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交响乐
邓德森
唐山大地震一晃过去31年了,中年人恐怕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有老年人还记得,也只有亲身经历者才会刻骨铭心。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6秒,唐山发生7.8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等于400个广岛原子弹的总和(而地震波的能量仅为地震的全部能量的百分之几!),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顿时变成一片废墟,24万多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最近,凤凰卫视连续播放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专题,回顾了抗震救灾中许多震撼人心的人物事迹。
专题讲到一群特殊人物的事。看守所的高墙铁网震塌,二百多名犯人没有逃跑,却主动要求救人。于是,带伤的军人押着带伤的囚犯,带伤的囚犯又在废墟上用双手刨挖救人。犯人王××跪在受重伤的看守所副所长的身边,嘴对嘴做人工呼吸,还一口一口地吮吸所长的血尿。开车的司机龚××是囚犯,照料伤员的三个人也是囚犯,他们连续四天四夜送伤员到遵化,最后龚××又亲自开车把自己和看守所的另几十个犯人送往玉田县的临时收容所。结果,200多犯人无一缺漏,还在废墟中救出了112人。
是什么原因产生如此的效能呢?这真是匪夷所思。
人们试图用“人性”来解释。
“人性论”被批了好多年,“人性”也被人们反复论述研讨过多年。但是,什么是人性,从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孟子是“性善”论者,荀子则认为“人性恶”,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孟子又论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荀子却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我等无法辨识。但现实使我们不能不想,难道巨大的灾难真能激发出某种善良的“人性”?
毫无疑问,这些犯人,除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个别会遭遇冤假错案,多数人确实是犯有各种罪行的不逞之徒。在地震发生时很容易逃逸却没有逃逸,反而做出这样的举动,莫非这些恶人的灵魂受到灾难的拷问,突然间大彻大悟而出现所谓的“人性回归”?
人确实是个复杂的动物。当被某种利益驱使到利令智昏时,他可能杀人越货,作恶多端;当被某种情绪激励时,他也可能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南京大屠杀”是因军国主义思想使日本“人”变成了绝灭人性的杀人魔鬼,又是某种意识的熏陶使当年的法西斯匪徒跪地忏悔。这到底为什么呢?是不是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性呢?
人的本质是什么?学者陈瑛、林桂榛在《“人性”新探》 中介绍,马克思的论断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社会属性说”;还有“两性说”、“共同本性说”等等。他们研究了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各种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人性较合理的形而上之界说可为:追求生存优越并在生存生活中附有一定的道德属性。人们说某些人“灭绝人性”、“毫无人性”、“人性丧失”等等,都是从人普遍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这样的道德属性来说的。 “追求生存优越”主要指追求者从自我出发去追求生存的优越,但这并不排斥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的人超越纯自身的利益而追求自身所寄寓的社会的生存优越,追求他者的生存优越。因此,“生存优越”既指人自身的生存优越,也包括指人所寄寓的更大社会范围的人的生存优越,小至家庭,大至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这种情况,在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就尤其明显。
根据学者的观点,来解释犯人们的举动,可不可以说这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一定的人超越纯自身的利益而追求自身所寄寓的社会的生存优越,追求他者的生存优越”呢?如果这样理解能够成立,人们多么希望那些殚精竭虑“追求生存优越”的“人性”们,多一点“ 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社会优越”,少一点个人贪欲啊。
呼唤人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