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目 |
考点 |
分值 |
答案 |
说明 |
1 |
字音识记 |
3 |
B |
A.市侩kuài C.逮dài捕 相xiàng D.澎湃pài |
2 |
词语使用 |
3 |
D |
A.“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B.“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出了另一个或一些犯罪分子的暴露。C.“即使”改为“虽然”。 |
3 |
病句辨析 |
3 |
C |
A.“文化遗址”与“古墓葬”、“古建筑”属于包容关系,不能并列;“陈迹”应该改为“遗迹”。B.项成分多余,“目的是”与“旨在”重复。D项搭配不当,“实行”应为“解决”。 |
4 |
文言实词 |
3 |
B |
游:交际、交往、共事。 |
5 |
文言虚词 |
3 |
D |
(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拿来,用来。 |
6 |
信息筛选 |
3 |
C |
作者通过假设对此进行否定。 |
7 |
内容归纳 |
3 |
D |
“成为贤人”错;“苟(且)”不能去掉。 |
11 |
判断 |
3 |
A |
这是造成他孤独的深层原因。 |
12 |
筛选 |
6 |
A、F
|
B项应为当年的认识,并且只是认为它没有什么过人之处;C项中“否定其为人”错;D项“密不可分”错;E项“道德不重要”错。(答对一个得3分) |
8.(8分)
(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错1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2分)
翻译: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
“道”“容”各0.5分;意思对1分。
②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3分)
翻译: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富贵的快乐呢?
“谁与”1分;“乐”1分;意思对1分。
9.(8分)
(1)(2分) “我死诸君思此生”与“我死诸君思此狂”相比,后一句读起来押韵(1分);更加铿锵有力,自信心、自负感更强。(1分)
(2)(6分)《示儿》《书愤》中的诗人陆游是一种报国无门的庄严、凝重的爱国者形象,(2分)《看梅绝句》中的诗人陆游则是一个打破规则,放浪形骸(或具有从庸常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的轻松感)的狂者(或老顽童)形象。(2分)这两种形象看似矛盾,本质上是一致的,(1分)都是陆游报国无门的爱国情感的不同表达。(1分)
10.(5分)(1)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2)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大漠孤烟直。(一句1分)
11.A.这是造成他孤独的深层原因。(3分)
12.A、F 。 B项应为当年的认识;C项中“否定其为人”错;D项“密不可分”错;E项“道德不重要”错。(6分)
13.(4分)孔子不是圣人,只是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是人造孔子,不是真孔子;(2分)
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孔子就是他们需要的代用品。(2分)
14.(5分)以下答案得3分:孔子积极入世(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庄子是消极避世、主张出世(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孔子在乱世中清醒,庄子在乱世中装糊涂;孔子在乱世中救世,庄子在乱世中自保。(3分);
以下答案得2分:孔子积极努力,而庄子消极;孔子大智大勇,庄子是大智若愚。
如何评价这两种人生态度(略,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选考(一)
15.(4分)表层含义有二:①从人物看,两位高手都被称为“一步棋”;(1分)②从情节看,全文以一步棋为线索,多次点到一步棋,关键处都在“一步棋”。(1分)
深层含义:人生关键的一步棋,常在诱惑中走错。(2分)
16.(5分)各有道理。
杰是主要人物,主要从情节立论。从情节看,小说中杰对豪用尽心机,多方诱惑,诱使豪步步上钩,杰始终处于主动。全文塑造了一个狡黠的少年形象。(按3、4、5分3个等级打分)
豪是主要人物,主要从主题与寓意立论。小说的主旨不是告诉人们怎样骗人,不是塑造骗子的形象,而是通过塑造“豪”这一棋坛高手因禁受不住诱惑致一步棋走错而落败的形象,告戒人们,人生一步棋,常在诱惑中走错。(按3、4、5分3个等级打分)
17.(6分)本文表现的人性弱点:(1)贪婪(豪贪杰的玉镯,想贪少年为奴);(2)过于自负(豪第一局结束后的自得,第二局中的轻蔑,都是致其失败之因);(3)受不住诱惑(文中杰先以物诱,次以身诱,最后以棋诱,故意败第一局,故意弃马、丢炮、送车,终使豪受不住诱惑而落败);(4)易被表面现象迷惑(杰之美貌、诈败,玉镯之金玉生辉,熠熠夺目、第二局之弃马、丢炮、送车,都是表面现象,而豪却为其所惑)
(答对一点且分析正确得2分。)
选考(二)
15.(4分)主观原因:(1)个性善良。(2分)
客观原因:(2)方济各的影响;(3)家庭影响;(4)其他宗教人士的影响。
(2)(3)(4)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答对其中两点得2分。
16.(5分)(1)意在表明她走上普度众生道路的性格基础(善良、富有同情心、责任感等)
(2)意在突出其做出这种选择的巨大牺牲精神(活泼、有出息、她憧憬美好未来,能嫁给有钱人,却甘愿做一名修女,普渡众生)
(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5分)
17.(6分)(一)反映的人道主义的特点(3分):(1)善良,(2)富有同情心,(3)有牺牲精神,(4)平等博爱。(答任意1点得1分。)
(二)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3分):(1)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当今社会依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大众利益,不利社会和谐);(2)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社会依然存在贫富不均,老弱病残、灾难困苦依然存在)。(答出1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18.(4分)内涵:人的社会价值等于人的贡献总值除以人的自我评价。
关系:人的贡献总值是分子,人的自我评价是分母,自我评价越大,人的社会价值就越小。(此题凡答出的,按2、3、4分等级打分)
19.(5分)最后一句本来可以用“我们的日子还有复返的时候吗”,与上文组成整齐的句式,但作者有意将句式变换一下,使整齐之中显出变化来,行文较为活泼。(2分)
仿写举例:金钱失去了,有再赚回的时候;地位丢失了,有再崛起的时候;声誉被毁了,有再澄清的时候;但是,亲爱的,你告诉我,我们的青春(爱情)为什么再也找不到踪影了呢?
句式相似,内容连贯即可得满分;内容表述欠妥酌情扣分;句式不合要求不给分。
(满分3分)
20.(6分)对象一:大娘,请问您老伴(小孙子的爷爷)是什么时候出生的。(2分)
对象二:阿姨(老师),你(您)先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2分)
对象三:老师,师母(您太太、夫人)是什么时候出生的?(2分)
答“老公”“老婆”不给分,前两个对象答“丈夫”给一半分。
21.作文(略)
(说明:所有主观题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附: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我,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