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山山水水
襄樊市田家炳中学 王义芝
有些时候,准确地说,在心底深处我可能是个唯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很多时候,做什么事情,我往往需要一种感觉,找到了这种感觉,我的心里才是舒适的、塌实的、美美的。
就拿旅游来说,我心中一直有一种憧憬,和自己的爱人朋友徜徉在山水之间,仰望高山,俯凝流水,陶醉于她的巍峨、壮观、柔媚、多情,被她震撼,被她消融,流连其中,物我两忘,走向天地的尽头,让天地包容。
可是,现实总是与理想有那么远的距离,近两年走过了一些地方,总是有些失望,并不是没有看到高山流水、城市高楼,但总是缺少什么,现在想想,就是缺少那一种感觉,没有了一种感觉,心里总有些落寞。
2005年北京之旅,故宫、长城有一些感觉。故宫,从那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的金黄色琉璃瓦感受到她的金壁辉煌富丽堂皇,从那重重宫门遥远距离想象到皇城的戒备森严封建集权老百姓的卑贱可怜,但是大脑里有了一点感觉就匆匆穿过,直到登上香山回望整个紫禁城,才微微感觉她的恢弘壮丽,可是只能多望几眼而已。长城之所以留下还算深的印象,是因为我们一步步登上去爬下来的。一段一段艰难地攀登小心翼翼地走下,那么地陡峭,几近垂直,一不小心掉下去不堪设想。我们只是走尚且如此艰难,古人条件那么艰苦硬是一砖一砖地垒上去,眼前仿佛出现那些衣不遮体弯腰驼背背负沉重艰难攀援的苦力,不得不叹服劳动人民那种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超承受力,而又不免想起那哭倒长城的可怜的孟姜女。沿途中那一个个烽火台,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燃烧的烟雾中急报军情快马加鞭奔驰的战士,古人的智慧让我们今人不可小觑。站在长城远眺,群山万壑,云海苍茫,天地一片空朦。而往前方看去,长城又像一条白色的带子拂挂在大地母亲的胸前,飘洒柔美。真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遗憾的是虽然登上“好汉坡”,可是“好汉”太多,人头攒动,站脚的地方都难找,更别提在“不到长城非好汉”前留影了,看来“到了长城”也做不了“好汉”。
“三峡”“石人山”“武当山”“神农架”,各地山川风景大同小异,一些山一些水、一些云一些或大或小的瀑布,越发找不到心中那种山水的感觉了。
五一才去的“神农架”,“板壁岩”别于他处。一下车,一块巨石立于眼前,她的大气立即震慑了我们。放眼望去,岩石成壁成板,随意散在各处,像一些顽皮的孩子到处玩耍,玩儿哪儿疯哪儿,玩儿哪儿卧哪儿,形态各异。大自然妈妈真是宽容啊,让这些石头孩子们在她宽大温暖的怀抱里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恣意忘情。我们走着,欣赏着这些嶙峋的怪石,在导游的引导下,发挥着我们这些成人几近枯竭的想象力,竟也兴致盎然。这块立于巨石上的石头像一只张开的鸟嘴,还像一只海龟伸出的头,再看又像一匹骏马,你看它像啥它就是啥。再往前走,咦,那儿怎么围了一圈人,赶快走近,导游正在讲解“你们看,这处奇异的石头,细细的长长的耸立,顶部一块石头,看起来像什么,是不是像一只长颈鹿?”是啊,惟妙惟肖,它伸长脖子眺望着远方,是女子在等着心爱的人儿归来,还是母亲在盼望孩子回家,抑或是游子在远望家乡?就这样成了一块“望x石”?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啊!
让我喜欢的是这里的广袤、随意,没有一些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致,眼睛所到之处都是那么的自然随意。我们走走,就那么随意一坐一卧一躺,神农架春天特有的黄白草软软的松松的,同行的夫妻俩爬在天然的草垫上留下了幸福的纪念。都不想离开,就这样坐着,温暖的阳光照射着,聊着天,望着休闲的人们,赏着周边的景致,多么的惬意,简直是人生的极致。可惜的是,正享受这人生的美景,就听到喊着“走咯,走咯”,恋恋不舍啊!
在神农架认识了一种国家二级保护树木——黄杨树,小叶黄杨、珍珠黄杨,它们的叶子都小小的圆圆的,在太阳的照射下,雨水的冲洗下,闪闪发亮,像一粒粒的珍珠,让人“爱不收眼”。据说,它还有药用价值,可以活血疏通经络。一路上不时的发现它,神农架不愧为原始森林,这么珍贵的品种在这里随处生长。神农架的杜鹃花也是一大美景,一路上,随时都能看到盛开的杜鹃,山脚下、半山腰、整片山坡,零星的,大片大片的,吸引着游人留下花中的倩影。
神农架最有噱头的恐怕要算神秘的野人了,回来以后恰好看到央视10台“走进科学”正在探索“神农架野人猴娃”。“猴娃”并非野人,只是得了“小脑症”,小脑发育停留在婴儿时期,只空长四肢,长到1.78米,一切行为像野人。我本不相信有野人,所以对野人之说引不起兴趣。尽管有“科考人员”张金星的宣传照片,发现了野人红色毛发、野人粪便、野人洞穴;我们还经过了野人洞穴,看起来隐蔽,安全,出口好几个,一个低头弯腰才能过去的“低头拾宝”路,一个攀上几节木梯才能上去的“步步高升”路;甚至在天垭还有“野人陈列馆”。一切那么煞有介事,但我仍然半信半疑,也许确有其事,让那些有志之士去探索发现吧。
神农架之景是别于别处山水的,但因我们是“蜻蜓点水”,哪儿深深走进她的怀抱?哪儿好好地欣赏她的每一寸“肌肤”?哪有被她包容?感觉注定是感觉,理想毕竟虚幻,心中的山山水水注定只在心中,在理想中,在憧憬中。也许正是这样,心中才永远有美好的追求,有一分念想,有“心中那片天空”!
(感谢 王义芝老师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