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顾金光等:语文与文学评论》
     阅读次数:421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顾金光等:语文与文学评论

中学语文:文学评论岂能缺席?

连云港市连云中学    顾金光(222046

  庆松树桥中学   施永万

孔子评论《诗经》、朱熹评注《论语》、金圣叹评注《水浒》、脂砚斋评注《红楼》到鲁迅评论中国小说、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庄子》,对名著的解读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流的评论总能给读者激发起反观文本的强烈欲望与持续关注的热情。这种热情与关注将给中学语文以深刻的启示:不仅要选好文本,也要选好文学评论。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情、以评判的姿态走进文本、感受文本。

一、中学语文:不能让文学评论缺席

新一轮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一个呼吁: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不能让文学评论缺席。

翻阅几十来的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很难找到文学评论的影子。问一问中学生,谁能知道钱理群、孙绍振、王先霈?文艺理论似乎成为中文系大学生的学习专利了,连普通的非中文系大学生也无缘真正了解文学评论了。文学评论真的是可有可无吗?笔者认为,文学评论的缺席阻碍了全民文学素养的提高。

应该倡导“文本+评论”的教材模式,改变教师对经典解读的先知权,只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盲目地要求学生到网上查找预习,在高中阶段几乎是不太现实,要考虑学生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及学生筛选能力的高低。

二、文学评论进入中学语文的意义

文学家的文本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面对一种精神产品,评论家则会众说纷纭,一篇文章,几种评论甚至是争鸣式的评论,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辨别。

正如我们关注体育比赛,关注身体极限,引发欣赏的兴奋快感。同理,我们看精彩的文学评论,比如,孙绍振、王先霈的评论,也会引发我们阅读的快感,从而每次阅读产生顿悟妙思。评论之于阅读,恰如体育比赛过程中少不了体育评论的精彩点评。课文阅读之后也少不了专教授的精彩评论。多年来,语文教学以语感论为核心强调感知与体验,忽略了欣赏与评判理性思维的培育,重视心灵妙悟,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尽管高中课程增添了文学欣赏系列的选修课,但这远远还不够,不足以引起对文学评论的关注。大学生要撰写论文,可是只通过三年四年大学教师浮光掠影地指导,还不足以让大学生撰写象模象样的论文,因为他们缺乏中学阶段扎实的论文阅读和训练,每一篇文学评论都是一个范本和例子,他们缺少与文学评论的近距离接触与操练。尽管很多人对中学语文存在很多诟病,但中学阶段的训练异常扎实是毋庸置疑的。

文学评论的优秀作者都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学术修养和语言修养,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学生听到大师专家的声音,感受大家风范。发挥中学课本的权威导向,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由单纯的体验感悟式教学转变为感性与理性并重的语文教学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辨析与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感受文本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和不断增进思辩能力的的过程。

单纯单一的文本单元模式会导致学生理性精神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深度解读的参照系,优秀的评论在解读时总有独特的视角、深刻严谨的论证,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评论者思维的层次性、语言表述的严谨性,这是从表达层面来讲的。从学习文本的角度也是如此,从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提升语文素养的角度都是有益的。在此笔者并不是忽略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话语权,但是相当多的语文教师对教学参考书的依赖是比较严重的。学生对文本的零散感受需要系统化、理性化,要走出参禅式的语文理论。

三、文学评论进入课本的方式、途径

应该改变“有言无论”的语文课本旧有的体系,让学生进入“识文——赏文——评文——习文”的良性循环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理想的课本,一篇美文之后应有相应的评论文章,是专家的个性化解读,长久地近距离接触与潜心揣摩,学生个性化解读水平自会慢慢提升,有助于长远的学生发展。反观文本,观出个道道,说出个道道,撰写微型论文,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评论鉴赏水平的提升不可能是几个优秀学生在课堂上出了一点彩就能达到的,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把评论工作作为重点,作为抓手,做实、做细,引导学生走近文学评论,让优秀的文学评论走出书斋,走向中学课堂,走向大众。

考试考阅读题,分而解之,一道道题目,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快感,相反,统而合之,撰写小评论,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对文本产生整体的美感。

从应试这个层面来看,诗歌鉴赏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项目,如果学生不去读大量的诗歌评论,要真正赏析一首诗歌是不可能的,平时引导学生去读诗评,也要引导学生撰写诗评。我们看到欧美国家在考试时是有文学评论这一项的,我想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中考高考试卷也会出现这种试题的。现在我们平时的考试及中考高考阅读一篇文章都是分点来考测,这是精读素养的要求,同样我们要培养学生俯瞰一篇文章、一部作品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要求学生增加阅读文学作品的数量,在很多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学生既要微观把握文本,也要宏观把握文本,文学评论能够肩负起这一使命的。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评论家也不例外。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我们的学生鉴赏水平亟待提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去感受评论家是如何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评判作品,对作品发出个性化的声音,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对文本整体作出相应的评判,从而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四、文学评论将成为文学教育的亮点

有人也许担心文学术语将成为阅读的障碍,事实上大可不必,文学评论只是对阅读文本起一种辅助参考作用,不必列入考试范围。如果将数学与语文作一类比,那么文学评论相当于立体几何,有助于培育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如《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专家的个性化解读,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具有启人心智的特征,易中天品三国现象是一种历史评论,夹杂一点文学评论,引发读史热潮。

文学评论是基于历史的、美学的、哲学的标准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教师与学生共解文本之后,学生文学评论,或认同或歧义,文学评论涉及评论者的文学修养、美学修养、哲学修养、科学修养,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文学评论有助于学生人文性的熏陶与浸染,阅读文学评论是一种引领式的全面提升学生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内在愿望。

学生提高鉴赏能力、评论能力,进入课本与文本情感共鸣,跳出文本,在做一个旁观者,理出文本特点,评之鉴之论之赏之,撰写小论文是一种乐趣,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阅读优秀的文学评论,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升思维的境界,优化思维品质;从中学会观察文学、文化现象,学习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在阅读文本和文学评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文学评论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对每一个中学生都是有益的启示,在文本话语、教师话语、专家话语中寻觅文学的真谛与美丽,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在执着的文本探索中,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建立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这样就会对文本之内的世界和文本之外的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备注:该文发表于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研究》(北京)2007年第5    邮发代号8303 

(感谢顾老师惠寄)

 


最后更新[2007-7-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