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什么最重要?我认为是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智慧的象征,今天我就来讲讲智慧,鲁迅的智慧。”4月12日晚七点,在华中科大西五117教室,“北大醉侠”孔庆东教授的一段不寻常的开场白赢得一片掌声。
孔庆东从当代社会对鲁迅的普遍误解入题,用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有的孔氏幽默,向大家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是个硬骨头,但他同样有生活的一面,这一面通常不为人知。“他之所以能够长期战斗,毫不动摇,正是因为他懂得如何生活。”孔庆东告诉大家,鲁迅爱吃零食,爱吸烟,迁居到上海以后还喜欢坐汽车兜风,三十年代上海引进的好莱坞大片,鲁迅一部也没落下。 鲁迅有一句著名的话:“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无情未必真豪杰,好色如何不丈夫,一个人是否伟人与他的爱好无必然联系。鲁迅只是比一般人聪明一点,深刻一点,刚强一点,生猛一点,加起来就伟大一点。
“鲁迅的生活哲学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在黑暗的三十年代,鲁迅坚持针砭时弊,却没有遭到过多的迫害,是和他的生存智慧分不开的。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140余个笔名,光1932年到1936年,就用过80多个,其中还不乏如“何人干”一类颇带调侃意味的笔名。鲁迅从不做无谓的牺牲,也从不劝人作无谓的牺牲,因为他深知革命不是靠一两次游行,一两次暗杀就能成功的。生存下来了,接下来就要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忌讳谈钱,好像谈钱就很庸俗。但鲁迅不。他和普通人一样也看重钱。当时鲁迅的书稿大多交由北新书局出版,有一次,鲁迅发现北新书局没有按合约支付稿酬,便与其打起了官司,直到拿回应得的稿酬。
“鲁迅的日记没有抒情议论,记得都是每天的收入与支出。他的日记可是考察三十年代物价民生的绝好的社会学资料啊。”孔庆东不无幽默地说。鲁迅从北京辗转到上海以后,尽管已经不在政府工作,但照样收下当时教育部长蔡元培特别指定发给他的300大洋的月俸。曾有一个在国民党部队当差的学生写信给他,信中痛斥了部队的黑暗,所以想离开,希望能得到鲁迅的支持和鼓励。但鲁迅回信却说“找到工作不容易,先把钱放在口袋里,再来反对黑暗的社会。”针对当代少数跑到国外去抨击政府的人,孔庆东感慨道“能够在体制内抨击体制的漏洞,才是真的勇士,真的豪杰!”
鲁迅懂得如何应对生活中复杂的人和事。他曾写过一篇杂感,教导青年与名流学者对话时应表现出“偶有不懂”。“太多不懂会被人看轻,全部都懂又显得太过傲慢。偶有不懂,才恰为合适。”孔庆东解释说。这是鲁迅世故的一面,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鲁迅却绝不肯逢场作戏。日本方面曾邀请鲁迅为日中通航典礼剪彩,鲁迅就坚决地拒绝了。很多人看到鲁迅恨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爱的一面。他对敌人严厉,但对普通人从来都是同情怜悯的。包括曾经受他恩惠到最后却反过来攻击他的高长虹。
“鲁迅的一生是短暂但完整的。他是一个丰富的,多侧面的人,他的大智慧统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坚持不懈地战斗!”
孔庆东在讲座中,一改大家从中学课本里所熟知的僵化的鲁迅的形象,以大众化、当代化的视角看鲁迅,着力刻画鲁迅世俗的一面。比如说他也好吃、爱兜风、嗜钱、溺爱孩子。
(转自华中大在线)