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书要照读不误
日前,我去了趟重庆的全国书市。给我的印象是,场地大,关注的人非常多,不仅是一个书市,而且还是一个读书节、文化节。这也说明,在网络时代,喜欢书的人还是不少。
网络时代的今天,中国还有多少人保留着读书的习惯?不久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作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读书阅读率已经连续6年持续走低,并且已经低于50%,仅仅为42.2%。
网络上的浏览,从广义上说也算是阅读的一种。但是,它跟阅读印刷品的书籍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本书在你手里,它有一种相对的安定感和归属感,你读起来会相对比较认真,思考也会比较多。
当你拿着一本书看的时候,你会把它当作一种道理,一种经验,一种智慧,需要更多唤起你去消化,用我的语言说就是“互证”,是一种跟它掰扯的愿望,这个是网络上所没有的。
书的作用特别多,但我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互证”,互证就是互相证明,另外又是互相矫正。就是说用你的人生经验去补充那个书,来说明那个书,同时用那个书上的叙述和描写来比照你的人生经验,加深你对人生的理解。在我看来,在书里边发现人生,在人生里发现书,是最快乐的事,读书使人充实,也使人变得美丽。比如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在过去政治运动当中,特别爱读狄更斯和雨果的小说。其实狄更斯和雨果的小说没有什么可以和社会主义的中国相联系的,但是像狄更斯的《双城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所受到的考验,雨果的一些小说里也描写了人在社会的沉浮和动荡之中,人应有的精神上的品质,这些都给我非常大的帮助,起码让我知道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网络提供强大的查找、搜索功能是书没法比拟的,但是我所说的阅读、体味、思考、互证,这个要捧着书才行。
一个真正喜欢读书的人,网络上看一看是为了接触一下,一看这个书确实值得看,他就去买。相反,一看是“臭大粪”,他就不去买了。因此,网络阅读和纸质图书阅读并不存在想象中的尖锐矛盾,也并不能互相代替。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因为有网络就不去买书,不去读书,同样一个爱浏览网络的人,如果他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知识的基础,他也照样会去买书。
当然,现在的书也是越来越多样了,各种畅销书、排行榜层出不穷。但是,如果只盯住这些书,就好比是光吃冰棍,或者光喝甜水,虽然很舒服,但营养不够。还有一些书,东拼西凑,连蒙带唬,错误百出,甚至于宣扬迷信、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比如说,有过一些关于气功的书,说得特别悬,最后证明作者是骗子。还有一些所谓职场生存手册、人际关系诀窍之类的书,如果他们说的都是真的,那个作者就不需要写这个书了,他早就成功得没法再成功了。
在这个书丛如海、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提高对书的辨别与鉴赏能力。要相信常识,抵制谎言,要有所选择,我们的书香才会更浓郁,飘得更久远。
(作者为著名作家、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5-15 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