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駐故宮七年的星巴克,在經歷了一場公共關係危機後,終於宣佈退出。一場文化衝突算是結束。
星巴克和故宮解約的具體細節尚不清楚。但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們大致掌握幾個事實:第一,當年星巴克是應故宮邀請進駐的;第二,星巴克與故宮是提前解約;第三,解約的理由,是故宮要求星巴克取消自己的商業標記。星巴克作為一個國際知名企業,則不願意“隱姓埋名”地經營。當然,解約的大背景路人皆知:許多中國人認為故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地帶,容不得外來文化的侵入,進而前一段形成了媒體 “惡炒星巴克”的浪潮。
這一事件,可謂是全球化所引起的文化衝突的一個典型案例,以後出現的可能性仍然相當大。所以,雖然目前事情已經結束,我們仍不妨總結一下這裡面的孰是孰非,以便能吃一塹長一智。
我對故宮的看法非常保守:故宮是文物保護單位,不是旅遊景點。文物古跡,保護為主,要開放也只能有限開放,甚至不開放。一天接待11萬人,古跡還怎麼保護?所以我曾提出過大幅提高故宮門票價格、遏制人流的主張。從保護的角度看,故宮裏面不應該設置固定的餐飲設施,最多在指定地點,以保證基本沒有垃圾污染為前提,設置幾輛出售飲料的車子。
但是,故宮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設置了許多餐飲點。如果設置了餐飲點,為什麼星巴克不能來呢?老實說,星巴克的經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乾淨方便,垃圾污染較少。趕走了星巴克,故宮自己要發展故宮特色的餐飲供應,“禦膳小吃將成為最近研發重點”,“開發有故宮特色的文化產品……已達500余件,計劃明年達到1000件”,等等。這些國粹真在故宮裏擺開,難道不會比星巴克更污染環境嗎?你能想像人山人海端著小吃、盒飯的情景嗎?在這件事情上,有些國人表現得相當虛偽。北京拆四合院,老北京都快消失了。難道這樣的事情不值得國人多花些力氣嗎?
不過,從星巴克方面看,也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本來,像星巴克這樣的跨國公司有良好的經營傳統,非常善於處理公共關係。但是,迄今為止,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還是重視上層不重視下層,喜歡與政府和大企業打交道,而不太顧及老百姓的感情,不懂得在中國搞公共關係。如今中國隨著網路的發展,民氣變得越來越重要。觸犯老百姓的感情,自然生意不好做。
舉例而言,星巴克進故宮,完全可以成為星巴克在中國的核心品牌。關鍵是,你要懂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社會和中國人的感情。首先,要放下自己“國際知名企業”的架子,把自己打扮成現在的馬可·波羅,帶著對中國文化的愛戴和景仰進駐。誰說故宮裝不下星巴克呢?從明末開始,許多西方傳教士進入宮廷,像徐光啟這樣的重臣,就和傳教士廣泛合作,自己還昄依了天主教,成為文化交流的佳話。清朝前期的宮廷,傳教士的影響恐怕更大,在天文曆法等方面出任要職,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怎麼會忘記一個基本事實:紫禁城就曾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
本來,星巴克遭遇惡炒後應該對中國的公眾這樣講:當年紫禁城就是開放的,後來關閉了,中國就倒楣了。現在中國又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紫禁城是開是關,體現著中國要做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所以,星巴克的進駐,是帶著對中國文化的景仰和對未來中國的信心而來的。可惜,在星巴克這種跨國公司裏面,充斥了商學院訓練出來的經理們,哪懂得這一套?他們遇到“惡炒星巴克”後,完全不知所措,恨不得都躲到防空洞裏,喪失了說服公眾的機會。所以,在美國教書時,我常對那些一心想做生意的學生說:準備做生意的人趕快來學歷史。歷史這一學科在全球化時代會把你訓練成最聰明的生意人。而沒有人文基礎就進商學院,出來後怕是找不到北。
中國目前對美國有鉅額的貿易順差,需要向美國企業開發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還是要祝星巴克在中國好運。我希望國人要充分意識到,對於星巴克這樣的外來企業,還是應該厚道點,別欺人太甚。人家在你這裡開不了張,你的貿易順差不斷增大,你還想在人家那裏做生意嗎?我們要學會把別人的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功,否則無法在全球化時代自處。同時,我也希望星巴克這樣的跨國企業從此次失敗中學到教訓,日後在中國經營時,態度上謙卑些,文化上敏感些,不要只顧和政府打交道,而要學會和中國的老百姓溝通。 (薛涌 作者係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