外,刚回到家,两位兄弟就带着小孩们买回一大纸箱的烟花爆竹。除夕团圆饭前,一挂千编足响的鞭炮的爆响,开始了一年里最隆重最喜庆的盛宴。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和兄弟们分据一个楼层,同时点燃手中的鞭炮,在噼里啪啦连天的爆响声和弥漫的硝烟中,一束束烟花又迅地冲向天际,喷放出绚烂与美丽。全家老少汇聚到楼顶,观赏新年如梦如幻的夜空。我家位于白公渡大桥桥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夷江两岸腾空而起的烟花尽收眼底。老父亲看得兴奋不已,“从冒(没)看过古(这么)多古里好看过(这么好看的)烟花!”父亲的感觉是对的。以前地方经济不发达,除了家家户户放放几挂鞭炮,小孩子买些低档的烟花玩玩,燃放中高档的烟花礼炮的人家不是很多。近几年随着莨山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开发,地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百姓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起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之现在的烟花的品类繁多,制作得越来越精美,各种档次的烟花摆满街头,过一个年花一两千块钱买烟花爆竹,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了。

燃放烟花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传承,但对于我们家庭,特别是对于我们兄弟来说,烟花爆竹则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有一种永远释不了的情结。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个体经营的合法化,父亲利用自家的铺面,从银行贷款800元开了一爿小店。小本经营,利润微薄,加上母亲在五金厂做炊事员的工资,仍很难维持一家人的正常开销。那时我正在上大学,弟妹们都在读中学或小学,光一年的学费开支就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奶奶七十多岁了,还给人家带小孩做保姆,夏天里还去卖冰棒。我放暑假回来也领着弟妹们加入卖冰棒的行列,弟妹们一般提着一个保温桶守在街头,我则借了一辆单车跑到乡下去卖。永远感谢坤三爷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单车借给我一个暑假。在烈日下,我跑到当年上山下乡的公社,与昔日的知青战友和农民大叔相遇于田头。我把消暑的冰棒递送到他们手上,他们向我投来惊讶和赞许的目光。那时大学生很少,大学生卖冰棒更显得稀奇。到了寒假我又领着弟妹们卖烟花爆竹,父亲的小店以经营副食为主,兼营日杂,烟花爆竹属日杂类。我拿着营业执照跑到日杂公司仓库,批发回来几纸箱,用门板在店铺外面摆了一个路边摊。那时卖烟花爆竹的不是很多,加之原来的老屋正对三角坪,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街坊邻居,以及打年货的城里人和乡里人都到我们的货摊上购买。开初几年人们的购买力普遍不强,一般买几毛钱,顶多几块、十几块钱,倘若碰上一个万元户,一次性买几十块钱,我们就好像碰上财神爷,欢天喜地。那时的鞭炮很小个,爆响声也不大,烟花品类很少,价格也很贱。每年腊月廿日左右开始,一直到正月元宵节,兄弟们忙累了一个寒假,也就只赚百十块钱。要是进的货是哑炮,人家来退货,或者不小心造成货物损毁,则可能赚不到什么钱。记得有一年正月初一,刚打开货柜门,把烟花爆竹摆满一台,奶奶一手带大的三哈(肖冰坡)来拜年,他拿起一个花炮就放,大概引硝太短,用火柴半天没点着,却将旁边的花炮点着了。噼里啪啦,一阵乱响,满台的烟花爆竹瞬间燃放殆尽。所幸没伤着人,可那一个寒假的辛劳,损失了大半。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弟弟们相继上了大学,我依然领着他们在寒假摆摊设点,随着人们的购买力的增强,烟花爆竹的销量逐渐提高,赚取的钱也有了三五百。一直到八十年代末,修建白公渡大桥,老屋被拆迁,新楼房建在桥头,与桥面平行,没有先前的铺面,父亲的店子不开了,年纪也过了花甲,两位兄弟大学毕了业,都在外地工作,家庭也逐渐走出了困境,日子也好过起来。

今天,我们兄弟回想这些往事,都感叹万千。那情,那景,历历在目。人家轻轻松松享受年节的快乐的时候,我们全家老少却是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卖烟花,卖爆竹,卖糖果,卖瓜子……抓紧一年中生意最旺盛的季节,赚取家用,赚取学费。小本生意,使我们体尝到生活的艰辛,也体尝到挣钱的不易。最重要的还培养了我们兄弟的经商意识和经营头脑——大概从小受到父亲诚信经商的影响,也曾有过跟随父兄做小本生意的体验,大学选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小弟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在欧美市场上有一定影响的糖果商。有了自己的公司工厂,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小时候的尝试与磨练,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我和大弟,一个选择做教师,一个选择做医生,虽然远离商场,但当年体尝到的艰辛,在艰辛中培植的勤劳、善良、坚韧、诚信等品质,永远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烟花爆竹,那永远释不了的情结啊!                       2007312

 

心底坦荡天地宽

一篇争议作文在语文味网上挂出来,少堂先生让大家评点打分,曹清富老师、王小应老师和我给了三个不同的分数,并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先后用评论的形式挂在语文味网上(我的文章同时挂在自己的博客上)。我们的评分论争引起了语文界同仁和不少网友和博友的关注和兴趣。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光我网上的文章就有近500的点击率。在开放、平等的网络平台上,大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形成了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学术氛围。《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老师从高考评卷的角度认为:“像这种一篇作文各个评卷老师看法不一,打分差距巨大的情况,在高考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次争议,证明大家尊重高考评卷这个‘游戏规则’,深圳‘一模’评分很正规,很接近高考评卷的状况。”重庆名师王君老师从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谈评分标尺把握的问题。还有好些同仁和网友就考场文章和我们三人的观点,以及他人的评论展开评论。无论持怎样的观点,无论给考场文章多少分,我都非常尊重和感谢。我的评分可能也有偏差,我的观点可能也有谬误,大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交流,使我从中获取教益和进步,我当更为感激。即便个别动辄拿“学科带头人”来说事,字里行间夹杂着人身攻击,连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都不能把握的朋友,我都尊重他的评论。王小应老师看到个别人的评论很是气愤,说我们的论争很友好,很平和,此人在宣泄什么?他要在后台将之删去,我说,不可。一个叫“昭勐”的网友,写了一篇为我抱不平的文章《由争议作文评论说风度》挂在语文味网上,我今天看到了,写得很好,也非常感谢,只是觉得多此一举。

不是说我有什么雅量,有什么风度,而是觉得人家对我有点想法,有点心态不正,都是非常正常的,人家需要宣泄的渠道和场所。在深圳市中学语文界,人才荟萃,高手云集,水平比我高的实在太多,为何总是看到我抛头露面?为何种种好处我都沾边?还不是与程少堂关系好。其实,我不光与程少堂老师关系好,我的运气也不错。去年这个时候,设计一道散文题,居然后来还与高考题巧合,再经媒体炒作,我居然又见报又上电视,差点被整成一个名人。有了一些臭名,一些刊物竟然纷纷向我约稿,害得我电脑敲个不停,不到一年时间,《广东教育》、《语文月刊》、《特区教育》等报刊,共发表我5万字左右的论文和高考备考指导文章及训练题,赚了一些稿费买小酒喝之外,又赚取不小名气。你说人家心里会安然吗?心态会正常吗?

这倒令我忽然想到这次深一模的作文题——《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仿佛已经深刻领悟到少堂先生命题的良苦用心。“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反复思考而又没有取得共识的焦点问题。人性问题也苦恼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例如,面对他人的失败或不幸,大多数人会产生同情或恻隐之心,显示出人性善良高尚的一面;但是,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成功或幸运的时候,为之高兴的固然不乏其人,心态复杂的也许更多,甚至还有比心态复杂更等而下之的恶言恶行,从而深刻地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人际间的许多矛盾纷争由此而生。”由此,我想到自己取得的微不足道的成绩,比起那些真正的成功者,又算得了什么?顶多有些幸运而已,现在竟然不时(不只是这次评论)突遭暗枪,遭人嫉妒,被人攻击,有时想起不免心寒。但我采取的态度永远只能是不屑与坦然。我不曾为功名所苦,当然也不会为功名去顾虑和担心。正直和坦荡,是我做人的根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坚持自己的思想,恪守自己的人格,在澹定和从容中,去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然后利用闲暇,读几本有用之书,写几篇得意之文,再然后,隔三差五,叫上老酒和其他意气相投的朋友,找一个饭庄酒肆,尽情比试酒量与豪气,在半醉半醒中,享受快意人生。

忽然又想到那篇饱受争议的考场作文,想到那位小作者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觉得他身上有些东西正是我所要学习的。现借用他文中的一句话,并稍作修改作结:不为名利而累,不为功名而忧,任他人怎么评说,我只是微微一笑……                                    2007319日)


最后更新[2007-5-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