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毛泽东眼中的佛教文化》
     阅读次数:124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毛泽东眼中的佛教文化

毛泽东眼中的佛教文化

 

《党史博览》2007年第6   作者 :游和平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常关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文化,其中也包括佛教文化。佛教自古印度产生,发展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到空前的发展。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揭示了中国寺庙之多的真实情况。寺庙不仅是出家人安身立命、学佛拜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凡夫俗子拜佛、观赏佛教艺术之所在。作为一个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文化传统为精神使命的思想巨擘,毛泽东毕生都以各种形式同佛教文化保持着接触,把佛教寺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并与佛教寺庙有所往来。

 

  周恩来曾经写道:“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佛教氛围相当浓厚的家庭,在他的母亲——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引导下,自幼深受具有典型的中国民间色彩的佛教文化的熏陶。父亲开始不信佛,毛泽东忧心忡忡。母亲患病,毛泽东四处求神拜佛,而每逢初一、十五,向摆在堂屋中的神龛顶礼膜拜,更是他必做的功课。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故乡,在上屋场的故居,当他看到在堂屋供奉的神龛时,对神龛作了个揖,风趣地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少年时代的信佛经历,给毛泽东一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直到几十年后,在延安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往事时,他还对此段经历作了生动的描述。

 

少年毛泽东信佛,固然有来自母亲的直接影响,但家乡韶山的社会习俗和毛氏家族对待佛教的态度,也与之有很大的关联。韶山地区历来有信佛的风俗,仅佛教寺庙至清末就多达33座,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氛围。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就是在环境幽雅、寺庙林立的韶山冲度过的。另一方面,毛氏家族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情感,不仅修建庵寺,还在家谱中记下了许多宣扬佛教禅理的词句。这些都说明,未成年的毛泽东信佛是自然而然的事。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给青年作的演讲稿《学习毛泽东》中写道:“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他在小时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厉害。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佛……毛主席生长在19世纪末的农村里,不可能没有一点迷信。”

 

有意思的是,就在毛泽东的父亲因偶然事件开始信佛以后,毛泽东却“越来越不信佛”了。毛泽东在1959年6月那次回故乡时说:“小时候,我信过佛,后来慢慢不信了。”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也接触过一些佛学知识,并在文章中有所运用。青年毛泽东对佛教的兴趣,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一种精深的学业来进行探究的。

 

 

 

  “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百年”,“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

 

 

 

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邀约好友萧子升从长沙出发,开始游学。他们沿途调查民情,了解风俗,拜访高僧,参观佛殿,读“无字之书”。毛泽东和萧子升的这次游学,的确有点云游僧的味道,他们都剃光了头发,穿着短装和布鞋,身上一个铜板都不带,走到哪里吃到哪里,颇似和尚化缘。到了宁乡县城,他们游历了香山寺。这是他们这次游学途中访问的第一座佛教寺庙。在这里,他们不仅观看了寺院的建筑和景色,还了解其历史。之后,他们来到距县城70里的回龙山,参观了白云寺。他们在与寺中和尚交谈之余,还给和尚送了对联。历史上,曾国荃、左宗棠都曾为该寺院题匾题联。青年毛泽东对他们不仅十分熟悉,而且颇为崇拜。在白云寺,他看到这些乡贤们的题匾或题联,更加感到亲切。

 

一天黄昏,他们来到了宁乡的沩山。萧子升说:沩山之所以著名,一方面由于它美丽的景色;另一方面由于山坡上矗立着一座自唐代起就很有名气的佛教寺庙。我们踏访这座名刹有两个目的:一是要看看寺庙的结构和组织,以了解僧侣的生活;二是渴望结识那位有名的方丈。

 

进入古寺内,他们被引入一间禅房沐浴。沐浴之后,和尚要他们去佛前进香。他们说,我们不是来进香的,我们想见见方丈。和尚见他们没有诚心拜佛,便说方丈不接见任何人,只有当方丈讲经说法时,他们才可以见到。经过两人解释,和尚答应送一张便条给方丈。不久,方丈回答,马上接见他们。

 

  当他们来到方丈住处时,看到方丈50岁左右,面目慈祥。屋子的四壁摆满了书籍,除了佛教经典外,还摆有《老子》、《庄子》等著作。两人同方丈兴致勃勃地谈论了近一个小时,从沩山寺院的历史讲到全国佛教的现状,从古典经籍讲到寺院的经济。

 

  最后,方丈问毛泽东:“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自然有人信它了。”毛泽东答道。“简单了。”方丈摇了摇头说,“第一,它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第二,历史上的帝王都有宗教的天性。”

 

毛泽东却持不同看法:“我以为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之需要。”

 

“帝王有宗教的天性,”方丈坚持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唐代的皇帝,封孔子以王的称号,封老子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经,寺院遍及全国各地。这样,儒教、道教和佛教便共存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中。”

 

“是的,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百年。”毛泽东说,“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

 

 

 

  在风云激荡的斗争岁月,寺庙成了毛泽东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所

 

 

 

在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中,寺庙成了他开展活动的场所。在1919年底至1920年上半年湖南的“驱张运动”期间,毛泽东便是在北京福佑寺度过的,他是湖南赴京代表团的重要成员。在北京,他就住在北长街后20号的福佑寺。黎锦熙曾回忆当时在这座庙里见到毛泽东的情况:“当我去看时,他正坐在大殿正中香案后,香案很长,左边摆着平民通信社的油印机和通信稿件,可见有些稿子可能是他自编自刻自印的。”毛泽东每天要印发100多份稿件,分寄给全国各地报社,揭露张敬尧鱼肉湖南人民的罪行,宣传湖南人民的“驱张”斗争。毛泽东在福佑寺坚持斗争将近5个月。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亲自发动并领导轰轰烈烈的湖南农民运动。1927年1月5日,毛泽东到达此次农民运动考察的第一站银田寺,该寺当时是湘潭第一区农民协会所在地。晚上,毛泽东召开了调查会,当农民谈到土豪劣绅汤峻岩等人还在破坏农运时,毛泽东鼓励大家进行坚决斗争。后来,当地农会将汤峻岩抓获,并在银田寺的白果树下召开群众大会将其审判。毛泽东对银田寺的白果树印象深刻。1959年6月25日,他在韶山宾馆曾问服务员彭秀芝,银田寺那棵树还在不在?

 

1927年1月6日清晨,毛泽东一行从银田寺出发,步行30里,来到湘潭特别区农协所在地——清溪寺。这是韶山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当时,毛泽东在此召开了座谈会,并就宿于清溪寺。

 

1月15日,毛泽东一行从湘乡进入衡山县白果调查。毛泽东在衡山调查时住在康王庙,和农协秘书谭汉卿(曾任县监狱职员)谈话,重点了解县署内监狱的腐败情况。毛泽东白天外出调查,晚上就住在康王庙,整理核对调查访问的材料,积累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料。

 

2月1日,毛泽东到达醴陵县东富寺考察。东富寺始建于明代,占地3300平方米。门头上书写有“东富寺”字样,但“富”字上方无点,意为“富贵无顶”。大门内建有戏台,台前有联:“演出善恶忠奸,分明报应;看破红尘得失,毕竟循环。”毛泽东这次也住在寺内,并在寺前召开农民群众大会。

 

 

 

  “我们住在这里,不要妨碍山下的老表们前来烧香敬佛,也不要妨碍二位师傅的佛事……”

 

 

 

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进行农村调查时,曾经调查过佛教寺庙。

 

  1932年1月下旬,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叶坪东的东华山古庙养病。古庙厅堂正面,供奉着众多佛像,警卫员陈昌奉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雕琢精细、栩栩如生的佛像,惊奇地指着一尊菩萨说:“你们看,这菩萨的肚子这么大!”说着,还伸出双手在自己的肚子前比划。毛泽东笑着告诉他:“这是弥勒佛,他的肚量大着呢,能容五湖四海。我们不是菩萨,可待人待事,也要有他那么大的肚量才好。”毛泽东转身问寺里的老和尚:“老师傅,我说得有道理吧?”老和尚道:“真是宏论,有道理,有道理!”

 

  “这是释迦佛,这是观世音菩萨。”毛泽东兴致很高,指着佛像一个一个地告诉警卫员:“你们看他们成天笑眯眯的,真有点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样子呢。”他对众人说:“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要改变人们对神佛的信仰,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交代警卫人员:“我们住在这里,不要妨碍山下的老表们前来烧香敬佛,也不要妨碍二位师傅的佛事。我们这些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可以在这里各不相扰。”

 

1934年八九月间,毛泽东住在云石山上的一座大庙里,庙门口有一副对联:“云山日永常如昼,古寺林深不老春。”横匾上写着“云山古寺”。庙后有一棵大樟树,枝叶繁茂,树下有两个青石圆凳。毛泽东常坐在青石凳上读书。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一行在路过四川时,或住过喇嘛庙,或在喇嘛庙里开过重要会议。1935年6月,中央红军过雪山,到达懋功北部的两河口。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毛泽东于6月24日抵达两河口镇,可能在一座相当壮观的喇嘛寺的底层住了下来。”彭德怀说,此喇嘛庙名字叫黑水寺。

 

1937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陕北的保安迁往延安。延安城北的清凉山,有四个石窟。一号窟叫万佛洞,窟的四壁及屏柱上雕满了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毛泽东在延安期间,或因工作需要,或在闲暇之时,多次参观过这些佛教古迹。

 

 

 

  李银桥牵来大青马,准备让毛泽东骑马上山看庙。毛泽东却说:“不骑马了,看庙嘛,走去才显得虔诚。”

 

 

 

1947年10月中旬,毛泽东带警卫李银桥等去陕北葭县(今佳县)南河底村搞调查。该村在白云山脚下,毛泽东问:“想不想去看庙?”李银桥说:“都是一些迷信。”毛泽东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遗产。”

 

李银桥牵来大青马,准备让毛泽东骑马上山看庙。毛泽东却抓起一根柳木棍,手腕一旋,半认真地说:“不骑马了,看庙嘛,走去才显得虔诚。”在白云山上的庙里,毛泽东看到泥塑神像时说:“这些东西,都是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它毁坏了。”同时指示县里拨些经费,把庙修一修。次日,毛泽东和李银桥等看庙会,还说:“看庙看文化,看戏看民情;不懂文化,不解民情,革命是搞不好的。”毛泽东在葭县期间,还参观了位于县城东北的香炉寺。在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陪同下,参观了香炉寺的壁画和碑刻等。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告别陕北,进入山西。4月9日傍晚,因大雪阻路,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在上山的路上,毛泽东对任弼时说:“寺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引以自豪。我们去年转战陕北时,还到过葭县的白云寺,这次来五台山,大可一饱眼福!”

 

当晚,毛泽东同方丈交谈,并颇有兴趣地向方丈打听鲁智深和杨五郎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次日,瑞雪初霁,旭日东升,五台山群峰银装素裹。毛泽东到处游览,参观了不少寺庙。

 

在参观中,毛泽东无意间看到四大天王背后被人掏了个大洞,再一细看,有几尊弥勒佛少了脑袋。他忙问方丈:“此为何由?”方丈痛心地说:“五台山数僧为掩护抗日军民,曾遭日寇屠戮,寺庙亦被破坏。”

 

毛泽东越听越气愤,他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寺庙和文物,绝不能让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接着,毛泽东又详细询问了寺院的修缮工作和僧人的生活情况,并指示陪同的地方干部要加快寺院的修复和管理保护。

 

毛泽东边说边走上钟楼,细细品读着铸刻在巨钟上的经文,时而抬头对周恩来说:“几千年来,佛教在哲学、建筑、美术、音乐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全人类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

 

  1949年3月,毛泽东住在北京西郊香山的双清别墅。香山自金代以来即为佛教名山。香山寺始建于金代,后遭八国联军焚毁,只剩若干遗址。碧云寺始建于元代,寺内有弥勒佛像、菩萨殿和孙中山衣冠冢。双清别墅即坐落在香山寺下。在工作之余,毛泽东在香山的寺庙、名胜之间散步、休息。他凭吊过被帝国主义破坏的香山寺,也曾瞻仰过碧云寺里孙中山的衣冠冢。

 

 

 

  毛泽东用手一指木筒,说道:“侯波,你替我抽支签吧!”

 

 

 

建国以后,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对文化事业的特殊关注,使毛泽东开始以更多的精力来从事佛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毛泽东研读佛经最多的时期,代表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经典,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毛泽东都读过一些。他还同一些佛教界名流以及哲学工作者就佛教问题发表过一系列谈话,表现出对佛教问题的高度重视。

 

  建国初期,毛泽东在玉泉山也曾住过较长时间。玉泉山原有很多寺庙古迹。玉泉山主峰上有一组依山势而建的建筑群:香岩寺、普门观和玉峰塔。毛泽东在工作之余,置身于佛寺道观和山水园林之间,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

 

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等的陪同下,来到徐州云龙山。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南,山上有张山人的放鹤亭、招鹤亭,有明代建的兴化寺。来到兴化寺,毛泽东进院环顾了四周,其庭院西面是双檐彩绘、巍峨壮丽的大雄宝殿,南北面是对称的配殿,古朴的山门矗立于悬崖之边,整个建筑依山而建,殿宇亭堂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气势雄伟、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毛泽东漫步来到大雄宝殿前,端详着殿内用石头刻的释迦牟尼半身像。此像依山崖雕凿而成,高11.52米,方面大耳,阖眸微笑,环手端坐,非常逼真。看到这里,毛泽东问陪同人员:“这个石像是什么时候刻的?”“是北魏拓跋焘时刻的。”毛泽东闻听,说道:“国之瑰宝啊!”

 

  1954年2月,毛泽东在杭州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经常出去散步爬山。有一天,毛泽东一行来到一座山上,参观了寺观。据摄影师侯波回忆:山上有个庙,大概是警卫人员已经采取过安全措施,庙里只剩一个瞎眼和尚。供桌上有个木筒,里边装了竹签,那是抽签算命的。毛泽东用手一指木筒,说道:“侯波,你替我抽支签吧!”毛泽东看了签诗后,哈哈大笑起来。

 

1954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南下至杭州。在灵隐寺附近,毛泽东让车停下来后,便往寺门走去。灵隐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十刹之一,也叫云林禅寺。相传,东晋咸和初年,印度僧人慧理见到飞来峰叹道:“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以后,面山建寺,取了“灵隐寺”这个名字。

 

毛泽东走到寺门口,见门前的柱子上有木刻的一副对联:“龙润风回,万壑松涛边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他站在寺前,仔细地看了一阵说:“写得不怎么样。”

 

1957年2月27日,中国佛学院院长喜饶嘉措参加了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毛泽东对喜饶嘉措说:“我这个人以前也是知识分子,各种思想都有。喜饶嘉措先生,你那个佛教我是拜过菩萨的,我朝过南岳山,为我母亲还愿。”

 

 

 

  “庙不可以拆,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毁庙,这不对。庙是文物古迹,要加以保护。”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十分重视寺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曾行军打仗到武夷关,看到这里有座古庙,庙里有不少碑文,便在那里欣赏研究。他对随行人员说:“中国庙宇古色古香,也是书法胜地,许多字真是妙笔生花、栩栩如生,堪称书法艺术之宝库,我们应该很好研究和学习。”

 

1952年10月8日,毛泽东和由家乡来北京的李漱清等谈话。在谈及乡间情况时,李漱清说:“清溪寺过去是一个名胜,去的人很多,如今毁得不成样子。”毛泽东听后说:“我过去到过那里。”停了一会儿,毛泽东问道:“清溪寺里的那些菩萨还在吗?”李漱清说:“那些菩萨打得差不多了。”“可惜毁了!应当保护起来。”李漱清接着说:“清溪寺前有一个大焚字炉,有人拣了字纸放到里面焚烧,也被当作迷信,炉子也毁了。”毛泽东听了有些气愤:“这是瞎搞!”

 

1953年10月中旬,毛泽东在北京和韶山冲老地下党员毛月秋谈话。在谈到韶山冲过去的一些事情时,毛泽东记得很清楚,他问道:“慈悦庵那个庵子还在吗?”毛月秋说:“拆了。”“庙里那面钟呢?”“砸烂了。”“为什么要拆、要砸烂呢?”毛月秋说:“那里的神医开假药方骗人。”毛泽东说:“不是神医,是迷信。不过,医师开丹方还是有科学根据的。”又说:“庙不可以拆,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毁庙,这不对。庙是文物古迹,要加以保护。不然,以后的人连什么叫庙都不知道。”

 

1952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罗元鲲给毛泽东写信,反映家乡新化古寺遭破坏,想请他题字,以便保护。几天后,毛泽东就回了信,说:“新化古寺有所毁损,极为不当,此类各地多有,正由政务院统筹保护之法,故不单独写字,尚祈谅之。”

 

在建国初期进行的农村土地改革过程中,部分地区曾出现破坏寺庙的现象。对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21条有明确规定:“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及其他公共建筑和地主的房屋,均不得破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某些地方却出现了偏差。对此,毛泽东予以高度重视。

 

  1952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致电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电称:江苏有一些佛教徒反映,浦东“今年春天以来,拆像毁寺之风大炽,几所名胜寺庵全遭破坏”。12月19日,毛泽东在审阅此电报稿时,给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写了一个批示:“此件望加衔发给各中央局及各省市统战部加以注意。估计此类事各地皆有。”由于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重视,建国初期毁寺之风得到了及时制止。■

 


最后更新[2007-8-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