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
     阅读次数:19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

性恶与性朴可以协调吗——答张峰屹教授


时间:2007年7月15日 作者:周炽成(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我在《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发表了《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的小作,大胆质疑一个两千多年来的定论。小作立足于《荀子》之《性恶》与其他篇(尤其是《礼论》)对人性看法的不同:只有《性恶》一篇明确地以人性为恶,而该书的其他文章都不主张人性恶;《性恶》很可能不是荀子所作,而是其后学所作;《礼论》提出的“性者,本始材朴”更能代表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感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峰屹的大作《也谈荀子的人性论——评<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载学术批评网2007年7月1日,以下简称张文)对小作的批评。张教授的基本看法是:《荀子》中《性恶》与《礼论》对人性的看法没有矛盾,我以人性恶与人性朴来区分两文是“望文生义”的结果;纵观全书,不能推翻荀子为性恶论者的定论。

在本文中,我拟对张文作出回应:《性恶》与《礼论》对人性的看法确实是有矛盾的;如果对性恶与性朴的紧张视而不见,那是对文本的不尊重,并很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结果。另外,我还想为荀子非性恶论者的大胆假设提出其他的佐证。

有必要先引《礼论》中关于性朴的著名论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据我所知,似乎还没有人看到这种说法与《性恶》对人性说法的不协调。我在《光明日报》的小作正是要把这种不协调讲出来,从而让人们注意到《荀子》中《性恶》以外对人性的论述。

张文认为,《性恶》和《礼论》对人性的具体内容的看法是一致的:两文都以欲(自然欲望)为性。在这一点上,我和张教授没有分歧。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两文对人性的评价是不同的,一评之为恶,一评之为朴,而张教授认为,两文对人性的评价并没有不同,“人之性恶”的‘恶’,只是描述人性的一种本然、自然的状态,并没有鲜明的道德判断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与道德判断的‘善’相对立。所谓‘性朴’、‘性恶’,在荀子那里,含义是完全一致的,就是指人性的本然、自然的欲求。”其实,《性恶》对人性的评价非常鲜明:人性是恶的。这是一种再明白不过的道德判断。“人之性恶”,是《性恶》的基本宗旨,这既是对人性之本然、自然状态的描述,也是对人性的道德判断。怎能对这种判断视而不见呢?在《性恶》中,善与恶对举,两者的对立性昭昭然。究竟是我望文生义呢,还是张教授望文弃义?读过《性恶》的人,如果感受不到性善与性恶的对立,那实在是太奇怪了。另一方面,《礼论》对人性的评价也是再明显不过了:人之性朴。如果说,人之性恶与人之性朴这两种对人性的评价是可以协调的,那就意味着:性恶论与性无善恶论是可以协调的。这能说得过去吗?显然,“朴”是处于善与恶的两极之中间的。

性恶论和性朴论都在谈同样的人性:寒而欲暖,劳而欲修,目好色,耳好声,如此等等。但是,性恶论以之为恶,而性朴论不以之为恶。前者是《性恶》的主张,而后者是《礼论》的主张。这两种主张真的可以协调吗?

我在《光明日报》的小作中还谈到《性恶》与《礼论》的另外两种分歧:性伪分与性伪合的分歧、养情欲与逆情欲的分歧。张文认为,前一个分歧“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从‘性伪分’的人性现实走向‘性伪合’的人性理想,是荀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也是这两篇文字的基本思想。”确实,分与合的关系比较复杂,分可以不排斥合,合也可以不排斥分。但是,我认为,《礼论》的作者和《性恶》的作者对性伪之分、合的看法是不同的:前者注重性伪合而不排斥性伪分,而后者以性伪分来排斥性伪合。拙意以为,在《礼论》的作者看来,性伪合既是人性的理想,也是人性的现实,而《性恶》的作者则在人性恶之现实的基础上追求人性善的理想。《性恶》中化性起伪意味着:善是通过对人性的根本性的改变而得来的。而《礼论》的作者虽然也承认对人性的改造,但却不需要一种从恶(性)到善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认真比较《性恶》与《礼论》,可以看到,两者对性伪关系的看法是不同的。

我还可以举出其他证据来说明以荀子为性论者是有问题的。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孟子和荀子作传时,只字未提他们在人性问题上的分歧。如果像后人所认为的那样,孟荀的最大分歧是前者主性善,而后者主性恶,那么,既然司马迁把他们二人合起来作传,他为什么不在此传中提一提这个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重要分歧呢?

再如,其学出于荀子的陆贾,也未说过荀子主张性恶,并且,他自己也未以性为恶。在其著《新语》中,陆贾关于性大体上只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张日月,列星辰序四时,调阴阳,布气治性”(《道基》)另一句是:“养气治性,思通精神,延寿命者,则志不流于外。”(《怀虑》)。不论是“布气治性”,还是“养气治性”,都不设定人性是恶的。这里说的治性,是指调性,理性,而不像《性恶》所说的那样化性,逆性。顺便指出,推崇孟子远高于荀子而以荀子为“同门而异户”的杨雄,也未提到荀子主张性恶。后人认为,他的性混善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和所谓荀子性恶论的综合,这最多只是一种推测,未必与实情相符。事实上,先秦的世硕早就主张性有善有恶说,但是,谁敢说它是孟子性善论和所谓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呢?

更重要的是,西汉时对人性问题最关注且对此贡献最大的哲学家董仲舒明确地提到孟子的性善论,而根本没有提到荀子主张人性恶。他批评孟子的性善论道:“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吾质之性命者异于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但是,董仲舒对人性的看法却与荀子的很接近:“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春秋繁露•实性》)。这与我们前面引用过的荀子在《礼论》中的“性者,本始材朴•••••”如出一辙。董、荀的人性论都可称之为“性朴论”。根据这种人性论,人性本身是质朴的;从不足的方面说,它不够完美,而从好的方面说,它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虽然人性不够完美,但不能说它是恶的;虽然人性可以加工和塑造为善,但不能说它已现成地善。按照性朴论,性和伪(王教)需要结合起来,两者缺一不可。显然,性朴论既不同于性善论,也不同于性恶论。董仲舒继承了荀子的性朴论,并且只提到孟子的性善论,而没有提到所谓荀子的性恶论,为笔者主张荀子性恶论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最后,我再提一下荀子学生韩非子的人性论。张文认为,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但是,察遍《韩非子》全书,都看不到对人性恶的明述或暗示。他只客观描述人性,而没有对它下或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对此,我在《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法:公正与务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更新[2007-7-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