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诗人怀斯曼》
     阅读次数:136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人怀斯曼

[电影]诗人怀斯曼


  与“直接电影”无关

  纪录片界通常把怀斯曼称作美国“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的后期代表———有趣的是,这个代表人物对于“直接电影”一说却十分抵触,总是有意无意要掀掉头上这顶帽子。即便如此,评论家们仍然一口咬定,怀斯曼拍的就是“直接电影”,而且是最纯粹、最地道的“直接电影”。这种错位是怎样造成的呢?不妨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直接电影”———1958年,由罗伯特·德鲁组织的电影制作小组,说服纽约《时代》周刊改良器材,让便携式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结合起来,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取不可控制事件,先后制作了19部“直接电影”风格的影片,其中,反映肯尼迪竞选的《党内初选》(1960年)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由于影片大都没有按计划销售出去,时代-生活集团的这一投资项目变得难以为继,核心成员最后各奔东西。李考克、庞尼贝克、艾伯特·梅索斯从德鲁小组脱离出来后,又制作了《别往后看》(1966年)、《蒙特利尔音乐节》(1968年)、《推销员》(1969)等等“直接电影”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面目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介入(事件),不控制(被摄者),不采访(被摄者)”。

  怀斯曼从来没有参加过“德鲁小组”,他的作品与其他“直接电影”制作人有很大不同:他不关注个体的命运遭际,而着力表现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机构——包括精神病犯人监狱、学校、医院、军队等等,他采用一种“印象化描述”的方式,对影片的主题、涵义进行“片段式”的积累,从而描绘出美国社会机构的完整形象。就像巴尔扎克试图以小说来描述整个法国社会的全景一样,怀斯曼试图以“直接电影”来展现美国的社会全景。他的重要作品,如《提提卡蠢事》(1967年,表现的是监狱)、《法律与秩序》(1969年,表现的是警察机构)、《医院》(1970年)、《中央公园》(1989年)等,都无可置疑地体现出他巨大的抱负和雄心。

  与早期“直接电影”“不介入,不控制,不采访”,但不排除解说的工作方法不同,怀斯曼非常排斥解说,认为解说是在把观众幼稚化;他在拍摄过程中保持旁观、冷静的态度,很少与被摄主体进行交流,这与同时期梅索斯兄弟那种近距离介入私密空间的方式大相径庭。在某种程度上,怀斯曼作品更具有“如苍蝇作壁上观”的特点,因而比一般的“直接电影”还要“直接电影”!

  怀斯曼虽然不承认那个或许已经过时的“直接电影”流派,但由他参与和发展出来的“直接电影”方法,却对后来的纪录片人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几年来,当代中国一批重要的纪录片作品,包括王兵的《铁西区》,李一凡、鄢雨的《淹没》,黄文海的《喧嚣的尘土》,周浩的《厚街》等,都是采取“直接电影”方法制作出来的。

  与诗歌有关

  怀斯曼的纪录片大都长达两个半小时以上,节奏缓慢,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合适的心境,很可能感到沉闷、冗长,每一分钟都让人如坐针毡。据说,在美国,怀斯曼的影片也在PBS(美国公共电视网)播放,但观众很少。

  我得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试图去理解怀斯曼———直到在某个安静的冬夜,在磁带的沙沙走动声中,通过怀斯曼那些仿佛在不可预知中采撷来的镜头,对“什么是美国生活,什么是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对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感受,我才发现,那些片段连缀起来,竟然如此舒缓从容,疏朗有致,犹如一首叙事长诗!

  实际上,在很多场合,怀斯曼都宣称他不大看电影,而喜读诗歌和小说。“研读诗歌”,竟然是他对后辈纪录片人的忠告!

  他最欣赏的诗人,就是美国大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那位红脸膛的田园诗人,对于日常事物有着超乎寻常的感受力。他的语言极其平淡、质朴,从来不靠玩弄辞藻、技巧,总是在对平凡现实的描述中,不期然地折射出人生的大智慧。

  弗洛斯特在他诗集自序中写道:“每一首诗实质上都是一个新的隐喻,否则就不成其为诗。”

  不难推测,弗洛斯特的诗歌及其思维方式对怀斯曼产生了一定影响:在纪录片《法律与秩序》中,怀斯曼采取的是一种全景呈现的方式,他放弃了个体,关注的是群像,尽可能地体现警察这个职业的多个侧面,警察人格的多个侧面。他们抓捕,押送,审讯,同时也在接受心理咨询,他们对薪水的期望,对工作的热情。同时,也并不避讳他们粗暴、野蛮的一面,比如,在抓捕妓女的过程中,一群彪形大汉破门而入,虎视眈眈,最后抓住的只是一个瘦弱妓女。妓女的脖子被警察长时间紧紧扼住,事后,当她抱怨警察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人勒她,刚才只是她的幻觉;与之映照的,是警察将哀哀哭泣的小女孩带回警察局里,一边安慰她,一边给她买了一袋糖果。当他把孩子抱起时,身上的皮带与枪套似乎不是那么冰冷了。

  片尾,以一个长焦镜头表现那个失落的父亲跑远。他一贫如洗,妻离子散,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能跑向哪里?那就只能跑向开头:警察在审讯一个犯罪嫌疑人:你为什么要对那个孩子施暴力和性侵犯?

  作为影像诗人的怀斯曼,满心希望自己的影片能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在这个抽象的层次上,电影就成了对社会问题的一个隐喻”。(录入:陈利明)



作者: 黎小锋 来源:南方周末

[电影]我认识的怀斯曼


  《南方周末》编辑联系我,约我写篇相关的怀斯曼文字时,我看作是我向自己尊敬崇拜的怀斯曼致敬的机会。这位拍摄了近四十年纪录片的77岁的前辈,至今依然还在拍摄现场和剪辑台上,感觉就像你去村里找某个人,别人手指向远处的地里,那个白发老者还没有仅仅是历史,活在字典或档案馆里,或者靠在村口的老墙烤太阳。

  1991年,我在日本山形纪录片电影节第一次看到怀斯曼的纪录片,是他拍摄于1980年代末的《模特》。那时我对纪录片的认识就是个婴儿水平,眼睛刚刚睁开,懵懵懂懂,看不出所以然。两年后,还是在山形,看到了怀斯曼的新片《动物园》,和他本人初识,之后和他不断在各种电影节见面、聊天,也在他波士顿的家里住了两周,看他在工作室工作。至今十多年过去,看了他三十多年时间里拍的绝大部分纪录片,我曾经像发现宝贝一样数次写过他和他的纪录片文章,但从2000年起,他之后的纪录片都没有看过,只是听他说拍了有关家庭暴力的、有关美国一个中部小镇的等等,所以现在让我写他的纪录片文字,我只能炒冷饭地把从前的字在这里贴出来:“1993年的山形纪录片电影节,靠别人指点,我在人群中找到了怀斯曼,是个中高个,外衣敞开着,显眼的是他的一头往上乱飞的头发。又看到他的《动物园》,依然是他一如既往的风格,平静地叙述和展开,没有任何解说、音乐、采访或字幕提示,类似一个动物园的‘资料片’:一头母犀牛如何难产的过程;生下来即死亡的小犀牛被解剖,有用的分类装入各个标本瓶内,无用的扔进火化炉里焚烧;某个摄制组在拍摄老虎游泳,给熊做拔牙手术,当地电视台主持人在现场报道手术新闻。过程拍得极其细致,感觉是拿着个放大镜照着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东西。影片结尾在动物园的一个欢乐Party,突然回想到电影是以动物园内一个马戏团的驯兽员在引导一群大象表演作为开头的,好像悟到了那个不发一言、躲在摄影机后面的怀斯曼,其实是一个手持手术刀的外科大夫,通过解剖动物园而让我们透视到社会结构的‘肌体’。看完后,观看感是被子弹射中,不是那种让你马上致命的被击中,但让你大脑逐渐燃烧,无法释怀。”(写于1997年)

  “1998年的纽约电影节,怀斯曼的片子《公共住房》(Public Housing)放映,放映时间长达3小时20分钟,和通常两小时左右的、愉悦的故事片相比,这种影片观看有如沙漠上慢跑。不过纽约的观众都是有备而来,他们肯定明了银幕上即将出现的还是熟悉的怀斯曼那种一如既往的,没有解说没有音乐,冷静如铁,犀利如手术刀的纪录风格,他们只是在关切这把‘手术刀’现在解剖的是‘美国躯体’的哪一个部位。《公共住房》是以芝加哥一个公共住宅区,即政府为低收入的贫民统一规划建造的住房区为拍摄对象,出现在镜头里的是黑人为主的居民区。和怀斯曼以往影片一贯的风格类似,一个个各自完整的段落依次出现:一个女人在她的事务所打一个漫长的电话;一个老妇人在厨房里择菜,管道工在修她的下水道,老妇人表情动作迟缓呆滞,管道工和她搭话也不见反应;警察在街上截住两个贩毒的嫌犯,搜身、盘查;住宅区管理委员会在开会(诸如怀斯曼以往的很多片子一样,此片也热衷于拍开会);一个黑人妇女在对几个带着孩子的单身‘未成年母亲’讲解和示范避孕套的操作用法;在一个民众会上,一个黑人男子在发表黑人要争取权利,同时也要自重的演说,等等。在这些段落中,穿插的是住宅街区的各种散坐、闲聊、行人、车辆这些生活场景。感觉它们有如胶水似的,把那些各自独立的段落粘结而成浑然。这是不是如他所说的那种‘群岛’的效果呢?从影片风格上看,这个‘群岛’是静卧在平静海水之中,而不是起伏在喧嚣放肆的排山巨浪里。

  三小时半的放映时间过去,依然是满满当当的剧场又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而且观众都一起把视线投向右边上层的边厢座席———怀斯曼也在陪看。以后是将近三十分钟时间的导演和观众交谈,举手要求提问题的观众非常踊跃,怀斯曼平均两三句话的回答就引来一阵笑声。一个熟悉怀斯曼的人和我说过,怀斯曼是个‘非常善于智慧幽默的人’。

  当天在《纽约时报》读到对《公共住房》一片的评论,文章题目是‘交集着希冀与失望的投视’,副题是‘镜头从悲哀的面部切入到血肉之躯的骨骼’。“(写于1998年)

  “1997年,我在纽约,住在波士顿的怀斯曼邀请我到他的住处。我有两个星期和怀斯曼呆在一起。他的住处是在波士顿城外的Cambridge,哈佛大学旁边。怀斯曼的住屋在一个安静、有很多树的住宅区里,一栋三层小楼,赭色的木质外表,颜色剥落,看来有些年头了。怀斯曼说他在这屋里已经住了过30个年头了,他就出生在波士顿,成长在波士顿,在波士顿不远的地方读了大学,毕业后去巴黎当了两年的开业律师,以后又回到波士顿,至今没有再离开。60多年一直生活在同一地方。对喜好挪窝的美国人来说,不是美国南部的农民就是什么怪人。这种‘怪人’是指那种怪异不合群的特殊人,比如作家塞林格,30多年前写出《麦田守望者》后,至今一直独居于远离人群和市镇的僻壤,而且拒绝采访、拒绝报道、拒绝发表作品,甚至断绝与人、与社会有关的什么的交往。

  “当然怀斯曼不是塞林格那种已经变成谜一样的人物,他是公开的,在人群中拍他的纪录片,然后参加电影节,放映自己的作品,和观众交谈,接受媒体访问。但是他从不写文字之类的东西来说明、来表述自己的作品和什么纪录片观点立场是真的,也不搅和在什么运动、流派的圈子里。访问者爱问他怎么看待自己是六十年代美国‘直接电影’一员,他的回答是:谁说的?我不知道。

  我在波士顿怀斯曼家呆的时候,他正在剪辑他的新片,一部关于缅因州一个小镇的片子。每天他8点左右起床,9点左右离开住屋,去到步行10分钟远的他的工作室,是在一所小公寓楼里,上下两层约150平米的样子,楼下是他的剪辑助手帮他把所有的胶片素材做整理工作,怀斯曼在楼上的剪辑台上工作。他每天早上9点开始工作,晚上九十点收工,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坐在他的身后,看他在剪辑台上一尺一尺地拉着素材胶片。他的左边和右边的架子上码着满满的胶片盒,老花眼镜套在他的脖子上,往剪好的胶片上用笔注上标号时他戴上眼镜,之后,又摘下,继续又拉动长长的胶片。这种工作,干过剪片的人都知道,是在组合自己的素材、寻找某个画面之间的接点之类,专注和感动的只是剪辑者本人,外人看来这真是索然无味的枯燥活计。两周时间里,我坐在这个‘世界上声名卓著的纪录片人’的身后,明白的依然是一个简单的真理:伟大的电影就是这么一尺一尺地拉出来的。不过,就像熟读了一个我热爱的作家的无数作品之后,有一天我有机会可以被容许坐在他的身后看他怎么一个字一个字地进行他的语言操作时,其中的心得肯定不止于:噢,他也是用钢笔写字的!现在,我感觉这个在电影节开映前和之后站在台上聚光灯下接受观众热烈掌声和提问的纪录片大师,更像一个守在车床前的工人,或者是化验室里的化验员的样子,或者,又像一个枯坐书房的作家。我用了这一连串比喻,是想形容这么一个‘三十年如一日’拍纪录片的人是这么在干纪录片的。

  “在工作室一天里的怀斯曼,也不是完全只面对自己的片子的。一般从上午十点多十一点,他的时间大多泡在电话上,或打出去或接进来。他和我说,这些电话大多和钱有关,这部正在剪辑的片子后期需要钱,下部筹备中的片子也要钱,所以这些电话都是在‘筹钱’。放下电话他会冲我说句:太没劲了。有天,有个电话是属于要给他钱的,大概是某个人正拍部有关故事片导演伍迪·埃伦的纪录片,知道怀斯曼从前拍过该人的镜头,要出钱买素材。放下电话的怀斯曼,继续回到剪辑台上,他扭头对我说:听见了吧刚刚那事?一会儿又扭头,有些用力地说:从不!也永远不!

  “每天晚饭后,怀斯曼的必须功课是疾走。他说他的胯骨有问题,每天的锻炼就是早上在屋里蹬车和晚上的疾走。走的路线有时会穿过开放的哈佛校园,安静,空气清新。这时的怀斯曼神情怡然而放松,我们的边走边谈也变得轻松随意,比如又谈到为什么他不继续当律师而改拍电影这个老问题时,他的回答是:我父亲是律师,我妻子的父母都是律师,然后我妻子也是教法律的老师,一家人都跟法律有关,这太无聊了。

  “住在靠近著名哈佛大学的附近,我以为怀斯曼一定对这所大学有种特别的感情。有天我们散步又经过哈佛时,我随口说,这哈佛的校门通宵不关,真是很开放的。怀斯曼的说法是:不,这个学校是非常Close的。我这里引用他说的英语单词是不敢确定他是指什么,是‘关闭’、‘封闭’或‘严格’?

  有一天我似乎找到答案。那天怀斯曼刚刚完成的新片《公共住房》在哈佛校内的影院放映,映后照例有制作人和观众的谈话。那天到场观众肯定大多是哈佛人,提的问题很学术,我的英语能力消化不了,只觉得观众都说得很多,而被问的怀斯曼却答得极其简短。结束之后,我们、还有怀斯曼的两个朋友在校园外找了家咖啡吧去坐坐。这时我问怀斯曼今天感觉怎么样,他说,一般;问他为什么,答:在哈佛,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学者。“(写于2000年)

  贴了这些从前有关怀斯曼的旧文字,我感觉很羞愧,一个77岁的老人依然在镜头现场和剪辑台前,我一个小他二十多岁的人,跟随其后想写点新鲜点的话都那么费劲。用“高山仰止”形容都不止。(录入:陈利明)



作者: 吴文光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 2007-05-10

时间: 2007-05-10

 


最后更新[2007-7-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