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悲情尽染美丽色彩 智慧解读砥励前行
——《在萧红墓前五分钟讲演》课堂实录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顾金光 (邮编:222046)(手机13775491088)
邮箱gujinguang2006@sina.com gjg2006442@sohu.com
一、 导入新课
师:女作家萧红去世,年仅31岁,是文坛的巨大损失。时间无法能冲淡我们的悲伤,从逝者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与未来,逝者生命的消失对存者而言,是警示、是伤感、是纪念、是思考与启迪。
二、 播放萧红作品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中的文字
并说出你读后的感受:
字幕显示:
中秋节过去,田间变成残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梁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
日间孩子们集聚在山坡,缘著树枝爬上去,顺著结冰的小道滑下来,他们有各样不同的姿势:--倒滚著下来,两腿分张著下来。也有冒险的孩子,把头向下,脚伸向空中溜下来。常常他们要跌破流血回家。冬天,对于村中的孩子们,和对于花果同样暴虐。他们每人的耳朵春天要脓胀起来,手或是脚都裂开条口,乡村的母亲们对于孩子们永远和对敌人一般。当孩子把爹爹的棉帽偷著戴起跑出去的时候,妈妈追在后面打骂著夺回来,妈妈们摧残孩子永久疯狂着。
——萧红《生死场》
师:说说你对这段文字的评价
生1:写景渗透作者特有的敏感与情感,充满了抒情诗似的氛围和情调。
生2:展现东北粗犷的风俗画,画面感极强。
师:让我们看看鲁迅对萧红作品的评价
字幕显示: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三、推出萧红的简介与照片
师:能告诉我你了解的萧红吗?
生3:萧红(1911-1942),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生4: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
《生死场》,《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
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生5: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文如其人,据文判人。郭沫若在墓前演讲,纪念萧红,充分说明逝者的份量。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郭沫若吗?
生6:郭沫若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生7:生于四川乐山。作品有《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生8:剧本有《棠棣之花》、《屈原》、《蔡文姬》、《武则天》
等。
师:斯人已去,文字犹存,精神永恒。大诗人郭沫若一改诗人激情的悲伤,面对演讲的特定对象——青年人,站在理性的高度,去感伤面对人生走向未来。同学们还能够记得——面对战友的墓地,是谁反思生命的意义?
生9:奥斯特洛夫斯基。
师:还能背出他的名言吗?
生(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师:站在文友的墓地,郭沫若思考青春的意义、年轻精神的内涵,没有死亡恐怖的阴影,相反,充满青春气息与智者的思考。生命的终结会促使每一个存者去参悟生命存在与证明的价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演讲重新拟定个题目。
生10:我拟定的是“年轻精神不可少”
生11:《纪念萧红 感悟青春》
师:同学们所拟定的题目有什么好处?
生12:我们可以更能感受作者的观点。
师:而原来的题目好处是……
生13:点明了对象、地点、文体。
五、说说作者对年轻精神内涵的界定
师:是呀,演讲对象是青年人,作者重点阐述的是……
生14:年轻精神
师:年轻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生15: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师:我们一起齐声朗读一遍。注意认真体会作者行文的好处。
(齐声朗读)
师:说说作者用序列号的好处。
生16: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师:同学们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语句?
生17:“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这句话我不太懂,为什么说死了几千年?
生18:“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还要看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我觉得挺有哲理,但说不出更深的含义。
师:小组讨论一下。
生19:第一个问题作者感情倾向很明显,抨击为反动派效劳的年轻人,思想落后,与历史潮流格格不入。何止是几千年?应该遗臭万年!
生20:第二个问题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21:它包含人生的哲理,说出了生命的真谛。
生22:人既有生物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意义上的,作为生命的个体,肉体的存在在时间的概念中是短暂的,但精神的存在却可以永恒。年轻精神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愿每个人永远保持年轻精神。
师:作者显示的是智者的思索与特有的智慧,让纪念者走出悲伤,走出感慨,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精神鼓舞,砥砺我们不断前行。
六、撰写青春感言
师:还能说出英年早逝的名字吗?
生23:刘胡兰。
生24:雷锋。
生25:陈晓旭。
……
师:是呀,每一个闪光的名字都留下了青春的记忆与忧伤,给我们奋进的力量。对于青春我想,同学们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让我们发表一下我们的青春感言。用简短而富有诗意的话语去说。写在纸上,3分钟之后我们交流。
(3分钟之后)
生26:青春是一串风铃,记在我们的心坎上,我们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发出悦耳的响声!青春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只有倍加呵护,才使得它永远绽放。
生27:青春是交响曲中的华章,是在天空中最灿烂的星星,
是森林中最美丽的绽放的花朵,是江南黑夜中忽来的一阵春风,短暂而美好。青春是一个人生的舞台,让人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
生28:青春像是有着各种艳丽色彩的画笔,在我们人生本空白无物的纸上挥洒下它的活力与激情。
生29:青春是一架从空中掠过的航班,它是多么的迅速,但又渴望享受旅途中的点点滴滴。起飞时那么困难,但还是努力地向空中飞去。
生30: 青春像是一阵风,在炎炎夏日中感到一股清凉,让你顿时忘掉疲惫,继续着人生的旅程。
生31:青春是一幅画,永远是五彩斑斓的。青春是一本书,读不完也看不尽。青春像一首诗,一口气读完,就不能体会出它其中的滋味,如果细细品味,就很容易品出它的含意。
生32: 青春是一杯咖啡,需要慢慢品味。青春是一片枫叶,希望秋天永远都别到来。青春是小溪水,慢慢流淌一去不复返。
生33:青春是一场电影,一个一个片断缓慢而急速的划过,才进入状态,电影便结束了,还来不及感受其中的精彩与刺激,也只能随着脑海的记忆再慢慢的回味了。
师:是呀,青春,是一张张照片,定格了每一个美丽、难忘的瞬间;青春,是一次次的体验,体验成长、欢笑、泪水、领悟;青春,是一张张白纸,每一处都会因挥舞的画笔而与众不同;青春,是一片片的落叶,享受的是飞的感觉。青春,是一本纪念册,它的主人是我们自己,它记载了青春的点点滴滴,它留存下了青春的丝丝絮絮,它是真实的、精彩的、独特的,只要我们拥有了这样的一种年轻精神,将会使你的“绝版青春”美丽动人。
七、播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在渐渐逝去的音乐声中,教师用舒缓的抒情的语言收束全文(同时播放字幕)
师:她的文字已成为民族的记忆,可惜英年早逝,对所有喜欢她的人来说是悲痛,让我们每个人深深地思考,解读青春的美丽激情与悲伤的文字,就读到了、触摸了萧红悯民悲世的灵魂。让我们记住她与她的年轻精神!
(下课)
《在萧红墓前五分钟讲演》教学反思:
以萧红的英年早逝、其文学成就、文学风格开篇,是让学生对这位优秀的美丽的女作家有一种亲近感,推出其作品片断及简介与照片,为了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评判,为下文学习演讲作情感、认识与感性的铺垫。
通过默读,重新拟定标题,有助于整体把握课文并感受演讲中心,通过自拟题目与原定题目比较,引出演讲对象,过渡到演讲重心——年轻精神的内涵。在这个环节上通过“读——议——结”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对行文结构作出评判。
请学生用简短而富有诗意的话语去发表青春感言,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加深对这篇演讲的内涵的充分理解,在价值观上作出语文味很浓的语言演示处理,让学生把语言与思想、文本与体验更好地交融在一起,整节课有感伤、敬仰、昂扬、欢快的感情变奏,让悲情染上美丽与激情的色彩,让智慧的解读带来激励前行的力量。解读萧红青春的美丽激情与悲伤,力求让年轻精神铭记在学生的心底,变成永恒的青春记忆!
附:个人简介
姓名:顾金光
男,38岁,本科,中共党员,连云中学教务处副主任,2007年被评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教学能手,20篇论文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学习报》、《新课程报》等刊物发表。
工作单位: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邮编:222046
手机:13775491088
邮箱gujinguang2006@sina.com gjg2006442@sohu.com gjg2008@lyge.com
(感谢顾金光 惠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