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教育视野
>
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汪曾祺怎样改作品》
出处:多 阅读次数:156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汪曾祺怎样改作品
读书周报
->
书人茶话
汪曾祺怎样改作品
文汇读书周报 2007-05-18 作者:孙郁
■孙郁
我有十几年的时间,住在城南的蒲黄榆,离汪曾祺先生的家不远。汪先生有本书叫《蒲桥集》,就是取蒲黄榆一座桥的名字。那桥并不美,环境也差。但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以为是很幽静的地方。我读过那本书,很是佩服。心想他在无趣的地方,却写了那么丰富的性灵之作,真是于红尘中得大自在、逍遥闲游的长者。偶和他接触,忘不了的是他的目光,以及讲话的声调,是有刘勰所说的情采在的。印象里,这些和他的文字一样有趣。他曾给我编的副刊写过文章,字迹清晰漂亮,一气呵成,每有奇思,便能出神入化。明清文人的小品和五四学人的风骨都有一些,自己又独创一路,卓绝于艺林,现在这样的老人已难以见到了。
近日忽发奇想,和友人做汪曾祺的生平展览,把汪家珍藏的大量手稿和书籍借来,一时大饱眼福。汪先生的手稿保存得不多,像《受戒》那样的名篇的底稿,早就不知哪里去了。但这几十篇的手稿让我了解了先生修改作品的思路,其间的趣事,可以想象他的为文与为人之道。他的手稿分两部分,一是“文革”期间样板戏的作品,二是新时期的创作小说、散文。读到自己当年熟悉的文字,似乎又见到了这个可爱的老人。
汪曾祺改作品,细致得惊人。比如《沙家浜》的剧本,就几易其稿,散出“文革”时期写作的背景与心态。汪家保存的《沙家浜》底稿有两册。一是1965年的版本,一是1969年的修改本。后者的修改了三百多处,遣词造句之间,分外小心,也其乐可观。1965年的版本,已初步定型,1969年所做修改大多是局部的斟酌,所谓炼字的功底出来了。稿本上改得密密麻麻,兹举几例,可见其笔下的功夫:
原稿:七个儿有五个短命夭亡 遭荒年欠下了刁家的阎王账
改稿:七个儿有五个冻饿夭亡 遭荒年背上了刁家的阎王账
原稿:新四军打下了沙家浜我的儿牢房重见阳光
改稿:新四军打下沙家浜我的儿他得见阳光
原稿:我佩服你沉着镇静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
改稿: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 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
“文革”的样板戏,有许多荒唐的地方,汪曾祺不是不知道其间的问题。但他在笼子里学会了飞翔,字句颠来倒去,像似游戏,实则揣摩世道人心,模仿人间世的魔鬼与素扑之人,在小天地里刻出精致的诗意之国。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后来。外面的世界纷纷嚷嚷,自己呢,却自有清凉世界。八十年代后,文章渐趋放松,由笼子冲出庭院,照样也是依自不依他,往来于昨日与当下、梦与实在之间,悠悠然有陶潜之风。不过其文也照样讲就,不滥情溢趣,表达自我时颇为节制,且看《米线和饵块》的手稿情况:
原稿:吃过的米线饵块难于计数。
改稿: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
原稿:烧饵块的饵块倒还有,但是不是椭圆的,变成了圆的。也不像从前那样厚实,薄薄一个圆片,肯定是机制的。现在还抹那么多酱么?还用拣炭火来烧么?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你当然知道有两个什么字老是在我的思想里晃来晃去,像一双蝴蝶。
改稿:烧饵块的饵块倒还有,但是不是椭圆的,变成了圆的。也不象从前那么厚实,镜子一样的薄薄一个圆片,大概是机制的。现在还抹那么多种酱么?还用炭火来烧么?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最后一段删掉)
看前辈人修改作品,每每生出一种敬意。汪曾祺的身上有旧文人的习气,精神却是现代的。生活上可以马马虎虎,而审美的过程应讲求纯净。这意识似乎太古板,但汪氏的成功,也就在这个层面上。浏览先生的遗墨,看其修改文章的过程,大致有以下的特点:多余的话删,露骨的话删,刺人的话删,忌讳的话删。这样的结果是朴素、自然,将难言之语隐去,有时不免过软,似乎逃逸着什么,他因此也成不了斗士一类的人物,却自己营造出别一天地。作品仿佛出水的芙蓉,沁人得很。你毫不会觉得作品是雕琢出来的。他的删改文字,力求成自然之态,冲淡里见深思,和知堂、沈从文的风格略微接近,又多了《梦溪笔谈》、《容斋随笔》式的笔意,杂以现代诗的空幻婉转,遂成奇调。形似古音,又沐以新风。我们从中可悟的内涵,非几句话可以说清的。
汪曾祺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最后更新[2007-6-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