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
育才中学 高一备课组 蒋波 刘迅 王剑武
张学文 李碧野
关键词:
阅读 研究性 学生主体
……………………………………………………………………………………………………
一、 课题设计
1.以语文高一册第三单元《我有一个梦想》为设计构思线索。该文有几个特点,一是与读本六篇文献相呼应,实际构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美国文化的单元;二是该文中英文配合,适合学生发挥语言综合能力;三是该文实际上涉及到大量文史政治地理常识,可以相对调动学生各方面积累;四是网络资料丰富,研究空间大,学生易生发兴趣。
2.制做课题研究提纲
现将课题研究提纲全文附载于下:
高一语文研究性阅读
课题名称:美国文化研究
(一)、研读文献
1、教材第10课《我有一个梦想》(第54页)
2、读本第30课《根》(节选)(第95)
3、读本第31课《林肯演讲词两篇》
《解放黑奴宣言》(第101页)
《连任就职演说》(第102页)
4、读本第32课《假如我是“黑人”》(节选)(第104页)
5、读本第33课《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第110页)
6、《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奖词》(第114页)
7、其他(可从文字资料、网络或别的媒体补充研读内容)
(二)、研读课题方向
1、美国1863年废除蓄奴制前后黑人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
2、马丁·路德·金的“勿以暴力对抗暴力”政治理念研究。
3、自定。
(三)、操作
1、通读资料:课内一课时,课外自定。
2、选择课题方向,自查补充资料,交流。
3、形成论文:课内两课时。
4、评优展览,送刊物网站等。、
(四)、论文题目参考
论题一:关于“美国1863年废除蓄奴制前后黑人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论题的题目。
1.哀泣的琴声还在耳畔回响
2.林肯的心愿实现了吗?
3.怎一个“黑”字了得
4.生命的价格
5.什么是黑人的“黑化”?
6.从白到黑:那段走不完的距离
7.重温林肯的声音
8.浅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9.百年梦醒何方
10.在美州大地上寻梦百年,
(提示:从《根》的拉琴人积钱赎身的故事到《假如我是“黑人”》中格里芬的化装遭遇,比较美国1863年废奴前后黑人的情况,结合林肯文献,联系1963《我有一个梦想》发表时的情况及其他文献研究。)
课题二:关于“马丁·路德·金的‘勿以暴力对抗暴力’政治理念研究”的题目。
1.从圣经到马丁·路德·金
2.论“勿以暴力对抗暴力”
3.马丁·路德·金和“勿以暴力对抗暴力”
4.在马丁·路德·金的旗帜上
5.永远的马丁·路德·金
6.“等待”不是“永远”的
7.暴力与和平的价值论
8.解决矛盾只能用“火”与“剑”吗?
9.斗争方式论
10.马丁·路德·金的梦圆之路
(提示:着重研读《我有一个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诺贝尔和平奖授奖奖词》等篇,抽绎出相关内容,补充拓展)
(五)、写作要求
1.每篇不少于1200字
2. 注意确立论题中心,
注意述评结合,
注意引用方式的变化,
注意组合和结构。
二、 课题实施及评价
(一)、课题实施
1、全年级10个班学生先后在一周内完成课题研究(含课内4课时和周六、周日等课外时间)。
2、课内先用1课时讲解研究提纲,提出研究方法和要求。
3、课内2—3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献,为课外网络和其他资料学习作准备。
4、课内1课时草拟写作提纲,整理材料。
5、论文写作在课外完成,该周的周记自然停顿。
(二)评价
总的看法:
1、 这次尝试性研究性阅读尚属初级层次,课题相对较小,用时相对较少,老师指导尚多。
2、 学习过程具有典型的研究性阅读的特征。
第一.问题研究具有中心性。
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大量接触美国1619年黑奴登陆美洲大陆以来380年的历史资料,
还有自己读过的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飘》等长篇小说,但始终扣住中心课题思考。
第二、学生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的活动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形成观点——拟订提纲——完成论文,全过程
中,老师仅是一个“旁观者”。这样,反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完成的文章,篇幅远远超过平时习作。不少学生从网络收集图文资料,编辑成文;特别是一部分学生,能在观点的形成上保持独立的思考,能辩正地看问题,如对“不以暴力对抗暴力”论题的看法,一位学生从“变化”的角度研究,认为即使是“不以暴力对抗暴力”,也有历史的发展层次,先是“法庭”的平和斗争,然后是“街头”的带冲击性的“和平形式”。有的认为即使是“暴力”,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从“正义”和“非正义”来具体分析。完成研究之后,不少学生还向老师“要”课题。
教师无法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无法“注入”只能“沟通”。如“不以暴力对抗暴力”,我们认为,从几个文献看,这个方式确实是最好的处理矛盾的方式,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接触大量资料,指出“斗争方式”是不止一种的,即使是“和平主义”也有运用的条件和变化的需要。这就呈现出一种心得个性化,结论多元化的局面,令人振奋。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因为是在形成自己的认识,自然伴随着强烈的情意活动,如学生研究延伸到现阶段美国种族歧视的情况,涉及华人等有色人种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种种不合理情况,自然产生情绪活动,这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情绪体验”,不是在课堂上那种接受性理性认同的教学过程能够比拟的。
第三、教师角色的相对辅助性。
现在回头检视教师的作用:出了研究提纲,就个别的字词解答(其实学生足以完成),
收论文和看论文。教师一是无法像过去那样“讲”课文,因为你不可能讲;二是许多东西你不懂,你只是学生的“部分对话者”。当然,教师是实际上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相对辅助作用”体现在这里。
第四、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教室里的文献阅读只是一种“准备”,是为课外的扩展和补充做铺垫,为学生的图书馆查阅和网络搜索做“提示”。学生需要的数据、资料、图片和文献无法在教室里满足,这就决定了研究写作的环境一定是“开放性”的。据初略统计,有90%以上的同学运用了网络研究手段,其中不少学生采用附录的形式用大量资料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论点。
(三) 问题
1、部分学生堆积资料,用网络而未避其短,怎样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注意,值得研究。
2、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的方式不多。
3.能力和知识在研读中的分量和关系,还不能有效准确把握,表现在可能因“能力”而牺牲“知识”。
附:高一(10)刘李依同学论文
百年梦醒何方
从1775到1963,美洲大陆经历着难以停息的风云变幻。独立战争的爆发到南北内战的结束,废除蓄奴制的一声令下到“我有一个梦想”的慷慨激昂,沉淀的是这个年轻国家的历史,黑人抗争的辛酸和种族歧视背景下那些追求平等自由的声音,两百年里不断地在耳畔回响,永不放弃。
从白到黑:那段走不完的距离
现今美国的黑人大多是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和贩卖到非洲的黑人奴隶的后裔。这样一个有色种族在新大陆生活的历史是浸满血泪屈辱和洋溢坚决抗争的历史。他们占据的是美国近八分之一的人口,更是合众国短暂历史中最重要的组成。
1619年,第一批黑奴运往美国,从此,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受尽剥削与压迫。他们作为故土家园的流亡者,长久无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大多数都在这个以“最民主、最自由、最讲人权”自诩的国家里,以忍耐、顺从和恐惧中度过一生。
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宣布“以独立平等的身份立于世界列国之林”,伴随着《独立宣言》的起草和通过,他们“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郑重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新大陆上寻求自由的斗争正式开始。杰斐逊、约翰·亚当斯、富兰克林,等等数不胜数的民权运动领袖以“人人生而平等”作为美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作为人们的信念和理想,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争相传颂。
然而《独立宣言》的内容是不完整的。大陆会议对杰斐逊起草的第一稿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辩论,最终在佐治亚和卡罗来纳等州代表的坚持下删除了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保持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他的人性本身发动了残酷的战争,侵犯了一个从未冒犯过他的远方民族的最神圣的生存权和自由权,他诱骗他们,并把他们运往另一半球充当奴隶,或使他们惨死在运送途中”。
删去的内容使奴隶制得以保护,这与其认定的平等自由的真理对比如此强烈,确是真正的历史。太多的白人不甘于就此放弃蓄奴制所带来的利益,因此黑人并没有在这则宣言中获得其本应享有的“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却继续在白人的歧视与奴役中屈辱地生活。
杰斐逊在自己的墓志铭中写到: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的制定者和弗吉尼亚大学之父。这个伟大的人一生致力于美国的独立运动,却未能为奴隶制的废除和黑人解放作出太大的帮助。
终究是无可奈何的事。
重温林肯的声音
在废除种族隔离,争取黑人自由平等的道路上,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他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也许是“所有被推举到总统职位上的人中出生最低微的一个”。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拉开了废除蓄奴制的序幕。
19世纪中叶,美国北部的自由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的卡罗来纳和佐治亚等州先后宣布脱离联邦。1861年,南北战争正式爆发,美洲大陆再一次陷入了激烈的斗争之中。1862年9月22日,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至此,美国的奴隶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此时距《独立宣言》的签署已过了八十多年。、
曾经在《飘》中看过一段话,“北方的发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他们有发达的工业,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丰富的粮食,而南方有的只是奴隶,棉花,还有傲慢”。南北战争奠定了美国黑人争取正当公民权利的基础,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也许可以认为,直到《解放黑奴宣言》的颁布,《独立宣言》才获得了其应有的完整。“人人生而平等”不再是局限在白色人种中的真理,而真正成为了美国民众所共有的信念以及理想。
林肯是会为人所铭记的,还有那场伟大的战争。千百年后,那些渴望平等自由的人们仍会经常的重温当时的硝烟和那伟人的声音,“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心存宽厚,坚持正义,因为上帝让我们看到了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完成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好国家的创伤,关心那些肩负战争重任的人,照顾他们的遗孀孤儿,去做能在我们自己中间和一切国家之间缔造并保持公正持久和平的一切事情。”
永远的马丁·路德·金
“敌人不爱你,因为敌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我们爱敌人,是对一切人的救赎性的善良表现。”
这种宛如耶酥在世的信念归属于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1863年,一个黑人站在华盛顿的林肯雕像前,面对着约25万人的游行队伍倾诉着他的梦想,激情洋溢地呼吁实现美国民权运动的要求,让包括黑色和棕色人种在内的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
《解放黑奴宣言》颁布后,黑人在法律上获得了永久的自由。然而,美国社会里强烈的种族歧视仍未得到解决。黑人活动的基本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黑人和白人不能在同样的娱乐场所,不能上同一所学校,甚至不能用同一个水龙头饮水。就这样,种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955年,蒙格马利市的一位黑人妇女因为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捕。马丁·路德·金号召全市近5万黑人对公交车公司进行长达一年的抵制,迫使法院判决取消运输工具上的座位隔离。这是美国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也使马丁·路德·金锻炼成为了民权运动的领袖。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起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的儿子坐在一起,共蓄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马丁·路德·金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显示了斗争也可以以非暴力形式开展的人,他坚持“勿以暴力抵抗暴力”的理念,从不放弃他的信仰。也为美国种族平等的法律和生活变革铺平了道路。
确实是太巧的事,林肯和马丁·路德·金都是暗杀身亡。终究不能知道什么是“寿终正寝”。两个人,不同的肤色,献身于各自的追求中,最终走的是一样的道路。他们真正领悟了平等自由信条的真谛。他们富有号召力的正义呐喊穿透了时间的阻隔,让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不已。
在美洲大地上寻梦百年
种族歧视在美利坚的根深蒂固,至今仍远未消除。黑人仍是美国最贫穷的一个群体,在各个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然而,由于顽强的抗争和不懈的努力,黑人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他们在尽着自己的最大努力融入美国社会。
《根》的前言里说,“白人对黑人有太多的历史欠账,时至今日也没有真正解决美国黑人问题就是蓄奴制和种族歧视的后果,也是美国的一条病根”。
或许,在“黑白问题”不再成为美国社会无可避免的矛盾,黑人不再以故土家园的流亡者身份生存的时候,他们的寻梦历程也终可以告一段落。
就想马丁·路德·金所呼吁的,“上帝的所有儿女,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美国的黑人曾经在长久的岁月里被奴役买卖,废奴之后则长期的受到歧视与压迫,也许他们的大多数是茫然的漂泊者。“我漂泊,我彷徨”,社会需要给予他们的是接纳,肯定和强烈的归属感。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和解放,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自由的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正如曼德拉的誓言“我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我将继续为自由而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