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率性写吧
>
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吴江:关于人的生死观》
阅读次数:32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江:关于人的生死观
关于人的生死观——病后随想
2007-08-10 作者:吴江
■吴江
现在的人对生死的看法,我觉得有三点特别值得提出来:第一是重视生命价值,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因此而勤奋拼搏,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自强不息,以实现某种理想的事业。第二起作用的是“命运”观。不少人,不管平民百姓,高官贵人,都相信人被命运支配着,有的人“命运”好,有的人“命运”不好。第三,面对死亡仍有种种莫名的恐惧感和失落感,而独缺少一种安详感……
一
我平生少病,不料去年突然大病一场,住院达三个月之久。因思年事已高,来日无多,就不免想起人的生死问题来。
人的生死是一件大事,是一个千古沉重的话题,包括诸多神话幻想与现实思考;同时,生死也是一件寻常事,因为人有生必有死。据人类学家计算,有智力的原始人即现代人的祖先,约五万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原始人的数量极少,由于饥饿、疾病、战争等原因,人口增长极慢,那时人的平均寿命不过二十岁。公元前五千年,分布在地球各角落的人类总数也还是四千万。从出现原始智人到公元元年,人类在地球上约经历了二千五百代,一共有五百五十亿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公元后的二千年,人类在经历了六十五代以后,又有约三百亿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算起来,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至今已有八百五十亿人离开了我们的世界。以上当然只是一个极粗糙的大概估算。
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口呢?据说有六十多亿,预测到本世纪末将达到九十亿,听说联合国已经在发愁:这么多人口地球如何负担得起?如果人类只生不死,已经死去的那八百五十亿人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至今我们仍能向孔老夫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圣人对话,试想,这个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所以,人的生死乃是自然的事,其它动物也一样。不过人作为有理性的政治动物,对生死之事产生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观念和幻想。最初,人追求长生不老,希望进入不死之乡和长寿之国。这些我们可以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乃至《吕氏春秋》、《庄子》、《楚辞》等古籍中看到。如说:“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山海经·海外南经》);“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楚辞·远游》)。穆天子见西王母于瑶池,瑶池即不死之乡;西王母还有不死之药,“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即嫦娥)窃以奔月”。如此等等。这些大抵采取了神话传说的形式。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人的这种意愿终不能实现,人不但不能到达像瑶池那样的“长寿之国”,而求得“不死之药”者食之却反而使人早死或暴死。于是在死亡的实际威胁下,人的生死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的体躯内具有一种不死不灭的精灵、灵魂,它代表着生命,人死后灵魂离开躯壳,或登天堂去见上帝或真主,或下地狱受审判,或四处游荡,最后择适当的新生儿托其转世,如此轮回不绝,也就是生命不息,希望超越死亡。这种灵魂观念为宗教提供了根据和长存的条件,也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如佛教认为,人从生到死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生命分为四个阶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中有”,又称“中阴身”,是此期生命结束到下期生命开始的中介,也就是结束的生命借“中阴身”投胎到新的开始的生命中去(叫“转世”或“轮回”),因此,实际上“中阴身”也相当于“灵魂”。尼泊尔(古称廓尔格)人则认为,一个灵魂有八千四百万次生命,每经一次轮回都会将生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尼泊尔人并不把死亡看作是悲痛的事而泰然处之。
二
这里就要根据当前关于濒死体验研究所取得的资料略谈一谈灵魂观念之产生。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调查研究。
“濒死体验”一词1975年由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雷蒙·穆迪首创,他在对百例濒死体验的病例进行研究之后写成《死亡之后的生命》一书。1978年,国际濒死体验研究联合会成立。天津安定医院在我国也首先进入了这一研究行列。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了严重创伤或患重病濒临死亡但又意外地获得复活的人所感受到的当死亡来临(即大脑关闭了身体活动的功能)时的一系列主观体验。
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究竟有些什么感觉呢?对此,国外的资料和国内获得的资料大体相同。在国外,如1892年地质学家阿尔贝特·海姆对阿尔卑斯山的一次山体坍塌事故所造成的三十多名死而复活者的调查,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神经学家凯文·尼尔森教授对五十五位有过濒临死亡体验的人的调查,以及上述《死亡之后的生命》一书作者穆迪所搜集的那些临床死亡而后又被救活的人的材料;在国内,则是天津市安定医院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一百个人的调查研究等。总起来说,濒死体验约有四十种之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经过一条黑暗的隧道,走呀走,前面发现一片光亮,于是朝着光亮的地方跑去(注:据专家说,黑暗的隧道体验可能是对出生时经过母亲产道的回忆);②模糊地看见死去的家人及其他一些早已不在人世的友人,觉得和现在的世界脱离,但心里觉得平静,无痛苦感,慢慢觉得自己和整个宇宙溶合在一起(注:科学家觉得这一点无法解释,但有些哲学家则认为这就是“天人合一”);③最普遍的是那些濒死的人大都感到灵魂出窍,就是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渐渐脱离了身体,慢慢飘了起来,在很高的地方往下看,看到自己的身体,但是奇怪的是虽然灵魂飘离了身体,但是依然可以感觉到身体上的呼吸和脉搏,就那么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身体,好像是在看别人的身体一样,但是却一点没有感觉到害怕,反而心里非常地平静。转过身去继续往上飘,飘着飘着,身体似乎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后来就开始迅速地回忆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从出生、上学一直到谈恋爱时的情景,时间在身边飞逝,甚至平时根本想不起来的、已经忘记了的事情在那时忽然都想起来了,总之,都是一些幸福快乐的事情。
如此等等。以上这类感觉最令人难以思议的就是灵魂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向上飘来飘去,而且还能够回顾自身的躯壳。我想,古人当然和现代人一样会有这种濒死体验,但是他们根本不可能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家那样去探察这类现象。例如,现在据说有位科学家已发现,利用轻微的电流刺激人的大脑的特定部位,就能让人出现灵魂出窍和居高临下看自己身体的感觉,这是人的视觉和感知神经遭到干扰的结果。可是,我们的古人当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以蒙昧心理和原始迷信观念来对待濒死体验。
人的灵魂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原始信仰产生的幻觉是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就是梦境中的所见所闻,再就是原始人同样具有的上述一类濒死体验,等等。
人类有灵魂观念大概是很早的事了。殷商时代的重鬼神,就和灵魂观念有关。不过人的意识(以及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开始时模模糊糊,后来逐渐清晰起来,认识到自身里蕴藏着的一种神秘的东西——灵魂。灵魂属于自身又超越自身,实际上是人的永生欲望的另一种形式,不过经过人的意识的各种复制、转化或异化而已。
当人有清晰的灵魂观念的时候,社会和人的生活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第一,既然人死后尚有灵魂在,这多少给人以一种慰藉,一种希望。然而,人又利用灵魂观念给人的生前活动以种种制约和悬念,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可以上天堂,有的只能下地狱,有的能找个好人家投胎,有的则找不到投胎处只能到处游荡成为孤魂野鬼。第二,使神鬼观念大行其道,而且花样百出,原来人们拜神祭鬼,敬重鬼神,只是求个吉利和风调雨顺,多少有些自然神的味道。甲骨文中的死字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进行虔诚的祈祷。可是到了后来,神鬼观念超越了灵魂观念,成为“人格化”了的独立存在,神鬼支配着人,决定人的命运,叫做服从天命,也就是服从鬼神。孔子的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时人们不仅借巫术求生,而且有装神弄鬼的种种勾当出现,使人几乎分不清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人的世界还是鬼的世界。第三,宗教大抵和灵魂观念有关,或成为其促成因素之一。真正的宗教开始时大都起因于使人弃恶向善,或为着解脱人生的痛苦。但后来又大抵与神鬼观念纠缠不清。以佛教为例,印度的原始佛教原本追求的是经修炼而解除人生的痛苦,和灵魂观念少有关连,离神鬼更远;及至传入中国,和中国人的传统迷信与神鬼观念相结合,于是除了有投胎转世之说以外,更演绎出幽魂下地狱受种种苦刑的惨状。这种做法在主观上或许是企图以恐怖来劝人弃恶向善,然而其实际效果却是使迷信反而以各种形式和离奇的故事盛行不衰。
三
人类何时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观?依我看,这主要决定于两项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特别对自然界现象有超脱蒙昧的认识,也就是有某种朴素科学观念的产生;其次,积长期的生活经验,对人生苦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无可避免(凡人、圣人、帝王都一样,自称能长生不死者也无一能幸免),人间的真苦难在于社会不公,贫富悬殊,一部分人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间展开对于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常态。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觉到,人活着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比死亡还要难受、还要可怕、还更令人屈辱。这实在是生不如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死观自然而然要发生变化。中国到了周朝就起了一个大变化。周时提出“远鬼神、重人事”的治国方针。所谓重人事,就是将处理社会关系、重新确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统治的“礼”摆在第一位,万事“礼”为首,人生的第一要义是遵礼守法,安份守已。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办事不能只靠占卜问卦。人的苦难并非由天造成,实人自为之。夏日炎炎,冬夜严寒,“人生百岁,必归其居(就是说,不可避免地要归于死亡)”。相传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传于世,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钓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至,恨不忍之。”这就是说,人之招灾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万事皆在人为,就是“天命”亦可抗争。孔子是周礼的崇拜者,他做梦也在梦见周礼,因此我们可以用他的三句话来概括以上的意思,即:“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怕死事鬼又有什么用呢!这至少是表示人已经开始有某种觉醒,在生死观上这可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虽有各种迷信观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识淡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像西欧曾长期存在过的那种神权统治或政教合一的局面,凡宗教都在政府当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对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没。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从春秋战国时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斗争加剧并趋于激烈,人类的知识积累多了,自觉性也增强了,于是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大进一步,开始形成各种各样的生命哲学。这里不必细说,只略提以下三种:
一是儒家的生死观。儒家思想在中国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继承并发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张,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尽其用,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虽终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圣人重在立德,贤者重在立言。尤其主张“成仁取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所以,总的说,儒家的生命哲学是相当积极的。
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观。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张“人为”,而主张一切顺其自然——“道法自然”。道家主张把生死看透,重超脱,听顺万物自生自灭。人要做到“无为”、“无事”、“无欲”,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治好。认为人的死亡是自然的事,甚至不必去计较生死的异同。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两者相含相续,有生命就随之以死亡,死亡同时意味着生命。这是一种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生死观。这颇与近人梁漱溟先生的观点相似,梁说:人的生命,“相似相续,非断非常”。就是说,生命不会常在,也不会断灭,生死是“相似相续”的关系。老子说过一句话:“死而不亡者寿”(按:马王堆乙本作“死而不忘者寿也”)。这里将死、亡两字分开,赋予不同的含义,所谓“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虽死而其名其功业长存于世,这才是长寿者。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颇相似。然而,道家对生死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也发出过无奈的感慨,如庄子所说:“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接下来就是宗教的生死观了。在中国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实际上,它是继承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求长生的欲望。道教分符箓派和金丹派。前者的对象多为下层农民,其传道的方法是用神术符咒召唤神灵,用符水为缺医少药的农民治病。后者则以炼丹、服食、养生为主,多活动于上层。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人能活到几百岁、几千岁成为神仙,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就是一例。“求长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创造的一套养生健身之术,有些如太极拳、练剑等倒颇有益于人的健康。道教原企图崇奉信鬼神的墨家为自己的教主,因当时墨家尚处于非法地位,就转而借重了老子。其实,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使灵魂之说大为盛行。佛教原来着重三要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叫“三法印”。佛教不承认生命“常住论”,也不承认生命“断灭论”,而提出一种所谓“因缘和合”的流动生命观(后来演化为“轮回论”)。等到传入中国,大乘代小乘而兴,人死要投胎转世轮回之说深入人心(这和佛教的“业力说”和“中阴身”说亦有关)。此外,又掺入了中国的许多迷信观念,于是相对于人间世界,便又创造出一个灵魂世界来。这个灵魂世界有多大呢?大得惊人!如果按照我们开始时介绍的估算,自人类存在以来已有八百五十亿人死了,至今投胎转世的只有六十多亿,其他的都还在灵魂世界里游荡。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个阴阳相隔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神秘世界,恐怕佛家人士也无法想象,他们只不过是提出一种投胎转世的说法而已,可是这种说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大大增强了世俗人的迷信想象力。
四
好不容易到了现在的科学昌明时代。无神论崛起,动摇了那个鬼世界。科学特别是新的医学和人体解剖学,证明人的生死是极自然的事,和其它动物一样,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至于将来有一天地球突然毁灭了,人类也毁灭了,那当然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前面特别提到人的"濒死体验"这件事,从事此研究的医学家们,发现人在临死时有种种特异的感觉,最普遍的是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自己的身躯。前面也说过,古代凡死而复活的人自然也会有这种体验,那时候的人把这种"体验"看成是人死后确有灵魂存在的铁一般的证明,于是围绕着"灵魂"这东西造出种种迷信的观念乃至在脑子里造出各种幻觉、幻想。这原是怪不得古人的。现在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们就不会是这样,他们把这种"体验"归因于人的脑神经、脑细胞在临死时的一种活动功能----骤然间引出某些记忆,这些记忆刹那间出现,又刹那间消失。科学家们将会研究人的脑神经细胞为什么会有这种功能,会贮藏下这么多记忆因子。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说,在宇宙的所有物体中,人脑是最复杂的,人脑中的神经细胞多得如同银河系中的星球。迄今为止,人脑的令人诧异的神奇组织及其功能尚未被揭晓。这个大秘密的揭开,"濒死体验"的研究可能是突破口之一。
那末,现在人们又是怎样对待生死问题的呢?中国社会有长期封建迷信的遗存,有无数绘声绘色的迷信故事流传,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人尤其是妇女,相信人死后仍有灵魂,因此相信有鬼、有阴间之说;至于神呢?则多信菩萨而少提上帝,这是深爱佛教影响的缘故。但是现在的主流社会,在受过一定教育的人们中间,相信有灵魂有鬼的人虽不能说没有,但是毕竟很少了。因此,神鬼论在形成现代人的生死观上已没有多少影响了,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倒是所谓"命运"论,就是"天命"和"运气"合一,两者基本上是一个意思。
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说一下现代中国人的生死观,作为本文的结束。现在的人对生死的看法,我觉得有三点特别值得提出来:第一是重视生命价值,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因此而勤奋拼搏,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自强不息,以实现某种理想的事业。这不仅是为个人,同时也为解除社会的苦难,拯救民族于屈辱与危难(特别中国是长期受到列强欺凌的国家)。这方面中国人有永无穷期的韧性,可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继承了儒家的伦理观与生死观。所以,在中国社会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不计其数,近代起码有数千万人为战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第二起作用的是"命运"观。不少人,不管平民百姓,高官贵人,都相信人被命运支配着,有的人"命运"好,有的人"命运"不好。所谓"命运",实际上不过是指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所碰到的各种不同的"机遇",有的碰上升官发财的好机缘,有的一生坎坷,挫折不断,特别在风险迭生的官场和商场。人们就把这看成是"命运"使然,并或多或少或在下意识里和某种迷信观念联系起来。我们现在常看到不少商场和官场中人(包括高官贵人在内)往寺院里跑,或施舍、或求"头香",一副虔诚相。无他,只求个"好命运"而已。第三,面对死亡仍有种种莫名的恐惧感和失落感,而独缺少一种安详感(即感到自己是在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虽自称唯物主义者,相信物质不灭,但在死亡面前仍不免有某种悲情,尤其是对亲人和对自己的某种极重要的追求。看来,这和中国人无深厚的宗教信念感情有关(有深厚宗教信念感情的人往往会认为死亡是一个人回到他应当去的地方,或者叫做"荣归主怀"),也和中国人对死亡的传统观念有关。听说一个伟人在他临死时对医生说的一句话是:"我就没救了吗?"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心声:他还有许多事放不下呢!
关于人的生死观这个千古话题,最要紧的自然是如何积极地实现生命的价值,无论是为社会还是为个人。一个人若一辈子能做一件或两件事而为人民所认可,就算不虚此生了,毀誉固不足论。然而,人有时最难面对的却是死亡,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平民、伟人都如此,这是人的求生本性使然。其实,这只是表现了理性与世俗迷信并存,虽然"成仙"、"求长生""转世"这些持续几千年的戏早已唱完。不管现代医学或养生术有多么神奇的发展,人这种有意识有理性有科学智慧的政治动物和其他任何野生动物一样,总难逃一死。龙争虎斗,终为土灰。就是说,人在死亡面前无任何特权。生而无憾,死亦坦然--人生之愿足矣!
2007年7月25日
最后更新[2007-8-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