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法拉奇》:法拉奇的情人》
     阅读次数:217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法拉奇》:法拉奇的情人

《法拉奇向世界投不信任票》封面

文/罗海岩

    那个叫阿莱科斯的脸上印有疤痕的希腊男人,迈着坚定的步子出现了。他的眼里闪着奇异的
光泽,手里拿着一大束玫瑰。见过无数大场面、大人物的法拉奇顿生紧张。一种爱情的恐惧感如触电般地掠过了她的心头。

    法拉奇和她的采访对象阿莱科斯闪电般地相爱并结合,惊动了西方世界。从此,她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位视死如归的激情斗士连结在一起。

    阿莱科斯37岁时死于非命。久久地跪在亡夫冰冷、僵直并残存血迹的遗体前,法拉奇总感到有一种不真实的恍惚。她的耳畔一遍遍地响过苏格拉底自尽前的一句名言:“该走了。咱们分道扬镳吧:我去死,你们去活,哪条路更好,只有上帝知道。”

    1乱世情殇一沙鸥

    法拉奇的目光很少关注女人自身的问题。其所思所想之深遽和久远,甚于男性。比如:历史究竟是由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创造的?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还是取决于个别人的意愿?她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审慎的辨析。但法拉奇的心中,从来没有熄灭所有的温情与蜜意。

    1973年,在雅典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味的采访,使法拉奇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刻骨铭心的恋情。

    希腊抵抗运动的领袖和政治活动家阿莱科斯因谋杀希腊军政府独裁者帕帕多普洛斯,被判处死刑,后被改为监禁。法拉奇供职的报社派员去采访他。法拉奇知道后,主动揽下了这桩事。于是,这个34岁、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的男人,成为43岁的法拉奇亲自导演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

    阿莱科斯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既是天才又是疯子的人物。他本质是个诗人,并把诗人的激情贯注于政治之中,厌烦和平安宁的生活,与偏执和危险为伍。没有斗争,他就会像缺乏阳光和水的树木那样枯萎。

    法拉奇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如约而至。很快,那个叫阿莱科斯的脸上印有疤痕的希腊男人,迈着坚定的步子出现了。他的眼里闪着不容置疑的奇异光泽,一只手还拿着一大束玫瑰花。见过无数大场面、大人物的法拉奇忽然觉得有些紧张。一种爱情的恐惧感如触电般地掠过了她的心头。

    在此之前,阿莱科斯与法拉奇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惺惺相惜。他蹲铁牢的时候,为了得到法拉奇的书,竟采取绝食斗争,最终以自己的几度昏迷赢得了胜利“果实”。而关于阿莱科斯的说法,法拉奇早有耳闻。他为推翻独裁暴政被捕后,被囚禁在15米宽、3米长的水泥牢房里。残酷的刑法,无休止的折磨,三天三夜等待执行死刑的来临……当军政权慑于国内外舆论而赦免他时,阿莱科斯不签字,不领情,轻蔑地向对方宣告“无论是罪名还是赦免都是你们强加的”!法拉奇知道,军政权仅仅为了不使阿莱科斯成为英雄,才没有枪毙他。而阿莱科斯被关在死牢的经历,使他视折磨为甜药。

    法拉奇在发表的采访记的结尾,是这样几句话:

    法拉奇:阿莱科斯,作为一个人的含义是什么?

    阿莱科斯:意味着有勇气,有尊严。意味着要相信人类。意味着去爱。但不允许让爱成为避风港。还意味着斗争和胜利。你看呢?

    法拉奇:阿莱科斯,我说人应该像你那样!

    罗马,世界著名的文化之都,哺育了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法拉奇和阿莱科斯曾居住在这个城市。

    法拉奇在阿莱科斯出狱后,到他的家中和他做彻夜之谈。他们都不习惯和平安宁的生活,都把危险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兴奋剂。共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情,使两人相见恨晚。阿莱科斯把沉重的爱给了法拉奇,而法拉奇把阿莱科斯的英雄传奇推向了世界。

    法拉奇和阿莱科斯闪电般地相爱并结合,惊动了整个西方社会。它再一次昭示着,什么也不能阻挡女人对爱情的追求。爱是女性之船永不降落的帆。

    这件事的新闻价值能持续多久?它真的是个很浪漫的童话吗?阿莱科斯对法拉奇所付出的爱从不讳言:“我无意单纯追求爱情生活的欢乐,倘若只是寻求个人的欢乐,世上有不知其数的女人能满足我的欲望。”他渴求锥心刺骨的爱情,更需要风雨同舟的战友。法拉奇从此把命运与这位视死如归的激情斗士连在一起。

    阿莱科斯作为英雄,以极顽强的毅力和勇气面对酷刑,宁死不屈,却无法解脱法拉奇独自在生活中的艰难,从不帮她分担生活的悲苦,却毫不珍惜法拉奇的付出。他困窘时,会埋怨责怪法拉奇,丢下一堆牢骚怨语;需要她时,甚至提出一小时内为他准备好一艘游艇的要求。他听到法拉奇怀孕的消息后,先是长时间的沉默,然后以嘶哑和结巴的声音和法拉奇商量,打胎的费用如何分摊,甚至建议两人各出一半。

    这个和情人散步时口袋里也会揣着炸弹的冷漠男人,却始终是法拉奇的最爱。在陪伴阿莱科斯的日子里,法拉奇躲避追杀,防范偷袭,过着和这个男人一样的恐怖生活。她矛盾过,徘徊过,感叹“爱的锁链是自由最沉重的羁绊”,但仍坚定地选择和阿莱科斯为伍。

    1976年5月1日,当局的一次预谋的车祸,为阿莱科斯年仅37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久久地跪在亡夫冰冷、僵直的残存血迹的遗体前,法拉奇“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总感到有一种不真实的恍惚。她的耳畔一遍一遍响过大哲人苏格拉底自尽前的一句名言:“该走了。咱们分道扬镳吧:我去死,你们去活,哪条路更好,只有上帝知道。”

    2《男子汉》宣言

    阿莱科斯死后,法拉奇在回忆和思念的情愫中,开始构思一部有关他的书。她要写出爱情与女性命运之间的关系,在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中,对人类的困境作出悲凉而衰婉的表达,同时体现爱情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

    她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我从来不接电话,甚至听不到电话的铃响。我写啊写,写啊写,与世隔绝,不吃饭,不谈话,不中断。”晚上她几乎不吃东西,每天60多根香烟几乎扼杀了她吃饭的欲望。“当我最终躺到了床上,总会遭受失眠的折磨。我无法停止思考。甚至沉睡中还会梦到那本书。”

    阿莱科斯:一张硬汉的脸,一腔热血的情。

    历时三年多后,一部4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性文学作品《男子汉》终于问世。翌年,由纽约西蒙和舒斯特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在她饱蘸激情的笔下,阿莱科斯又一次有血有肉地诞生了,像一尊别样风格的纪念碑,存于世间而永不毁灭。

    这是一部有很强的纪实性和传记性风格的文学作品,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她与这些希腊抵抗领袖之间长达三年的私人生活,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不乏作者的炽热爱情和对暴政的猛力批判——

    主人公是抵抗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之一。1967年8月,在袭击希腊军人政权总统帕帕多普洛斯的行动中被捕;

    在狱中,他受尽了酷刑。1973年,他被特赦出狱;

    两天后,法拉奇前往雅典对他进行采访,随即与他结为生活伴侣;

    1976年5月1日夜,刺客制造一起车祸,杀害了本书的主人公。

    作品以主人公阿莱科斯的生活和斗争经历为线索,描写了20世纪70年代希腊人民为反对军人独裁政权所进行的艰苦斗争,为读者展示了发生在希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由于作品完全以阿莱科斯的传奇性经历为题材,以政治敏感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捕捉重大的政治事件为创作背景和题材,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当代生活中曾经存在和发生的真人真事,使这部文学类的长篇作品尽显时政风格,像一面镜子,鲜明、生动而又真实地映照出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历史价值。

    希腊首都雅典城的布拉卡商业街。这里建筑古色古香,云集着希腊风味的餐馆、酒吧,是法拉奇和阿莱科斯曾经光顾的地方。

    法拉奇在描写阿莱科斯的坎坷生涯时,穿插的历史事件有:希腊军人政府的强权专制、对军人独裁者帕帕多普洛斯的刺杀、世界舆论对阿莱科斯的声援、希腊军政府为掩饰真相所下发的大赦令、发生在塞浦路斯的政变、希腊政府虚假的议会选举、谋杀帕纳古里斯。对希腊政治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创造了博大的空间,使主人公作为反叛战士的性格更加高大、突出。这些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也构成了主人公苦苦争斗的矛盾漩涡,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主人公视死如归、拥抱死神的战士情怀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如果说女人是船,男人就是船上的桅杆。阿莱科斯是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对军人独裁政权的斗争信念,对自己信仰的追求,以及在遭受难以形容的非人折磨后仍不屈服的精神,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抵抗运动战士的优秀品质。法拉奇对阿莱科斯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身为阿莱科斯生活和事业上的伴侣,法拉奇没有因个人的情感而放弃她的创作原则,没有把笔墨仅仅停留在对主人公英雄行为的渲染上,而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

    小说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了他的勇敢、坚强和视死如归。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他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固执己见、孤傲不驯,他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一一显露而出。他憎恨邪恶,却又主张宽容;不怕牺牲,却又留恋生活;渴望胜利,却崇拜死亡。他的性格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使人觉得他不是神灵,而是一个有缺点和错误的立体的人。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说,阿莱科斯在深受多年的打击后,有时也感觉自己已经衰老,被生活击败了。所以他不再企图潜入希腊组织地下活动,也不再去世界各地做徒劳无益的鼓动,有时甚至能冷静下来读书和思考问题……但这样的描写,并无损阿莱科斯的英雄形象,反倒使这一形象更趋完美和丰厚。

    《男子汉》结构紧凑、激情充沛、情节跌宕,通篇充满了巨大的感情张力。书中的文字优美生动,散发出一种灼热的战士情怀。特别是作品始终以作者向主人公讲话的形式写成,有着独具的第二人称小说的特色,是作者的一部爱情史话和心灵自传。
法拉奇一生出版了3本小说,其中两本与一个男人有关。这本出版于1979年的纪实小说,两年中仅在意大利就销售了150万册,并获得意大利维莱吉奥文学奖。

    3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法拉奇和阿莱科斯同居后,他们的寓所时常受到政府便衣人员的“光顾”。有一次甚至几天中,他们都在深夜用强光照射寓所的窗户,使两人的休息受到干扰。一次,阿莱科斯愤怒起身,叫喊着:“胆小鬼,有本事的出来,我来了!”起身要冲出门去。法拉奇在门口死死地拉住他,阿莱科斯急于甩开她,竟狠狠踢了正在怀孕中的法拉奇一脚。“啊,孩子!”法拉奇惊叫着。

    法拉奇流产了,阿莱科斯被罪恶感笼罩着,连续几天没有回家。第四天他回家时,几乎变了样:两眼深陷,眼圈发黑,乱糟糟的胡子,浑身散发着酒气。法拉奇在这个人生的重大变故中,感受着特殊的凄苦生活。她一直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她深沉的母爱必然要倾诉笔端,于是,一本生动而充满女性情结的作品《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在次年面世了。这是法拉奇对自己未能出生的孩子的倾诉,是她唯一一次怀孕经历的悲喜记录。

    这实则是一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胎教”小说,有着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明显烙印,纪实风格和小说想象自然映照。在这个未婚母亲和自己腹中胎儿的对话中,母亲向孩子无尽地诉说着自己的爱和恨、对痛苦的思索,对孩子缠绵悱恻的柔情和猜想。年轻的母亲经受着生理的痛苦、精神的折磨,但她充满了斗志,通过对肚子里孩子的诉说,借着喃喃自语汲取着勇气和力量。孩子就像她的朋友,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怀疑、困惑向孩子和盘托出。

    法拉奇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是她酝酿已久的作品,是她“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这颗精子”和“想象力这颗卵子”天然受孕的结果。该书的主题不仅涉及文学史上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即一个未婚母亲与她腹中胎儿的一段旷世未有的感情,而且涉及对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深刻怀疑与痛苦思索。整部作品沉浸在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浓烈的感情里,随处可见诗化的语言、冷峻的思考。她寄予对孩子的希望:“我希望你具有上帝的特征,其次具有母亲的秉性,最后具有民族的特点。”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从不曾急切地期望着你的来临,尽管我知道你有一天终会存在于某一时刻。我在这种意识中,一直在久久地等待着你。但我仍向你提出了这样可怕的问题:你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一天你会带着责备的心情冲着我大声哭喊:‘是谁赋予你权利,让我降临在这个世界?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什么?’孩子,生活就是这样一种艰难的尝试。”
“我恨‘爱’这个字眼,因为我在每一个地方,每一种语言中都能轻易找到它……我的确不知道我是否爱你。我不想通过爱来想你,我想用生命来想你。”

    未出生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长的是什么样子?法拉奇在猜测中期待着:

    “如果你生为一个男人,我希望你成为那种我经常梦想的男子汉:对弱者赋予同情,对傲慢者给予轻蔑;对那些爱你的人抱以宽宏大量的气度,与那些想支配你的做殊死的斗争……我只想要求你充分利用生命诞生的那种神奇优势,而决不应屈从于人生的懦弱……你绝不应该回避冒险:即使在恐惧使你退缩的时候也是如此。要知道来到这个世界,这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一场过后你会为你生命的诞生甚感懊恼的冒险。”

    法拉奇的笑魇充溢着女性鲜活的魅力。

    女人怀孕后能否合法地做母亲,要取决于和她相关的男性。想无视男性的反对成为单身母亲,即使是激进和坚强的法拉奇,也无法回避社会偏见带来的压力、痛苦和孤独:

    “我无法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一个女人对别人说,她是合法受孕时,每个人都会对她关怀备至……然而对我,他们却沉默不语、冷冷清清,要不就尽说些有关流产、堕胎的话。我把这称为阴谋,一桩意在让我们分离的谋划。”

    也许是害怕面对母亲向她所描述的冷漠和残酷的世界、无法承载母亲过多的期望,或者不想再被父亲伤害,法拉奇怀中的孩子终于拒绝了母亲而无声无息地离去,和孩子相依为命的生活骤然中止,使法拉奇陷入极度痛苦。她从医院强撑回家,倒在床上不断地呻吟着,从内心的深处,迸发出一声声悲鸣。法拉奇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的主题是死亡: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就像无花的植物、无果的树木一样可怕,这意味着永远的死亡。

    在书的最后,主人公身体状况迅速恶化,濒临弥留之际,法拉奇这样写到:

    “灯亮了,我听到了声音。有人在奔跑,在绝望地呼号。然而在另外的地方,有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出生,成千上万的妇女成为母亲:生命并不止于你和我。你死了,我恐怕也要死去。但这无关紧要。因为生命没有死去,它存在,生命存在着。”

    当曾经的生命消散成过往,法拉奇收到孩子父亲的一封信:

    “我是来祝贺你,来告诉你,你赢了。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你摆脱了妊娠和分娩的奴役,而是因为你成功地挺住了他人的意志,包括上帝的意志。在我刚好相反……上帝是一个惊叹号,它把所有破碎的细片重新缀合在一起:一个人如果开始皈依上帝,就表明他慵倦了,再无力自恃。你还没有慵倦,因为你是怀疑的精灵。上帝在你心中是一个问号,甚至是无穷无尽问号中的一个。唯有那用问号来折磨自己的人,才能前进;唯有那些不屑于信仰上帝慰藉的人,才能重新开始:再次否定自己,再次推翻自己,再次把自己交给悲苦和悔恨。”

    从这样一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什么眉目呢?法拉奇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的题记里说,“把这本书献给:那些不畏惧困惑的人、那些不知为何要以痛苦和死亡为代价来摆脱疲惫的人、那些把自己置于给予生命还是舍弃生命两难处境的人。”我们没有办法不折服于一个女人面对生命疑惑不解,仍然以一种积极的、永不言败的姿态对待命运的勇气和超人的生命力。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是社会现实、心灵忏悔与虚构故事的混合物。法拉奇的柔肠百转、缠绵悱恻都注入《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里面了。未出生的孩子,是她与阿莱科斯的爱情结晶。尽管男方一度说这是两个人的错误,但法拉奇的坚强母爱,阿莱科斯的心灵重创,使人仍然感到这个未曾出世的孩子是幸福的。

    从时间顺序上说,《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之前的法拉奇始终是一种强大、刚毅、坚韧的形象。《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之中的法拉奇,则第一次表现出她性格中的另一面:一个儿女情长、柔情似水的法拉奇。

    从内容分析上说,该书的表现形式是大段倾诉衷肠的抒情,充满了女性的感情色彩。内在的本质则是贯有的鲜明立场,坚韧的斗志,对现实的非议和批判,对社会良知的强烈诉求。它使我们对生命存在的本身产生超乎以往的思考和启示。反堕胎积极分子和激进的女权主义者都热衷于研究《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并声称该书证明了他们在人流问题上的正确观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书的巨大影响力,它在社会的敏感问题上具有参照物的价值。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是法拉奇献给世界上所有女人的书,也是世界上所有男人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刚柔相济,情感充沛,达到了女性觉悟的崇高境界,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法拉奇的代表性作品,它受到格外注重人权利益的西方社会的广泛推崇自不待言。


最后更新[2007-8-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