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与审美公德
邓德森
一次在南方看某重点中学作文教学公开课,几位女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颇有见地,令人倒胃口的是,她们每个人每答一句一个“然后”,短短答辞吐出的“然后”竟达数十个之多!这使我这个近些年患上“‘然后’恐惧症”的人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追溯“然后”的时髦,要从看电视说起。前几年,那些在屏幕上搔首弄姿招摇作派的美女们,总是一张口就“然后”不绝。最早的大多是港台明星,接着南方率先效仿,渐渐“普及”到全国;先是知识女性,后来青年学生跟上来了;紧接着各路男生女士学舌,及至接受采访者也是一串串“然后”;那些“明星”“大腕”“然后”惯了倒也罢了,可叹的是某些 “名人”、“学者”、“官员”之流讲话也是“然后”相缀。
当然,这些“然后”多是以“口头禅”的形式出现的。本来,“口头禅”是常见的语言“衬字”,早已有之,如“是不是啊”、“的话呢”、“嗯啊,嗯啊”等等,不必苛求;“然后”成了“时髦”人儿追逐的“时髦”词儿,这却反映了不少人盲目“跟风”的不良习性。
“然后”本来是一个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它表示的意思是一事继另一事而起,同时含有无前事则无后事的意思,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又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如“先研究一下,然后再决定”。而近年的大多流行语“然后”改变了用法。请听以下说法:“三楼有学生电脑阅览室,然后还有老师电脑阅览室。”——这应是并列的两种情况,当用“同时”;“这个人工作不负责任,然后还道德败坏。”——这应是递进关系,当用“而且”;“他根本不把我的话当回事,然后我还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这应是转折关系,当用“然而”;“然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然后我又一遍一遍给他讲题,然后他写了几笔就跑了,然后我就打电话把你请来……”这里的“然后”就好像在卖弄了。
分析滥用“然后”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点:一是无话找话,拖延时间;二是习惯了,自己也浑然不觉;所谓三是赶时髦,鹦鹉学舌,忸怩作态,这特别可厌。
余秋雨批评大街上乱挂条幅用了“审美公德”这个词儿:“审美公德”“主要是表现为对社会广大成员的照顾,避免对他人审美权利的剥夺”,“无节制地发挥个性,一定会侵害别人的审美自由,因此也是违反审美公德的”。这里借来评论“然后”也应该是恰当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语言中产生了一些新潮词汇,如“扮酷”、“搞掂”、“作秀”之类,较为贴切地显示了时代的特征,丰富了汉语词汇,自有其生命力,是无可非议的。过滥的“然后”却是语言赘疣。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号召人们为纯洁祖国的语言而斗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而今乱造的“时尚”“妙语”满天飞,错误百出的“论文”“作品”遍地是,我们的语言是纯洁了呢还是混乱了呢?这倒是更值得人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