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迪士尼乐园与迷瘴》
     阅读次数:11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迪士尼乐园与迷瘴

迪士尼乐园与迷瘴




南方周末    2007-07-26



  岁月与人
  
  王小平 专栏
  
  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是一个天穹碧蓝,红花照眼的地方。那儿有好些主题公园,其中又以迪士尼乐园最为著名。
  我到迪士尼乐园去过几回。记得买了门票后,不是径入园中,而是上了一艘大船,象征性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强力引擎的推动下,乘风破浪地驶向彼岸。岸上就是那个天下闻名的人工伊甸园。
  这园子不但建得绚烂夺目,而且花样无穷,里面是林林总总的景点。各路卡通人物,从米老鼠到白雪公主,各据一方,载歌载舞。看来儿童喜欢的东西是被一网打尽了。
  其中有个999鬼凶宅,给我印象尤深。古老的大宅,庭院深深,月光下蛛网片片,有雅鬼内室抚琴。院子里群鬼围着篝火,饮酒取乐,很有点“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意思。
  为了表达善良的愿望,园中还设立了一个普天同乐的场景。各种肤色、各种族裔的孩子共聚一堂,歌舞升平,一团喜气。看来看去,我不禁感到迪士尼乐园毕竟是为孩子建立的,站在那里,多少有点进了幼儿园的感觉,不像EpcotCenter,另一个奥兰多的公园,更投合成人的趣味。那儿的恐龙馆里弥漫着沼泽地的气味,恐龙的长脖子一起一落,有时还大叫一声,震得人心胆俱裂。
  我又想起另一个主题公园:环球影城。因为是后建的,所以技术也更先进。龙卷风馆里真的狂风大作,雨水劈面,再加上脚下地面颤抖,房屋在眼前层层倒塌,碎片乱舞,不吓死几口子誓不罢休。除此之外,就数恐怖塔令人难忘。有一回我抱着撒娇思睡的女儿,顶着佛罗里达的夏日炎阳,整整排了75分钟队,才进了塔门。这个塔的目的就是要重现一个电梯摔死人的史实。我一向觉得,一个电梯只有上、落、停三项功能。而塔里那个电梯,只使用了后两项功能,在几分钟之内,几乎把一切折腾人的事情都干完了。它不是痛痛快快地往下掉,而是掉一骨节儿,卡住了,但又卡不瓷实,吱吱嘎嘎地往下出溜,接着又开始掉,如此周而复始。“花钱找罪受”,我一边想,一边听着我女儿震耳欲聋的惊叫和嚎哭。等我们终于落到底儿,走出电梯门,回头一看,墙上的大屏幕还在播放我们这帮人惊恐万状的丑态。
  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成人来说更加刺激,而眼前的儿童节目未免相形见绌。惟一使我感到有趣的,是满堂歌舞者,并无一个是真人。只见一个个孩子,张嘴动眼,伸胳膊踹腿,几可乱真,然而在美丽的蒙皮下,是一组组高度复杂的机械系统。所谓迪士尼乐园,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机械森林,只是被蒙皮遮住看不见而已。
  由于我是个对机械极感兴趣的人,所以我很快对眼前的声光动感置若罔闻,开始陷入一种机械方面的思考。我开始琢磨如果是我的话,会如何配置蒙皮下的内部结构,用液压装置,还是用伺服电机?哪儿用支撑杆,哪儿用滑块,哪儿放传感器?传感器又如何控制系统的动作?
  实际上,无论是EpcotCenter里的恐龙,环球影城里的巨猿,还是迪士尼乐园中起舞的天使,都带着一层蒙皮,这层蒙皮把游乐场隔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蒙皮外的世界,也就是游客看到的层面。另一个是蒙皮里的部分,除了设立和维护游乐场的人,谁也看不到。这两个层面差别极大。前者是针对我们的感官而设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取悦我们的感官。当然,有时它也给人一个经过剪辑的适度惊吓,但最终还是为了取悦游客。而后者,对于游客来说,只是一堆不知所云的乱糟糟的东西。这就是说,那些丫丫杈杈的机械和管线无法有效率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界面。
  尽管如此,蒙皮下的东西还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耐着性子仔细观察,就能从中看出前因后果的清晰传递,一环扣一环,这就是完整的控制逻辑。再回过头来看看蒙皮外的层面。通过对蒙皮内部系统的不同设定,一个蒙皮外的状态可以随意承接各种后续状态。换句话说,既可以安排黄鼠狼吃鸡,也可以安排鸡吃黄鼠狼。这样一来,对于一个在蒙皮外的游客来说,前因后果的传递就遭到破坏,控制逻辑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有些时候,不设法涉入一个东西内部,即使有诸葛亮之才,也无法从外面找到真实的因果联系。
  如此这般地乱想了一通,我又产生了一个与周围单纯的欢乐气氛更加格格不入的想法。眼前的迪士尼乐园也许正是一个世界的缩影。也许不仅这个园子,而且整个世界都被一层蒙皮隔为两个部分。站在蒙皮之外,我们看到一切可以看到的东西,而在蒙皮之下,是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层面。在这个层面中,有些未必是机械结构,但肯定属于控制结构的东西,遵循着严格的控制逻辑在运作,同时改变着蒙皮外我们可以看到的一切。这些东西当然不是哪个游乐场老板建起来的,它是自来就有的,或者说,是造化的产物。
  这样一来,我们这些人,就成了这个由造化生成、具世界规模的游乐场的一帮游客。
  然而,我们是单纯的游客吗?如果野心不大的话,我们不需要多想,不需要触及,也不需要懂得任何蒙皮下的东西,在园中纵情游乐也可以不负此生。但是在我们之中,或许就有这么一两个人,不满足于当一个单纯的游客,而是一脑门子心思,盘算着如何破解蒙皮下的控制结构。当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哪怕只能做到一部分,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需要永远在一个被造化设定好的园子里逛来逛去,而可以改变点什么,增添点什么,使这个园子更适合我们的需要。
  然而,人生苦短,即使某个人破解了某个蒙皮下的控制结构,他也未必能等到这一破解所带来的好处面世的一天。所以,尽管健全的理智把一切行为之目的最终指向某种利益,那个破解者却很难指望会得到什么利益。他必须对自己的处境有个基本理解:破解本身就是他的报酬,因为那是他的雄心之所在。世上有这样的破解者吗?不很多,但确实有。不然的话,就难以理解为什么伽里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往下扔铁球,而富兰克林何以要在暴风雨中放风筝。这些人虽然身在游乐场中,却志不在游乐,或者不完全在游乐,放着正事不干,在一边儿琢磨这层蒙皮底下究竟是些什么。他们牺牲了在游乐中获得感官快乐的机会,却发掘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快感,这种快感显然不在感官层面,而是一种超感官的理性乐趣。这可以算作是一种特别的游乐观。除此之外,各式各样的人生感喟,自古有之,无不相当于某些场中游人的游乐观。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说的是:买的票只能玩一天,东西太多看不过来。何不放弃休息时间,尽量多逛几个地方。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此处的烦恼仍是买的票只能玩一天,东西太多看不过来。但接下来给出的招数却有点缺德:尽量缩短排队时间。最好找个捷径,走个后门儿,加个塞儿,抢在别人头里,不用排队就进入景点。(这加塞儿的人一多,游乐场里的秩序可就要大乱了。)
  “丁令威,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暗指有一种办法,可以买一张长期票,得以在园中多盘桓几天。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是对上一种说法的批驳:买长期票,谈何容易,多半办不成,反而误了在园中玩耍的时间。不如断了这个念头,及时行乐去也。
  因为园子好看,而且太大,委实观之不足。但手头只有这一张票,在园中逗留的时间无法延长,如此计将安出?多数人无计可施,只剩下一腔无奈。所以“人生苦短”成为最常见的感叹。譬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讲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们的先人们好像全是些单纯的游客,他们差不多都以那个蒙皮外的世界为满足,或者说,以游乐场上的感官娱悦为满足。如果说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也就是在园中时间太短,玩得不够;不得不排队,排队时间太长;有人加塞儿,占便宜,因而不公平之类。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怨恨和怅惘,也只是单纯游客的怨恨和怅惘。他们思索的不外是如何充分利用这次游乐的机会,并在这一点上压倒旁人。好像很少有人对蒙皮下的东西抱有好奇之心。
  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层蒙皮下还有东西。但是这一点也很奇怪。因为在一个迪士尼乐园式的游乐场中,因为受到蒙皮内的东西的控制,蒙皮外的因果关系已被破坏,或至少残缺不全。除非他们根本看不出来眼前世界中因果关系的缺失,或者觉得世界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残缺不全、不明不白的样子,否则怎么也应该猜到在蒙皮下还有别的东西。
  有很多人在讨论为什么聪明能干的中国人,在文明发展上曾一度受挫,止步不前,为什么未能叩开科学的大门。我有点怀疑古人是中了一种精神上的迷瘴。试想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心态调整为天地间走马看花的游客,他如何还能有耐心设法儿去琢磨蒙皮下目不能见的东西?如果别人琢磨这种事,他还会觉得是吃饱了撑的。这样的人一多,大家呼朋引类,在这条纯游乐的路上越走越远,正所谓“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这就是迷瘴。人人忙于游乐,当然会耽误事,所以没能叩开科学的大门。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总算已破掉了迷瘴,从此可以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了。

                         


最后更新[2007-7-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