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三位教师的博客生活》
出处:岭南闲樵 编辑    作者:张玮   阅读次数:140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位教师的博客生活

(本文登在《南方日报》2007.7.19日CO1版“深圳观察”,新浪网全文转载: http://news.sina.com.cn/o/2007-07-19/102212233831s.shtml

 

    有资料显示,去年中国博客用户突破6000万,博客进入“兴盛时代”,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意味着互联网发展到个人化时代,并从商业化进入社会化阶段。于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也悄悄地萌发于校园,而教师正是它的幕后推手。

  据记者查阅,“教师博客”的专业解释是教育博客(edublog)的一种,即教师利用博客,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等上传发表,超越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传统时空的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众人共享其思想。

  然而,由于博客本身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它承载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近日,记者走访了三个开着不同类型博客的老师,试图了解他们五彩斑斓的博客生活。

  学生写作兴趣极大提高

  “风之谷”链接在李伦琰“闲樵”博客“我常去的网站”里,在这里,李伦琰给所教的初三7班和9班的学生准备了“成长智慧文集”,每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档案,并把自己所写过的文章都放在里面。

  “博客就是日志,只要有感而发,积极、健康、向上的就写下来,即便不符合这些条件,但只要是自己美好的情绪也可以发出来,是学生自由的思想交流园地。”李伦琰说,学生跟老师当面交流会有一些压力、顾虑和紧张感,不好意思说话,但他们在博客上说,老师到上面去看,这是以平等的方式,大家都是文友,紧张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放松一下。

  而且李伦琰还发现,不管是不是正式发表,学生们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章发在上面,因为有满足感和认同感。“进步是很明显的,不论是从语言、选材、立意、结构布局都是,有的已经不像是中学生的程度了,甚至达到高中优秀生水平,很有思想,文笔很好。”李伦琰说,以前布置作文题,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学生忘了他也忘了,现在每次布置完,学生就老是催问他“老师,那个作文改完没有啊?”,很想早点看到评语,积极性很高。这样他也有了紧张感,经常看学生作文看到深夜一两点。

  尽管博客上的文字天马行空,而中考需要面对的是应试作文,但李伦琰并不担心。“我有个学生叫张天夫,文章内容很含蓄、隐讳,而且文字多涉及爱情方面的题材,写得很好,很有意思,但这是目前不提倡的作文主题,所以我跟他说‘如果你有兴趣,老师希望你今后能成为一个先锋派作家’,但你现在要对付的是中考。”李伦琰说,这种转变不难,因为他们有专门针对中考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出来后就好办了,“这是最基本的东西,语言表达、遣词造句,让老师看了眼前一亮”。

  博友参与点评拓宽师生视野

  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外,李伦琰认为自己也有提高,也会对一些僵固的思维进行反思。因为,在网络的大虚拟社区里,很多博友看到学生们写的作文,也会上去“帮忙批改”或者提出建议。

  “他们中间有做记者的、做老师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尽管不是语文老师,但却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伦琰说初中语文,一般都是初一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然后是写景,写一些事,再写一篇有点内容的记叙文,最后进行考前中考作文训练。这容易让教育者形成一套比较机械化的,没有活力和个性的教学方式,在评价作文的时候,思维有时也会形成定式,容易按照教条化的东西去评判、去批改。但是看了博友们的评价,他也反思起来,“作文的评判标准,本来就是有很多个人感情色彩的”。“而且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家长也会看,评语不能瞎写,这对老师也是压力和鞭策。”

  他还和深圳中学的老师,在“风之谷”展开校际间的作文竞赛,让两个学校的学生相互切磋文笔。“我们和深中超常班搞了10多次比赛了,大多是每周六的晚上,比如8点钟,我出题或者深中的老师出题,题目稍比一般作文难一点,比如《仰望崇高》、《人是一撇一捺构成的》等具有思考性,结合现实写的作文,学生自由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两百人,我们会评出状元、榜眼、探花。”

  人的沟通最关键就是互相理解

  李伦琰还一直认为博客是直达心底的交流。他曾经教过一个班,但初三的时候便不教了,结果同学们自发写文章来思念他。“平时他们都不会当面说的,我也不知道,都是看了文章才了解,原来我对他们还蛮重要的,他们对我还有这么深的感情。”李伦琰说这话时还依旧很感动,而当时他“感动得哭了”。“没有博客交流的时候,你对学生的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但是文字是真性情,会对许多学生刮目相看。”

  初三5班有个网名叫“风卷残云”的学生,在学习等各方面都非常普通,很不起眼,后来他开了一个博客,里面写了一篇他对老师的看法,但想法非常偏激。“说实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很有气,因为文章里有很多个人感情色彩,他觉得老师都是很世俗的,做什么事情都是功利性的,有自己的私心。而且,当时他父母看了以后也觉得非常不好,就狠狠地批评他。我后来又再心平气和地看了一遍,还是原谅了他,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是个学生啊。”接着李伦琰就和他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在班上公开表扬他是第一个开博客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或许孩子都是在一瞬间成长,李伦琰说“风卷残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并且在他的影响下,开始痴迷历史,并很有自己的见解,两人常在博客里留言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成为“闲樵”博客“师生同博乐”的首席链接。“有了博客,学生更乐于亲近我,老师也摆脱了传统的不苟言笑、严肃的形象。其实,人的沟通最关键的就是互相理解,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就能换位思考,理解对方。”

  李伦琰说,自己现在很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因为现在的学生什么都懂,成熟得很早,当面不说,却会在网上发帖子来表达,而他从来不删学生的帖子。

  他认为博客介入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和体验,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而自己的精神也有了依托。现在他每天至少会花半个小时在博客的整理上,这个假期他还打算抽点时间好好整理一下那忘不掉的童年回忆。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3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 19 20 21

  22 23 2425 26 27 28

  29 30 31

  专家访谈“教师博客不要加以行政限制”

  嘉宾:

  赵卫(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记者(以下简称“记”):教师博客这种交流方式受到学生热捧的原因是什么?

  赵卫(以下简称“赵”):这是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新形式,应该算是一个很好的手段。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整个沟通法,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当中,是从物理空间到电子空间,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物理空间就是一个固定的场所,在这个空间交流,应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各种因素会考虑得比较多,比如受众是什么样的人,旁边有没有意见相左的人。而博客的方式就更灵活、更个性化,针对性强,效果也好,这应该是个进步。

  另外,博客还是有些私密性,在那里交流像说悄悄话,即便是别人看到了,但口头的形式变成了信息的形式,看到的人也可能认为是指自己,也可能认为是指别人。这种信息手段的变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记:老师在博客上写自己的私人生活和感想,学生似乎因此而认为博客很奇特。

  赵:一般情况下,不论是课堂45分钟,还是课外活动,一般老师很少给人讲这些东西。而电子空间使所有的沟通、谈话等交流,从政策时间向业余时间延伸,便利的信息手段提供了这样的方便,而且一点儿也不亚于课堂上的思想交流,这使过去师道尊严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活泼和生动了。

  记:你觉得当代的师生关系,尤其在深圳这种开放的地区,已经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赵:我认为师生关系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师道尊严,第二是形式化的平等性,比如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尊重的,但还是有标签性,有些形式化,不够彻底;现在是自然性,老师已经成为兄弟姐妹、师长、朋友等多种关系合一的角色,师生关系以前大多是命令式的,而现在多是征求式的。

  记:个别开博客的老师有时也反映,觉得看的学生多了,有些事情不能写上去。另外,教师博客需要管理吗?

  赵: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对这样的事物要管理的话,这样听起来就有点匪夷所思了,真正的博客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约束!

  至于个别老师有顾虑,我认为如果有了这种想法,那就不能称之为博客了。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记下来,通通暴露给学生,这样才能增长学生的识别、判断能力,不给他提供机会是不行的,不要下断语,不要做设定和限制,不要认为学生幼稚,给他充分的尊重,要放手。

  记:开博客的老师大多是文科的,您对理科老师有什么建议?

  赵:不要让文科老师独占。

  记:教师博客能否跨区域交流?

  赵:没有必要,凡是引导到正规教育的渠道上来,就失去了他原本的功能,没有必要这样做,让他自由地发展,不要加以行政上的限制,要以正常的心态接受一个正常的事物。

  故事1

  博客:闲樵

  博主:李伦琰

  (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三年级语文组组长)

  “今年考得好,作文肯定帮了忙!”“闲樵”真名叫李伦琰,初次见面时,正是今年深圳中考放榜的第二天。由于毕业生成绩优秀,这个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三年级语文组组长兴奋莫名,进而也更肯定自己新摸索出的一种教学方式——用博客批改学生作文。

  博客上批改作文杜绝了抄袭

  新浪的“闲樵”博客是李伦琰去年5月份开的,作为语文老师,他希望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感情。但三个月后,消息灵通的学生发现了他的“精神家园”,于是李伦琰突发奇想,在博客上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并逐一批改。

  “学生的作文作为我主帖后面的跟帖,我给学生的评语也贴在后面。这样各个层次的作文,以及我给每篇作文的评语,全班同学都可以看到,进而在里面吸取经验。”由于效果好,李伦琰后来又和深圳中学的老师合开了“风之谷”,这是一个以论坛形式为主的网站,当作专门的学生作文园地。“新浪这个博客主要还是评,但风之谷的设置则可以直接在作文上修改,比如哪些句子比较好,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出来,每句后面都可以加评语。”

  而这种方式也杜绝了学生抄袭作文或千篇一律作文的现象。“按照传统的方法,作文写在本子上,学生有时忙啊,或者是对这个作文题目不感兴趣等各种原因,就会应付作文,甚至抄袭作文。但是发表在博客上,他就不敢这样了,因为许多人都在看,我没看过别人看过,有人会揭发,这样就起到了监督作用。”在李伦琰的印象中,这样的事情曾出现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发生了。

  故事2

  博客:有凤来仪

  博主:贺方

  (深圳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

  “鼓励学生技术化生存”

  “有凤来仪”博客的主人叫贺方,她最近刚刚给博客换了名字,“凤凰花开的神话……”。《凤凰花开》是深圳中学的校歌,作为深圳中学高中部的老师,贺方执教语文七年,同时担任班主任。在她的个人博客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用英文留的言。“那是在国外求学的学生们留言的。”她还是学生论坛“风之谷”的创始人之一。2005年7月23日她在网络上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贺方开博客的最初灵感来自于身边同行的感染。“那时候博客还是比较新兴的事物,看到同行们开了博客,互相做了链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博客带给贺方意外的收获。在将自己的博客地址告诉学生后,贺方陆续收到学生们递给她的“小纸条”。“博客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贺方的博客写了许多生活的感悟,这让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师”。学生们也开始给她写文章,和她交流生活感悟。师生之间一下子成为平等对话的朋友。在班级事务的开展上,学生对老师的工作更加了解。

  贺方的博客左栏是学生们自己开创的博客链接。在这里,已经高中毕业的学生,和正在读高中的师弟师妹们联成一个网。贺方说:“我就是一个点,把学生们链接起来,他们可以在博客上互相交流学习、生活经验。”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也时不时给贺方留个言。

  贺方鼓励学生们“技术化生存”,赞成学生开个人博客。“用博客记下每天生活的点滴,是对人生的一种积累。何况他们正经历人生美好的青春时光。”虽然管理论坛和管理博客,会占用比较多的个人时间,相当于把工作时间延续了。“但是我会坚持下去。”贺方说。

  福田区另一名中学老师的博客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很大关注。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既写教学随笔,也写自己的“育儿经”。母亲的身份,让学生们觉得这个老师亲切了许多。家长们也经常光顾她的博客。有一次,在谈到教育孩子的时候,两位家长还在留言中互相探讨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位老师也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学生的作文。在一篇学生习作“我的爸爸”后面,同学们留言道:“看了同学的作文,更加了解她了。”有一次,她写一位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挖掘出该生在绘画、舞蹈等方面的才能,这名学生因此受到很大鼓舞,在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成绩也逐渐提高。

  故事3

  博客:MISS郑

  博主:郑海霞

  (景田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师)

  “博客在交流沟通的PK赛中胜出”

  与其他开博客的老师不同,“MISS郑”是在对多种方法进行了筛选之后,有目的地选择了博客作为家校之间的交流桥梁,并且受益颇多。

  “MISS郑”原名郑海霞,是景田小学低年级年轻英语教师,她开博客的初衷是为了《“小学英语教学档案袋评价实验研究”之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家校互动综合评价研究》这个课题研究。为了更有效的家校互动,她想了很多的方法。

  “除了通过互动表、电话短信外,我想到了网络,毕竟深圳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而博客是我很早接触的一种个人网页,可以发表自己的日志、图片等,读者和作者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流。所以我就想,为何不做一个可以提供学校和家长交流的博客呢?”经过两个星期的奋战,郑海霞终于初步完成了各种博客设置。

  为了方便阅览,她把这些日志分成学生乐园、家长乐园、教师乐园三部分。“在学生园地,我把他们在电子文件夹的相片都放在网上供家长欣赏,每星期还在上面评每周之星,还有一些小游戏和对话;在家长园地,就是让有经验的家长把他们的育儿心得放在博客上,为更多家长提供经验;在老师地带,我主要是介绍本班的老师。最后,还突出了留言和评论版,以便大家第一时间看到和回应。”

  借着家长会,郑海霞把自己制作的博客介绍给了家长,不久就受到家长们的好评,不仅留言者越来越多,而且几个家长还相互在留言板上讨论起孩子的教育。

  一天她看见一个妈妈留言说,不知道怎样检查自己孩子的作业。于是她便在网上找了相关的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了一篇《如何检查孩子的作业》,结果文章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纷纷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忙出谋划策。

  郑海霞也将博客介绍给学生,每周之星的设置大大地激励这些低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相片和文章能出现在网站上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有个叫婧娴的女孩,刚转学来的时候,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整天趴在桌上无精打采,当一旦看到她的英语有了一点起色,郑海霞立即评她为每周之星,并辅道她写英语自我介绍。“现在这个孩子变得自信和快乐许多,并享受上课的过程,还时不时地主动拿出自己写的英语小文章给我修改。”

  本报记者/张玮   实习生/林燕德

  图:

  李老师不光自己有博客,也经常浏览同学们的博客。丁玎 摄


最后更新[2007-7-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